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赣西明珠,文化璀璨,风光独特

征途所见所感 2024-05-23 11:12:46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北端。东与宜春、吉安市接壤,南与吉安市和湖南省株洲市毗邻,西与湖南省株洲市相连,北与湖南省浏阳市交界。全市总面积3823.99平方千米。辖安源、湘东2区和上栗、芦溪、莲花3县,截至202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80.16万人。市政府驻安源区。

萍乡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分别为“萍草说”和“萍实说”。

“萍草说”认为,萍乡因境内多萍草而得名。该说法最早出自《元和郡县图志》:“萍乡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而清乾隆年间《萍乡县志》卷一《志天·稽时·气候》也记载:“按月令,桐始华,萍始生,桐有三种,萍产则荏桐居多;萍亦有三种,而萍之县则所云,叶如小荷,开黄花,结实如小角黍,乃萍实也。”三国时期吴国分宜春置县时,就是据当地这一自然特点而名县的,这也是历史上置县名的常见规律之一。

“萍实说”认为,源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故名。据说春秋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名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考古发现表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发现的夯土古城——潭台古城,大约建成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废弃于春秋晚期。据考证,此城废弃时代与楚昭王时代吻合,很有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南侵百越的据点,这也为“萍实说”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秋,文学家黄庭坚抵达萍乡,探望任萍乡知县的兄长,流连月余,写下了《萍实里》一诗:“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诗中表明萍乡因楚昭王渡江得萍实而得名。也正因如此,萍乡又被称为“昭萍”“楚萍”。萍实如今是萍乡地名的一个象征,漫步在萍乡城,随时可发现“昭萍路”“楚萍路”“萍实大道”“萍实公园”等地名。

西汉时期,萍乡属于宜春县地。汉武帝刘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萍乡又为宜春侯封地。三国早、中期,萍乡属于豫章郡宜春县也。

三国末期,为了适应割据,加强抗晋需要,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将豫章郡、庐陵郡、长沙郡部分地区划出另立安成郡,并分宜春县部分地区设立萍乡县,县治芦溪古岗(今芦溪古城村),萍乡县隶属安成郡。西晋初年,宜春由县升格为郡,因避讳改名宜阳郡,萍乡县改隶宜阳郡。太康年间(280—289年),宜阳郡被废,萍乡重新隶属安成郡,历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一直都未变。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除郡制,在宜春设置袁州,萍乡划归袁州管辖;大业年间(605—618年),袁州改宜春郡,萍乡隶之。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迁至凤凰池(今安源区);武德五年(622年),宜春郡又恢复为袁州,萍乡仍隶之。历五代、北宋、南宋不变。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萍乡县随袁州总管府隶属湖南行省。六年后,改属江西省袁州总管府。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县升为州,隶属袁州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萍乡州重新被改为县,属袁州府。清朝不变。中华民国成立初年,萍乡县直属于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重新直属于省。1932年后,属江西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7月23日,萍乡解放,设立萍乡市,与萍乡县并存;9月,撤市留县,隶属袁州分区。1950年9月,隶袁州专区。1952年9月,隶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宜春地区,隶宜春专区。1960年3月,设萍乡市,与萍乡县合署办公;同年9月,撤萍乡县,萍乡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市改设为地级市,由省直辖,下设安源、芦溪、湘东、上栗四区。1992年6月,莲花县由吉安地区划归萍乡市领导。1997年11月,上栗、芦溪撤区设县,仍由萍乡市管辖。

萍乡是一座以煤立市的城市,被誉为“江南煤都”,煤炭产量占江西省的40%。在宋代时当地就有土法采煤。萍乡煤矿大规模开采于1898年,矿区在今安源区境内,当时以安源山机矿(今安源煤矿)为主矿,天子山、紫家坑、小坑、龙家坑等其他十余家煤矿均归萍乡煤矿管理。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武功山是国家自然遗产,享有“户外天堂,云中草原”之美誉,杨岐山是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孽龙洞洞长4公里,溪水相伴,为国内溶洞之罕见奇观。萍乡也为早期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地区,毛泽东曾9次来到萍乡和安源。安源,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也是秋收起义主要爆发地。

0 阅读:22

征途所见所感

简介:爱好旅游,摄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