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三阳观的皇醮碑记,看明朝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激烈和危害

维岳谈旅游 2024-05-12 02:48:58
泰山脚下三阳观的几通皇醮碑记,看明朝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激烈和危害明朝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导致皇帝与大臣对抗,导致群臣间激烈党争;皇帝不理政,导致全国政务处理严重受阻;皇帝追求享乐,四处敛财,加剧了国家负担。到了万历晚期,明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岌岌可危。所以明史评价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泰山脚下的三阳观,立有多通明朝万历年间所立碑刻,上面详细记载了乾清宫太监奉郑贵妃之旨敬叩泰山圣母及诸神的修醮事件。

道教举行斋醮,称为“修醮”,一般叫做“做道场”。“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祛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也就是说郑贵妃有所祈求,修醮以告之诸位神灵,祈求保佑。那么,郑贵妃在远离京城的泰山三阳观祈求的什么呢?依时间排列,三通石碑内容如下:

皇醮碑记1:

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遵奉大明皇贵妃郑淑旨,敬诣东岳泰山岱顶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遍礼诸圣,仍于三阳庵全真道士昝复明等,复做清醮一百二十分位,上叩诸天遥鉴,圣母垂慈,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疫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领教奉行,顿首谨意。万历十七年(1589)十月十五日,本庵道士昝复明立石。

皇醮碑记2:

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尚膳监太监曹奉、李奉,今承明旨,遥叩泰山圣母娘娘,进香遍礼诸神,仍命三阳观住持、全真道士昝复明于玄阁修醮,进香三次,礼醮三坛,伏望诸天默佑,圣母垂慈,上祝皇帝万岁,享圣寿于无疆;贵妃遐龄,衍天年于不替。四海澄清,太子纳千祥之吉庆;边夷靖服,黎民受五谷之丰登。皇图巩固,国脉延绵。领教奉行,顿首谨意。时万历岁次甲午孟春吉旦,本观住持、全真道士昝复明立石,浙江江阴山人钱伸书。

皇醮碑记3:

钦差乾清宫近侍、□□监太监□曾,今承明旨,遥叩泰山顶上圣母娘娘,敬伸拜献,遍礼诸神,仍命三阳庵住持道士昝复明于玄阁修醮,进香三次礼,醮三坛,伏望诸天默佑,圣母垂慈,上祝皇帝万岁,享圣寿于无疆;贵妃遐龄,衍千年于不替。四海澄清,太子纳千祥之吉庆;边夷竦服,黎民受五谷之丰登。皇图巩固,国脉延绵。领教奉行,顿首谨意。时万历岁次丙申季秋吉旦,本庵住持道士昝复明立石。

此三碑的刻立均系当时未正式册立太子的国本之争中。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月,万历始迫于群臣压力,“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然而,郑贵妃在泰山三阳观所立礼敬诸神进香修醮之碑上,竟已经在国家未册立东宫太子之前擅将朱常洵称为“太子”。

在三阳观,还有一方《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的碑石,碑后题刻:“万历乙未八月吉旦,大明皇三太子发心刊板永远舍施。差官曹奉。”按万历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其刊经与郑贵妃修醮在同一时期。石碑刻有皇三太子字样,这几通石碑相互印证,当时郑贵妃一派早已称朱常洵为太子。

这就是所谓的明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一事,围绕着立皇长子还是皇三子为太子一事,引起的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由于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

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为平息皇储之争,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六子朱常润为惠王、七子朱常瀛为桂王,争国本事件最终得以落下帷幕。

国本之争对日后明朝政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三皇子朱常洵最终也没有当上太子,无奈提前就藩。朱常洛最后虽争到了太子之位,但在继承皇位仅一个月时间就去世了。

朱常洛死后,16岁的朱由校继位,将祖母王贵妃追尊为皇太后,并将其棺椁迁入定陵与明神宗合葬。

当初,明神宗咽气后曾遗诏册封郑贵妃为皇后,死后和自己葬在一起,大臣们认为遗诏有悖仪制,无人执行。加之十多年的国本之争,满朝文武皆认定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妃,无人同情,更无人照拂。1630年,61岁的郑贵妃抑郁离世,一个人孤零零地葬在银泉山下。

国本之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所以明史评价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0 阅读:1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