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干旱?气候原因?——探索我们湿地、湖泊干涸消失的真正原因

放弃惯性思维叭 2024-03-16 07:36:48

前言

湖泊不仅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态循环不可或缺的部分。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稳定生态的作用,湿地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其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一些湖泊面积急剧萎缩甚至干枯,加剧了环境恶化 。由于内蒙古的特殊地理环境,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湖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较全国尤为突出,这里也是全国最薄弱的生态环节,我们明白了内蒙古湖泊消失的原因,也就对我国目前的干旱缺水状况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把它看着是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会对我们今后的湿地保护与水资源保护有所启发。

内蒙古地图

第一、内蒙古湖泊概括

内蒙古虽然地处干旱地区,但是过去湖泊、河流众多,据1984年的统计,内蒙古草原上分布着大小湖泊共约1531个,(摘自《内蒙古国土资源》481页,1987年出版)。依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1984年11月编印的《内蒙古高原湖泊类型一览表》中称:“内蒙古高原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0.51%”。参考2003年5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蒙古湖泊》共收集整理了837个湖泊,总面积为7200.71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6个。(以上收集都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实际1平方公里以下的水面数不胜数)。根据本人80年代时期的回忆,过去农村到处都是水面,其湿地面积远超7200平方公里。

千百年来,蒙古高原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湖泊为代表的水资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着生命。自东到西的湖群带上,一座座湖泊星罗棋布。内蒙古自治区湖泊的主要类型有:森林湖: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的大兴安岭地区。多数为火山湖和火山堰湖。地处深山峻岭之中,山水相映,林草茂密,常有水禽栖。草原湖: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草原上。

湖泊水量补给主要依靠大气降水,河流补水,山洪补水。草原湖四周水草丰美,常有牛羊在湖边饮水,野生鸟类栖息。夏季风景宜人。沙漠湖: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阿拉善沙漠地区。多数为洼地浅水小湖。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者居多,少数面积4~6平方公里。水深一般为0.5~1米。形状一般为碟形、月亮形。沙漠湖泊多为咸水、微咸水湖。人工湖(水库):主要是1949年之后,拦河做坝修建的水库和水利设施。全区各地均有分布。

大小河流千余条。主要大河有:黄河、永定河、滦河、西辽河、嫩江和额尔古纳河水系。河流周边形成了众多的湿地,成为各类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说内蒙古过去湖泊星罗棋布,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内蒙古的湖泊面积由70年代末的约7200平方公里(数据来源:2003年5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蒙古湖泊》),快速锐减到2010年的约2901平方公里,(数据来源: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遥感对内蒙古所有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进行监测,发布于2015年4月22日新华网),这是2010年的数据,目前真实的数据本人还没有找到,变化之巨大,非常惊人。内蒙古第五大湖泊“黄旗海”由上世纪80年代的110平方公里到2006年彻底干枯。内蒙古的第三大湖泊“岱海”由上世纪80年代的 160.93多平方公里,快速锐减到2022年的45.63平方公里。下图为岱海历年面积变化图。

1977—2019年岱海水域面积年际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内蒙古的湖泊、水库、河流 、地表水在短短30年快速消失?大家想过原因没有?是因为是气候原因?降雨量减少?还是农业用水增多?还是工业用水增加?还是过度放牧?还是人口增多?还是因为开矿挖煤?还是因为森林面积少?还是因为生态治理不到位?下面我们就以内蒙古中部城市乌兰察布市做一个详细的解读,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二、乌兰察布概括

乌兰察布,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长458千米,南北宽442千米,总面积约5.45万平方公路(约是台湾省面积的1.5倍,是神舟飞船的降落地)。东部与河北省接壤,东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邻,南部与山西省相连,西南部与首府呼和浩特毗连,西北部与包头相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04公里。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65.95万人。

乌兰察布市地貌类型多样,自北向南主要由内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地和丘陵台地四部分组成。属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东段灰腾梁横亘中部,海拔为1595m~2150m,大青山支脉蛮汉山、马头山、苏木山蜿蜒曲折分布于境内的东南部。习惯上将大青山以南部分称为前山地区,以北部分称为后山地区。前山地区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间有高山,平均海拔1152m~1321m,其中乌兰察布最高点苏木山主峰海拔为2349m。北部丘陵山间盆地相间,有大小不等的平原。最南部为黄土丘陵。

