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撤销专业的3个关键特征

泽祥评教育 2023-09-23 22:00:1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深入。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然而,随着近期《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的发布,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最新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专题报告部分,通过分析2018~2022年五年新增/撤销本科专业布点情况以及相关专业的特征等,展现其增设和撤销与就业状况、办学质量和学生报考三个维度的关系,从而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供思路。

以下为部内容分节选——

2018~2022年本科院校撤销专业共计3030个,其中“双一流”高校撤销专业375个,地方本科院校撤销专业2655个。撤销专业主要集中在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一般具备社会需求较少、教学水平有限、生源不理想等特征。

撤销专业的关键特征

●就业:社会需求较少,就业质量低

以撤销数量较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数据显示,该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5313元,比管理学平均月收入(5843元)低530元;就业满意度为70%,比管理学平均(75%)低5个百分点;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3%,比管理学平均(67%)低14个百分点。

阳光高考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422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其每年毕业生规模达到了18000-20000人,但就业却显示出从事工作薪资较低、与专业无关工作比例高、就业满意度低等特点,整体就业质量偏低。

●办学:院校实力、特色等不足以支持相关专业开设

撤销重点在于优化专业结构。在过去五年,工科、非工科院校在撤销专业方面呈现不同特点。

数据显示,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是撤销重点,五年撤销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44.3%;而非工科院校的理工类专业是撤销重点,五年撤销比例整体上也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到,不同类型院校在围绕学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不断地优化调整专业,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

受办学实力、教学水平等限制,一些设置在非对口院校的专业或学科优势不明显的专业,就业质量较低。例如,撤销数量较多的专业中,工科院校的部分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以及非工科院校的部分理工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

以在工科院校设置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其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落实率为79.2%,低于非工科院校该专业平均(85.7%),培养质量缺少优势;在工科院校设置的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毕业去向落实率也明显低于非工科院校这些专业的平均值。

非工科院校设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其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落实率为78.5%,明显低于工科院校该专业平均(91.3%);非工科院校设置的工业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其毕业去向落实率也明显低于工科院校这些专业平均值。

●生源:报考需求低,生源不足

专业吸引力低,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低导致报考热度不高,或布点过多致生源不足。

多省市文件均提及将联动招生数据,如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学生报考集中度对专业进行预警。高校专业可能面临吸引力低、考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低导致生源缺乏的问题。

2021-2022学年的本科在校生反馈数据显示,撤销数量较多的专业中,部分专业在校生对本专业认同度较低。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科学、社会工作,其专业认同度评分分别为2.78、2.80、2.86分,低于本科平均(3.04分)。

另外,专业布点过多也会导致生源不足。撤销专业中的许多专业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据阳光高考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63%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启示:高校专业调整如何落实

高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需要强化分类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办学特色,同时需持续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首先,需要分析学校对应国家战略、区域的产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趋势,了解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强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发展;

其次,需在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特色、生源、教学和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重点考察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关注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相关指标,对本校各专业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

相关分析可作为专业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统筹发展方向的依据,以帮助学校更加紧密地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变革需求,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0 阅读:98

泽祥评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