1948年12月,东野主力部队对北平、天津展开围攻,上级决定先打天津,攻城总指挥由刘亚楼担任。这是解放战争以来,刘亚楼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
攻城部队5个纵队22师,多达三十多万人,。对比敌守军部队,可谓是占据绝对优势。尽管天津被称为大碉堡,堪称固若金汤,此时的东野在经历辽沈战役后,已经今非昔比。拥有各种大口径火炮,装甲车、坦克等。过去有炮无弹,如今东北军工源源不断为前线输送弹药。
敌人在外线布置大量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攻势,而且还拖护城河给攻城部队设置障碍,但这在士气高昂的东野部队眼中并没有什么。
此时的东野一个纵队配属4个师,5个纵队20个师,另外抽调6纵17师,以及12纵一个师作战。
6纵17师最擅长擅长爆破,这支部队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进入东北后,在城市攻坚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至少5次被总部嘉奖。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这支部队都是战略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天津攻坚战也不例外,成为攻城总预备队。
当时的作战部署是,李天佑指挥1纵、2纵以及四分之三炮兵,战车20辆,从西城和平门以北发起进攻。从西向东挺进,7纵、8纵从民权门,由东向西进攻,在金汤桥会师。9纵在天津城南发起进攻,从南向北助攻,17师在纵之后,作为总预备队,随时策应。
按说17师,要在1纵后面,如果需要17师上,就上去。如果不需要就原地不动。
就在部队发起作战后,重炮对敌人外围进行攻势,40分钟就摧毁敌人防御体系。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突破城防,很快向纵深发展。
作为总指挥的刘亚楼知道攻城速度很快,但没想到如此之快。就在李天佑率领1纵、2纵向纵深挺进时,给17师下令立即投入作战。17师可是后来居上,憋着一股劲,从1纵撕开的突破口进入市区作战。李天佑看到17师投入作战,问师长龙书金,谁让你们进入战斗的。
言外之意,尽管17师是总预备队,但实际上是西线集团的预备队,因为西线担负的任务艰巨。如果攻城受阻,再动用预备队。这是李天佑在三战四平、四战四平时的经验。
龙书金说接到刘参谋长的命令,李天佑表示疑惑,因为刘亚楼没有告诉他17师参加战斗,实际上应该提前告诉李天佑。
17师的一个团,从1纵2个师的结合部一条狭小的交通壕突进去,两个小时内三千多官兵通过交通壕,与敌人展开巷战。此后师部其他2个团也奉命进入纵深作战,此战17师歼八千多人,战绩不错。
战斗结束后,李天佑还找刘亚楼询问,17师预备队,怎么这么早投入战斗。刘亚楼或许表示这件事没有提前告知李天佑,笑着说:局势发展太快,没必要等到最后。
这样的决定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17师是总预备队,总指挥有权直接指挥,但既然让17师在1纵后面,更多是担负西线集团作战任务,可能是牵一发动全身,也会打乱前线指挥员的用兵。因为敌我双方优劣明显,因此这样的举动,也影响不大,如果是同等兵力情况下呢。
当然,总指挥也是时刻关注前线的战况,即时调整作战部署,加快解放天津的进程。他曾向总部首长表示48小时内结束战斗,但按72小时上报,最终发起总攻用了29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