乌兰察布水资源以河流和湖泊为主,境内有内蒙古第三大湖泊“岱海”,第五大湖泊“黄旗海”。河流分外流河流和内陆河流两大类型,其中外流河流分属黄河、永定河二大水系。汇入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大黑河、浑河、杨家川等。汇入永定河的有二道河、饮马河、银子河等。两大外流水系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流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7%,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年平均径流量8.75亿立方米。

内陆河水系分为两大块,即后山地区塔布河、无尾闾河等水系,以及前山地区岱海水系、黄旗海水系、察汗淖和碱海子水系等几十余条河流。内陆水系的总面积占全市水系总面积的67.3%,上世纪90年代前年平均径流量约4亿立方米。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流入黄河、永定河的两大水系逐渐枯竭。流入内陆湖的水系也是一样持续快速萎缩。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乌兰察布境内的湖泊约51个,水库共计约66个,地下水位2-3米深,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快速萎缩,到2010年湖泊、水库消失约30%,地下水位下降到约20米左右。到2022年湖泊、河流、水库、地表水几乎所剩无几,湖泊面积由约:430.78平方公里,锐减到现在不足60平方公里(到目前实际面积远远小于此数字,因没有找到可靠数据,暂用原水利局数据)。地下水超过40米,(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地下水位2-5米)水井几乎全部超过100米以上(上世纪90以前都是挖的井和压水井)。下面是本人经过查询资料和实地考察所列出乌兰察布境内的湖泊、水库、河流现状。(数据为手工录入如有出入请敬请指正)

消失不见了

消失不见了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消失干枯了

大都干枯消失了。

河流大都消失不见了

第六、影响乌兰察布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地表水源正在快速枯竭

我们下面进一步分析了解影响乌兰察布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一一去解析。

一、降雨量减少?

经过我调查乌兰察布市黄旗海镇和岱海镇气象站点1980-2018历年降雨量记录,并没有明显变化。有干旱的年份,也有丰水的年份,可是湖泊的干枯情况没有对应的波动,一直在持续快速下滑。结论:不是降雨量的原因。

乌兰察布黄旗、海岱海历年降雨量(来源:两地历史气象站点记录2019-2022没有查到有效数据)

二:人口增加?

乌兰察布2000年常住人口2326300人,2010年常住人口:2143590人,2020年常住人口1700000人, 2021常住人口只有1659500人,20年间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乌兰察布是全国人口流出相对严重的地区,人口在快速减少,下图是乌兰察布市2000年至2020年人口变化图。结论:不是人口增加的原因。

乌兰察布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三、生活用水增加?

下图是2010-2021年乌兰察布生活用水使用量,没有明显变化,从2019年还略有下降。 结论:不是生活用水增加的原因。

乌兰察布市历年生活用水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四、农业用水增多?

农业用水增多,这也是好多人的想法。其实上世纪60-80这里农业用水量要比现在多得多,过去农村人口也多,(看看呼、包二市乌兰察布籍的人口比例,占比很大。)耕地也多,看看过去的水井数量和扬水站的规模,那时候浇地都是大水漫灌,根本没有现在的喷灌、滴管节水措施。这些年乌兰察布市一直在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用水逐年减少,1994年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退耕1200万亩,2000年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75万亩。(数据来源:乌兰察布政府网站2019-08-07《乌兰察布市沙地治理情况》)还颁布了《乌兰察布市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农业节水对使用水资源提出了严格限制,下图是历年农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逐年在缩减。2021年比2010年减少约30%。结论:不是农业用水增加的原因,农业用水并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乌兰察布市历年农业用水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五、工业用水增加?

