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五花八门的牙膏广告宣传层出不穷
有的主打美白抗敏
有的宣称防龋齿
有的声称专为防治幽门螺杆菌而研发
那么
牙膏真有这么多功能吗?
高端牙膏与普通牙膏
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区别很小
近年来,视频网站和电商平台上对牙膏的宣传极具诱惑力,只要每天刷一刷,便可“逆转15年牙渍”“28天美白4度”,似乎牙齿与美白之间只差一支美白牙膏。
记者注意到,这些牙膏的美白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添加了某种酶,有的使用特殊研磨材料,还有的在牙膏里添加紫色物质,号称通过紫色中和黄色达到美白效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美白牙膏宣称的美白原理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摩擦剂,摩擦剂是牙膏中发挥去渍功能的主要角色,美白牙膏中的摩擦剂比普通牙膏的摩擦剂硬、含量更高;
其次是通过漂白实现牙齿美白,也就是牙膏中含有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在水解后可以释放过氧化氢,发挥漂白作用;
还有的牙膏采用新技术,通过酶分解牙齿上的外源性色素。
此外,还有一种遮盖型美白牙膏采用特殊染料给牙齿“上色”,将颜色的吸收和反射光谱由黄变蓝,从而使牙齿看起来更白。
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胡德瑜向记者介绍说,自然的牙齿颜色为带有光泽的黄白色,牙齿颜色会因生活方式和年龄发生改变,如饮茶、抽烟、饮酒及其他饮食习惯引起的牙齿着色,称为外源性染色;而由牙釉质和牙本质本身的颜色变化引起着色,称为内源性染色。
通过化学手段美白,可以去除天然牙内源性色素或外源性色素;光学美白则通过光学手段降低牙齿表面黄度、增加牙齿白度,这一方式只能解决外源性色素问题。胡德瑜强调,无论哪种美白牙齿的方式,都需要有功效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功效。
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美白牙膏,北京高清科苑口腔诊所医生吴胜涛对记者表示,所谓的高端牙膏与普通牙膏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区别很小,但确实有部分牙膏具有一些特殊效用,比如矿物质牙膏,通过细小的颗粒进行摩擦、抛光,实现美白效果,但不建议长期使用。日常刷牙的频率与单次时长尤其重要,牙膏的选择反而是影响最小的因素。
宣称的疗效作用是真的吗?
国家药监局曾发文科普
宣称牙膏能“固齿”“促进牙釉质再生”,是真的吗?
记者在一些直播平台上看到,有的主播宣称自己销售的牙膏能够“固齿”“促进牙釉质再生”。对此,胡德瑜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分析了100多个临床试验表明,含氟牙膏可以使新龋病发病率减少20%—30%,长期使用效果更明显。但是稳固牙齿松动、防治幽门螺杆菌等说法是不靠谱的,也没有临床试验的证据和资料证实。
宣称牙膏能治疗牙龈出血、缓解牙齿敏感,是真的吗?
吴胜涛表示,一些止血草本类牙膏中添加了止血成分,对牙龈出血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没有治疗作用。还有部分缓解牙齿敏感的牙膏中添加了对神经有安抚作用的成分,对牙齿有一定脱敏效果,建议牙齿敏感的人群使用。但是,牙齿有了不适要立刻就医,不要听信不实宣传。
部分牙膏中添加了对神经有安抚作用的成分,对牙齿有一定脱敏效果
宣称牙膏能“修补牙洞”,是真的吗?
国家药监局官网曾发布科普文章称:“所谓通过使用牙膏刷牙来‘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稳固牙松动’,均无科学依据。”
“消”字号“械”字号产品
均不属于牙膏的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
牙膏属于批准文号为“妆”字号的产品
而一些平台销售的
标注“消”字号、“械”字号
“药”字号的产品均不属于牙膏的范畴
在电商平台上,还有标有“医用牙膏”“消”字号、“械”字号等字样的产品在售,部分产品销售页面宣称“早晚一次、修护牙齿”。记者查看相关产品外包装,发现包装上标注的产品名称实际为“牙齿分离剂”或“牙齿洁离剂”。
牙齿分离剂充当牙膏销售
记者了解到,牙齿分离剂、牙齿洁离剂是一种辅助清洁口腔的工具,不能当作牙膏使用,更不能替代牙膏,否则会对口腔造成刺激。胡德瑜提醒消费者,“药”“械”字号产品需要在医师处方和指导下使用,一般来说不能长期使用。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高文颖对记者说,牙膏是日用消费品,按照相关法规不能宣称医疗作用,“消”字号、“药”字号、“械”字号口腔产品也不能宣传可以像牙膏一样日常使用。
记者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对牙膏的功效宣传、原料备案、名称规范等提出了要求。
《办法》规定
牙膏标签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牙膏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国产牙膏应当在上市销售前向备案人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备案;进口牙膏应当在进口前向国家药监局备案。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超市,看到宣称美白、缓解牙龈出血等功效的牙膏外包装上均标注有产品备案号。但在电商网站、直播平台上,一些有宣传功效的牙膏并没有标明备案号,例如一款名为Codarin的产品注明“牡丹酵素”“美白去黄去渍”,但其产品介绍页面并没有产品备案号。
高文颖表示,当前,牙膏产品已经实行备案管理,其功效或作用宣称需要通过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查后才能上市销售。高文颖特别提醒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择,不要盲目跟风。
一家之言:夸大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
市场上各种消费品琳琅满目,关于商品的宣传更是铺天盖地,其中对产品功效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情况频频出现。添油加醋的功效宣传不仅会误导消费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行业健康发展。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各种规范来遏制这种行为,但夸大宣传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一些厂商在宣传产品功效时主打的就是“敢说”,一管牙膏“7天可以固齿”“分解牙菌斑,刷出大白牙”……这些宣传看似诱人,但细细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例如,面对松动牙齿,牙医都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建议,而且不会保证每颗松动的牙齿都能重新稳固,但一管牙膏却宣称可以适用所有病情、神奇地使牙齿“重新牢固”。这样的“创新”技术还在不同品类的产品上频频出现,如有的护肤品宣称其抗衰老成分可以穿透皮肤直达肌肉层,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科幻”效果,但就有企业敢于这样信誓旦旦地承诺。
其实,企业试图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靠夸大功效宣传在短时间内提高关注度和销售量,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消费者购买了这些夸大宣传的产品后,往往会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还会影响对企业其他产品的信任,进一步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从市场公平竞争角度看,夸大宣传的本质是一种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对坚持真实宣传、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构成了不公平竞争。长此以往,整个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令优质产品和企业难以脱颖而出。
夸大宣传还会损害社会诚信体系。诚信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而夸大宣传无疑是对这一基石的侵蚀。当消费者一次次被夸大宣传所误导,对整个市场的信任度便会降低。这种信任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可能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不计后果地夸大产品功效,不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不负责。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靠夸大宣传来博取眼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