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曾看衰我”,温州,一座城市的复兴愿景

数据读城 2024-05-23 17:22:32

温州精神、温州货、温州模式至今是中国经济史里的闪耀名词,一定程度上温州人改变了中国人的财富观,不时有人感叹自己从温州人身上学到了什么。那么,我们又将从温州这座城市上获得哪些启示?

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成就了温州,温州的崛起、衰落及至再度蓄力迸发都印刻着满满的民营经济要素。温州民营经济的GDP贡献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和税收比重一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当然,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史上曾大放异彩的温州模式如何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演进、更新、升级,从而继续前行。

以及,在关于哪座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万亿GDP”阵列最新成员的讨论里,温州和徐州呼声最高,“浙C”对上“苏C”,温州机会几何?

谢谢你看衰我?

很多年前,知名财经作家叶檀曾总结温州的种种软肋:“缺乏规划,基建不好,圈子封闭,老乡信用担保体系不稳,资金没能沉淀在当地,没有市民文化、规制文化为支撑……”她的结论自然是字字诛心:“温州人有前景,不等于温州有前景。温州有特色,此前的特色成为其发展之源,现在则桎梏了温州的发展。”

彼时,尽管不忿的温州人及不少专家纷纷出言辩驳,但那会儿温州城市的掉队、温州实业的衰落、温州经济的不振都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未来那么好,又该如何兑现?如何不走偏地实现再次崛起?被看衰的温州有为自己辩解的必要,更有听纳意见奋起发展的必须。

土地资源短缺、地理位置偏僻、公共投资不足、公共服务低下、实体企业空心化、人才资本双流失、民间借贷过热等是现实;没有高规格定位,不是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并非高铁枢纽,与一线城市距离尚远,连到省会杭州都需3个小时高铁也是现实;温州想要实现经济再次腾飞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方能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独属特色发展之路。敢闯敢拼、善于求变的温州人会交出怎样的答卷?温州人经济能持续托起一个新温州么?

好山水不等于有好地

温州是浙江省所辖的地级市,1984年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诞生,温州正是其中一员。自崛起后,温州的经济规模一直处于浙江省第三的位置,仅低于省会城市杭州和计划单列市宁波。温州的人均GDP虽然曾是浙江倒数第一、乃至长期居于倒数,却是因为温州总人口数量较多,下辖的县、区多位于山区,人均GDP较低,而且浙江是地区经济发展最均衡的省份,各地级市都有超出全国平均水准的人均GDP,两相冲抵之后温州偶尔垫底并不意外,即便如此温州的人均GDP也能排进全国中游水准。

土地是温州的稀缺资源,温州有山有水、有海洋有岛屿,但就是没有多少优良的地块,“站在温州陆地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离山都不到10公里”。数据显示,地处浙南山区,山地多、平原少的温州是浙江省内人口最多、城市化率却不足的地级市,曾有那么几年,温州市区平均每年供地只有500多亩;另一项数据显示,温州和深圳、台州一起,曾是中国填海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走遍全球的温州人虽然只将温州当zuo作留守家园,但温州的房价还是飙升至了相当骇人的高位,曾经超过北京、上海和深圳登顶第一,直到今天温州的房价仍让很多人咬牙切齿。

高房价不利于温州吸引人才,高地价不但让外地企业兴致欠缺,还逼得本地企业纷纷迁离。温州炒房团纵横一时,令人谈之色变,大批温州商人到处圈地,一是投资,二则便于企业进驻,新闻里某温州企业在某地买下数百上千亩地是很寻常的事情,因为,“当嘉兴工业地价每亩3万元的时候,温州每亩高达数十万,而西部一些地区一亩地才数千元”,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此外,温州基建也被人诟病。温州本是藏富于民的代表,但“温州个人财富增加,并没有显著改善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准,或者转化成温州公共环境的同步提高”。印象中应该很有钱、不差钱的温州城市和道路不见光鲜,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市政建设不如同类地区。