这也是一部分人认为的主要原因。可是这些年乌兰察布市夏天连生活用水都不够用,经常停水,还哪里敢引进高耗水企业,来了也没法存活。这些年乌兰察布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高耗水项目被逐一淘汰,工业用水逐年在减少,措施工业用水置换,减少新水取用量,提升用水效率。工业用水大量使用污水处理再循环水,这些年污水处理量在逐年快速增加,下面是历年工业用水量和污水处理量图。

乌兰察布市历年工业用水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乌兰察布市历年污水处理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六、过度放牧?

没有,乌兰察布市已经实行禁牧工作好多年了,生态保护意识名列全区前茅。

退耕还林禁牧好多年了

七、煤矿影响?*****

这也是外地朋友们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可是乌兰察布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座严格意义上的煤矿,煤矿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截止2019年底其他矿产总用地30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56%,对水资源的影响占比不大。(数据来源:2019年乌兰察布市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

八、城市扩大的影响?

乌兰察布市城市用地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395%。影响有限,对水资源的影响占比不大。(数据来源:2019年乌兰察布市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

九:总用水量增加?

总用水量没有增加,总用水量2020年比2010年还低20%。

乌兰察布历年总用水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十、气温升高?

本人通过对乌兰察布历史气象数据分析, 1955-2020年66年期间年平均气温上升约2-3℃左右(凉城岱海气温升高约3-4℃,这和岱海水域面积的缩小有直接关系),高于全国正常值。不过乌兰察布号称“草原避暑之都”,现在夏季平均气温18.8℃,常年平均气温4.3℃,这个升温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地表水变化。而且过去66年来多有气温和降水波动较大的时期,地表水面积水量却没有随气候的波动出现相应的跳跃式变化,而是出现持续的下降。而且地表水的消失恰恰是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之一。

十一、全球性的气候原因?******

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原因。我们新闻里经常听到欧洲、美洲干旱缺水,可那都只是暂时季节性的,你比如今年8月份德国莱英河干枯,可10月份就正常了。还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前段时间干枯,现在都在防洪呢。美国前段时间干旱,可9月份人家都遭到洪灾了。显然这个全球干旱是不成立的。

欧洲、美洲多地遭到洪涝灾害

全球任何地区都没有像乌兰察布这样,持续性的几十年一直不断在快速下滑。本人这些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我们周边的国家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等这些同样属于干旱缺水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湖泊就没有像内蒙古的湖泊、河流一样快速萎缩,这些年基本变化不大。比如巴基斯坦,年降雨量250毫米之间,比乌兰察布略低,前段时间整个国家都泡在洪水之中。阿富汗全国年均降雨量只有240毫米,极度干旱你看看阿富汗用什么吃水,“压水井”或直接用地表水,他们的地下水很浅。(和90年代的乌兰察布一样)你看看阿富汗的“班达米尔湖”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湖。你去考察一下这些年有巨大变化吗?真的没有太大变化。

阿富汗地表水、地下水一点都不缺

我们再看看内蒙古的亲兄弟,同属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国,沙尘暴肆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到处是矿产,煤炭、铜矿大量出口到我国。这些年也没钱去治理水土流失,没钱去修复生态,可是他们的湖泊河流却变化不大。

大家可能不相信,说我胡说八道,那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呼伦贝尔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它们两个湖为姊妹湖,相距不远,呼伦湖在内蒙古境内,贝尔湖大部分在蒙古国境内。呼伦湖这些年急剧萎缩,现在靠引海拉尔河的水来维持。呼伦湖1999 - 2009 年湖泊面积急剧下降,1999 年呼伦湖面积 2105. 41 km2, 2009 年面积骤减为 1770. 97 km2,10年间面积约减少了335 km2。贝尔湖这些年却变化不明显1982-2003 年贝尔湖面积相对比较稳定,大体维持在610km2左右; 2003-2007年湖泊面积略有减少; 2007-2015年贝尔湖面积持续增加,不减反增。了解一下蒙古国的库苏古尔湖,水域面积2760km2,淡水储量却是我国所有淡水湖泊水量的1.68倍。这个湖就是蒙古国海军的基地,你去打听一下这些年湖水有变化吗?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十二、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这几年经济增长快的原因。

