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的诱惑,从八王议政到秘密立储

悠然修 2024-10-12 12:16:47

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但他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不是努尔哈赤忘记了,也不是他的遗命被有心人私藏或销毁,而是他为后金留下了一个制度 – 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即“八王议政”。

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谕分主八旗贝勒曰:尔八人同心谋国,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国,七人共赞成之,庶几无失。当择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

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尊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 ……

《清太祖实录·卷四》

注:初代“八王”(也可理解为八旗旗主)分别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四小贝勒)。

努尔哈赤将他的政治遗产平分为八份,由他的儿子侄子们共同继承,并在后金内部推行集体共议制。除了国政、军务需八人协商议定之外,后金的“汗位”也不能由某家独占,需经八王推选产生并可罢免(所谓的皇太极强抢多尔衮汗位之说纯属扯淡)。

这种较原始的部落平权制度并不是努尔哈赤首创,而是千年来欧亚大陆各游牧、游猎政权的主流政治框架。如铁木真的成吉思汗头衔就不是他自封的,而是蒙古诸部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

“八王议政”之初,由于四小贝勒年龄小、政治经验不足,后金实际推行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按月轮流执掌政权的模式。但皇太极对这种不能一个声音、乾坤独断的方式非常不满意。

为了自己能尽可能的独享大权,皇太极采取了三个措施。

首先,给自己的兄弟们罗织罪名,从物理层面上将他们排挤出权力圈。如1630年以十六大罪将阿敏下狱(次年瘐死狱中);1631年又借莽古尔泰酒后失态,革其贝勒名号并将他逼死;1635年又以蔑视大汗、不遵制令为由,将代善近乎废为庶人。

第二,推行汉化并效仿明朝改革政体。

皇太极几乎照搬明朝制度重新构建后金朝廷和内部管理体系。这样即明确各部各级官员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又让自己这一系获取独立施政的能力,排挤“八王”们对国政的干预。大幅度引入中原理念、儒学等,则是重构满人的价值观,培养集权忠君思维。

第三,将“八王议政”扩升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稀释“八王”权力。

先是让各旗的“固山额真”参与议政,后又令各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参与议政,而且各旗议政大臣不能由旗主指定也不能绑定人员。这样皇太极不仅往八王议政里掺了大量“沙子”,还塞进去不少自己的铁杆,如范文臣、洪承畴等汉臣。

不过皇太极至死也没能体会到“中原同行们”口含天宪、乾坤独断是什么滋味。最明显的例子是他不能指定继承人,也不能将身负的权力直接传承给自己的子嗣。皇太极死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经过几轮协商、妥协最终才选定年幼的福临(顺治)为继承人。

注:“松锦大战”期间多尔衮、豪格等将领因军事指挥、部署问题与皇太极几乎爆发内乱,其实也是皇太极未能集合后金内部权力的表现之一。

此后由于摄政王多尔衮的暴毙以及顺治年幼,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达到巅峰并实际控制着大清朝。

顺治病危时曾想自行指定继承人(堂兄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但遭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反对。最终顺治并不喜欢的玄烨(康熙),因最符合各方共同利益而成为继承人。即将归天的顺治,至少是感受到了身为大清皇帝的憋屈。

顺治在临终前为玄烨另行指定了四个宗室之外的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除了考虑到儿子年幼无法理政,更多的是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的膨胀。

这种制度虽然看上去落后,但对于满清并不是什么坏事。它既可以激发内部良心竞争(如军功),维持满清的活力和战斗力。又可平衡内部各方利益,防卫为争夺至高权力而血腥内斗(如爆发西晋那般的“八王之乱”,满清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都难以避免灭亡)。

但是皇帝不满意,因为集权更具诱惑力。因此康熙亲政之后效法皇太极,继续收拢皇朝权力,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打击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一,继续往议政王大臣会议里掺沙子。康熙进一步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规模,不仅让六部满蒙尚书参与议政,还将部分皇帝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等)和一些低级宗亲纳入议政人选。

其二,通过南书房逐步剥离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

康熙十六年,皇帝亲自选择了一批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建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此后皇帝开始不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直接经南书房对外起草上谕或传递旨意。一些政务也被皇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转移至南书房处理。

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允礽为皇太子。

其三,直接指定继承人,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核心权力。

康熙先是宣布大清的皇位继承人日后只能出自他这一脉的子嗣,并于康熙十四年六月初六日直接谕令礼部册立嫡次子为皇太子。这事儿在别的朝代很正常,但对大清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因为努尔哈赤当年明令“大位”需八王共议推选。

注:康熙为了将他这一脉与其它宗室区分开来,效仿明朝从他的儿子开始,取名时指定辈分字“胤弘永绵奕载溥”(只有他的直系后裔可以使用)。

康熙四十八年一月,皇帝又一次拿储君之位搞事。在废除胤礽太子之位后,康熙令议政王大臣会议组织(在京官员)选定新太子。虽然皇八子胤禩高票获选,但康熙不仅出尔反尔一言否决,还将指责他说话不算数的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马齐革职。

一次关乎皇朝安危的议立储君,最终被折腾成一场闹剧。姑且不论其内在因果,康熙肆无忌惮地施展皇权是显而易见的,大清皇帝的进一步集权也是显而易见的。

雍正登基后,因西北平叛的需求(为快速处理军务)设立军机处,不仅进一步收拢了皇朝权力,也直接剥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军事权。至此“八王议政”以及其衍生物“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直至乾隆直接取消这项制度。

完成集权的大清皇帝,对皇朝的各项政务不但可以乾坤独断,甚至不需要提前知会朝廷和官员们。

如雍正搞出的“秘密立储”制度,这不仅仅是遏制因争夺皇位而产生的内耗。还意味朝廷和官员没资格对皇位继承权发表意见,只能服从和执行。这也是清朝的皇位继承有别历朝的原因,皇帝已集权到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度。

但是实现皇朝上下一个声音真的好么?把皇帝做到极致的乾隆,用他创建的“饥饿盛世”给出了答案。

1 阅读:167

悠然修

简介: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