从温州一家人到温州三家人

温州人向来以善于做生意而著称,有这样一句话说得贴切:“十个温州人九个商,剩下一个会算账。”温州人靠着“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走南闯北,积累了财富,也生出许多故事。

有人说,充分享受了中国改革开始释放的第一波红利的温州人“善于求变的智慧,正是被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激发出来的,他们务实不务虚,根据市场变化而随机应变,决不一条道跑到黑,而是只要有利,就去变化,去适应。不熟不做,不实不干。”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他们总能捕捉到许多市场机会,最先发现市场需求。

以温州人为原型的影视、文学作品不胜枚举。1994年,黄梅戏演员韩再芬主演的电视剧《温州女人》全国热播,能干、独立、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温州女人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对“温州丽人多老板”“太太经济”津津乐道。

后来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和《温州两家人》、《温州三家人》更是分别讲述了三代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温州一家人》里的温州商人靠信息差赚钱,到了《温州两家人》,温州商人已经在制造业奋斗良久,而《温州三家人》的商战元素已经是光伏和互联网。人物刻画紧随时势,温州数十年来经济的繁盛兴衰历历在目,再掀收视热潮,也让温州商人形象更加丰满。

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

从远离长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普通地级市,成为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的发展可圈可点。“温州人经济”被视为温州经济新的代名词,也是无数温州人打拼出来的一份特别的荣耀。新大量温州人在外执业,大量外来人口来到温州工作,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流动与交融,将温州本地经济发展与更宽广的地域与领域联系在了一起。

一直在拓展和创新的温商网络也在不断迭代,最早的温州人圈子相对封闭,大多是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的交流,从事着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商贸往来。后来,温商开始涌向全国各地的市场,温州人办市场的能力举国皆知,慢慢的,温州人的脚步遍及全球,温州的商品卖向全球,同时通过温商也将全球的优质资源逐渐反哺到温州。新生代的温商,具备了华侨基础、海外资源、全球视野等特质,他们所创的新业已完全不同,更聚焦互联网、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

温州是一个精英多数在外地的特殊城市,甚至可以说温州只是一个留守家园。但反过来说,“温州人”也是温州的优势资源之一。遍布世界的数百万在外生活、创业的温州人一直都被视作温州经济发展巨大的可利用资源,由此有当年著名的“地瓜经济”之说。温州坚持“情、义、利”并重,曾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把温商回归作为情,是温商的故土之情;义,是温商的责任与道义;利,温商和温州共同的利益。”以此着重对温商进行“感情投资”,将温商的感情引导成为回乡投资。

受到诸多要素影响,温州在教育、科技等方面也许不比一些一线城市,但温商网络的不断变化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之处。从本地到全国再到全球,温商创新网络是逐步开放且国际化的,这是温州的特色,也是温州的前途所在。

一旦放弃了实业,就失去了根本

温州的轻工制造可称得上是应势而起,早年间家庭作坊遍布温州全城,产品涵盖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鞋王、笔王、锁王等比比皆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中国人所穿的大部分服装、皮鞋,使用的皮革制品和打火机等等小物件大多都是温州制造。最高峰时,全国30%的服装和鞋,以及全球90%的打火机均产自温州。

但温州经济终究是以个体私营企业和家族制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体,天然存在市场经济顶层设计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自有资金缺乏、资信评级不高等缺陷。最近十余年来,温州人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开始逐步下滑,最严重时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后来局面才有所扭转。

“无论多么精明、多么能吃苦,只要放弃了实业,就失去了根本。”当那些丢弃了实业、玩起了金融,舍了本,逐了末的部分温州企业家回过神来,再次“走出来”显得意义重大。温州毕竟还是有着扎实的实体经济,有好几年温州“小升规”企业的数量都超过倒闭企业和被处置的“僵尸企业”,这是一个鲜明的转型信号。

温州民营企业已实现从早期跑码头、闯市场到如今真正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回归了实体经济本源的温州民营经济能持续输出多大的能量,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2 阅读:564

数据读城

简介: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