我想有这个原因,经济增长了地面挖沙取土、地面硬化、修路、盖楼、都会导致一定的影响。但它不会导致这么明显的变化呀,台湾、欧洲、韩国、日本、美国经济几十年前不比我们增长得慢,他们的湖泊好像也没有向我们这样持续性地快速减退,而且我们的生产总值也没有直线增加,尤其三年疫情经济活动有所放缓。

乌兰察布历年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乌兰察布市统计局公报)

十三、上游拦截,水库截流。

这个有影响,可是乌兰察布河流大都属于内陆河,水系分为两大块,即后山地区塔布河、无尾闾河等水系,以及前山地区岱海水系、黄旗海水系、察汗淖和碱海子水系等。大部分的水都汇聚到这四个内陆湖里了。乌兰察布市水库有但是不多,问题是水库也没有水呀,河里也没有水。乌兰察布这些年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多年前就实施了“两节、两补、两恢复”措施和 《乌兰察布市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 (第十七条 市以及两湖流域所在地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入湖水源的保护,除抢险、救灾、居民应急供水外,在两湖流域禁止拦截入湖水源或者擅自取水。)而且有些河道这些年都清理平整得非常平整,都用上压道机了。很显然不是截流、水库的原因造成如此大的问题。

每一条河流都有专人负责,管理非常到位,截流破坏行为极难发生。

十四、不热爱生态,植树造林少?

其实乌兰察布人民对生态环境的热爱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树木以前在草原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东西,比较稀少。(物以稀为贵)他们每天面对光秃秃的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颗树,他们会去破坏吗?不可能!他们其实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懂得珍惜树木。乌兰察布人民对森林有着无限的向往,一直梦想成为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这个愿望。从小生活在沙尘施虐,黄尘漫天的乌兰察布,是多么渴望它变成一个森林城市。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乌兰察布是现在全国为数不多的文明城市,名列全国23名。乌兰察布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乌兰察布森林覆盖率

十五、水土流失严重?不注重水土流失治理?

乌兰察布这些年在生态保护方面投入巨大,先后实施和启动了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治沙工程以及大规模的草牧场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制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乌兰察布森林面积由解放前的几乎没有,到2019年的森林覆盖率23.46%。从2000年开始到2018年底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5333.33多平方公里,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6253.33多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乌兰察布政府网站2019-08-07《乌兰察布市沙地治理情况》)接近以色列整个国土面积。林地面积达到7674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新加坡国土的面积。(数据来源:2019年乌兰察布市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加2020年和2021年统计局数据)。

乌兰察布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也在逐年快速增加,治理面积已达19233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新加坡国土面积,多半个台湾岛面积,接近半个瑞士国土的面积(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公报2021年度)。从2000始到2018年,乌兰察布市林业生态资金共计投入约:337亿元。(数据来源:乌兰察布政府网站2019-08-07《乌兰察布市沙地治理情况》)相当于蒙古国2000年全年生产总值的4倍多。(2000年蒙古国GDP:11.37亿美元)。乌兰察布最近20年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治理范围全国排名遥遥领先。

(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土流失治理历年公报)

十六、林牧畜渔公共用水量增加?

乌兰察布这些年在森林和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投入巨大,治理面积超过了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林、牧、渔、畜、公共用水量在逐年快速增加。我查了一下历年牧、畜用水量占比不大,也没有多少变化,渔的用水量也可以基本忽略。林的用水量这些年在直线递增,为了林木成活需要大量的水来浇灌,而且绝大部分是地下水。林、牧、渔、畜、公共用水量超过了生活用水,是工业用水的1.6倍,占农业用量的25%,而且每年还在递增。林业用水虽然逐年递增,但也不至于导致我们的水资源下降如此之快。而且农业用水有所缩减,总用水量没有增加。

乌兰察布市历年林牧渔蓄用水量(数据来源:查询内蒙古水资源历年公报)

十七、还有什么原因会造成这样的干旱缺水?难道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原因吗?

我们的水土流失治理已达总面积的35%,森林覆盖面已达23.46%,林地面积增加了无数倍。我们最近二十年的生态治理投入已经超过蒙古国2000年全年生产总值四倍多。荒漠化的到了有效控制,过去常见的沙尘暴天气现在几乎不见了。

十八、风大的原因?把水刮没了?

