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坐庄了:欧盟对中国汽车下死手,那欧洲车就别在中国上路了

近现代史源 2024-08-28 01:42:49

合作应当是双向且公开透明的。欧盟不能一边要求中国车企在欧洲设立工厂,一边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的关税。这种做法无异于将好处全部留给欧洲人,而让中国人无所适从。面对欧盟的此种行为,中企或许不得不延缓建厂计划,甚至可能完全停止对欧投资,以此作为反制措施。

中国机电商会对欧盟向中国车企征收高达17%至36.3%的关税表示强烈不满。他们指出,中国电动企业正密切关注欧盟反补贴调查的进展,并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赴欧投资的风险,进而做出规避风险等相关决策。同时,中国机电商会担忧欧盟会利用《外国补贴条例》对赴欧投资的中企进行调查,这种做法显然与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欧盟似乎只关心能否获取中国电动汽车的先进技术,而对于此举可能引发的中欧贸易战,欧洲方面似乎并未做好充分准备。

或许在欧盟看来,中国是出口方,自己是进口方,因此消费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应对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不过是易如反掌之事。然而,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中国亦有能力让欧洲的汽车在中国大陆市场滞销,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开数据显示,宝马、奥迪等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占到了公司营收的三成以上,2023年德系车在华售出了200多万辆。相比之下,今年1至7月,中国对欧汽车出口量仅为82.5万辆,换算成全年销量,尚不足德系车去年在华销量的六成。尽管从经贸数据来看,德系车在华销量占据优势,但这场关乎汽车产业链的贸易战,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并取得胜利。即便中方可能承受一定损失,但相较于欧盟的损失而言,显然是值得的。有人或许会说,中方对欧常年保持贸易顺差,担心在汽车领域的获利会被其他领域损耗,从而导致得不偿失。对此,我有两个观点。

首先,国际贸易的实质绝非简单的货币与物资交换。三十年前,为打开国外市场并获取发展工业所需的基础外汇,中方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低价出售煤炭、稀土、石油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甚至出现了“用十亿件衬衫换取一架波音客机”的现象。这背后凸显的是产业链分布的不公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极限掠夺。如今,中国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在多个领域如高铁、盾构机、原子钟、空间站、光伏板、光伏电池、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无人机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或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中方已改变了生产和消费关系,并改善了国际贸易规则。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成为了与美国并肩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已具备了与任何国家交手的能力。此时再以“中欧贸易不平衡”等为由来压制中国,显然已为时过晚。中方有机会让美欧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代价。

其次,即便中欧之间出现贸易分歧,大不了各过各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稀土生产和出口国。如果中方决定禁止稀土出口,那么美欧的尖端军工复合体将面临严重困境。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仅中国管制锑矿出口就已导致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给相关方造成了重大困扰。美欧或许认为中方还会像之前一样“心平气和”地继续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判断。

须知汽车产业链关乎国计民生、数以千万人的就业以及主要工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万万不能马虎的。因此,中方必然会出台对等的反制措施,以达到贸易的动态平衡。只有当强国才能拥有说“不”的权力。若非中方实现了工业化和产业链升级,今天面对美欧的压迫或许只能自认倒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贸易战没有赢家,中欧双方都将承受巨额损失。然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处境明显更为有利。一方面,欧洲正被战争所困扰,需要想办法给予乌克兰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援助以避免俄罗斯扩大战果甚至逼近北约腹地;另一方面,欧洲还需忍受高通胀带来的资产贬值压力并保障辖区百姓的生活不受战争影响。

可谓是左右为难。这要怪就只能怪欧洲承平日久、忘却了竞争不利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如今中国的新能源车打入欧洲市场就像180年前西方工业品涌入中国清王朝那般。落后了就要挨打、就要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并非一般国家能够承受得起的。

11 阅读:3633
评论列表
  • 2024-08-31 16:35

    那里有儿子老婆,怎么敢下手,做龟孙子才差不多

    非诚勿聊 回复:
    卧槽,被你发现了[点赞][点赞]
    一生有你 回复:
    确实是
  • 2024-09-01 17:12

    也征欧洲所有汽车的税,跟他们同步

  • 2024-09-01 06:03

    不是出个政策了么,2026年开始,油车油耗不能高过3.3,到时候进口的油车进不来了

  • 2024-09-01 06:50

    说那么多有什么卵用?耍嘴皮子过瘾吗?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