我看过一篇论文,说岱海的消失是因为风大的原因,把水蒸发掉了。其实那是他不懂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号称风电之都,风以前确实是很大。但经过这些年的防风治沙、三北防护林工程,大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比过去风小多了。

十九 、还有人说还是气候的原因,我们应该恢复西北水汽循环,多植树解决北方干旱!**************

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气候,我们植了大量的树,修复了大面积的荒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我们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我们已经尽全力了。

这些年我们的降雨量没有明显变化,我们的人口在快速减少,工农业用水没有明显增加,煤矿几乎没有,其他矿产开发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总用水量也没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森林面积持续扩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那我们的河流、湖泊、地表水、地下水为什么还会急速消失?原因在哪里?

第七、原因分析

其实要想搞明白其中原因,我们还得从40年前说起,上点岁数的本地农村人都知道,90年代以前,农村夏天河沟里经常发洪水,每年夏天都会发好多次洪水,因为那些大小沟壑是历经亿万年自然形成,只要有雨水就会汇集到这些沟壑里了,这些沟壑经常流水,地下渗透已经基本饱和,雨水会快速形成洪水,洪水最终都汇入了河流和湖泊。洪水补充了河流、湖泊,河流,湖泊的水又补充了地下水,这是一个完美原始的自然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乌兰察布虽属干旱地区,过去地下水位却只有2-3米的原因。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国的洪水,虽然这些地方降雨量没有乌兰察布市多,可是这些地方到现在每年夏都会发洪水,这也是这些地方湖泊、河流、地下水这些年变化不大的关键原因。乌兰察布从90年代以后洪水就一年比一年少,到现在几乎几年也见不到一次洪水了,洪水哪去了?找到了洪水消失的原因,就找到了岱海、黄旗海、河流、地下水……消失的真正原因了。

这些年我们破坏了地表原始的水流流经,地表的原始流经犹如毛细血管,它们经过亿万年风雨而自然形成,分布在整个地表,有降水的话它会快速聚集到一起。经过这些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它们被人为的改变了,现在雨水根本无法聚集,这也正是水土流失治理所要达到的效果。

水土流失治理的工作:一、(1)分级截流泄洪。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即坡岗地上部建截流沟,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岗坡地中部和岗坡地下部,也都分别开挖截流沟,中部截流沟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沟,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2)在山与山之间的沟谷里,修建小塘坝蓄积地表水。 

水被拦截了

水土流失治理就是破坏原始自然地貌

二、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措施 (1) 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2)实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3)在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强化造林治理。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4) 在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应用水平沟。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5)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

拦截了水

降雨无法聚集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水土流失治理后的丘陵

贫瘠的土地

像不像海绵?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治理后的草原丘陵

治理前的草原地貌

治理前的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治理前的草原原始丘陵地貌

干旱的草原看上去荒凉,其实只要一场大雨过后就会绿意盎然,干旱地区的降雨,只有快速聚集才能不被快速蒸发,经过我们治理后,现在整个降雨被就地平滩开了,根本无法聚集。平摊开的雨水根本无法渗透到地下,就会被快速蒸发。

过去荒凉的大地犹如一块塑料布,有雨水会快速聚集,现在经过修复的大地犹如一块海绵,雨水只会被就地吸收。海绵是吸水,但如果在有限的降雨量下,干旱地区一场降雨根本无法渗透到地下,只会附着在大地表面。

这也正是内蒙古草原过去没有树的原因,雨水渗透的位置刚好是适合长草的深度。请看图,这是2021年6月13-14日乌兰察布察右中旗下了两天雨后拍的照片。

(一场中雨加小于过后的雨水渗透情况)

(一场中雨加小于过后的雨水渗透情况)

(一场中雨加小于过后的雨水渗透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场中雨过后,雨水只能渗透到地下20-30cm的土壤,30cm以下面的土壤仍然是非常干燥的,这个深度刚好是草根的深度。如果是树木雨水根本无法渗透到根部,这也是这里过去不长树木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植的树大都靠吸收地下水和人工浇灌来维持。

前期需要大量的地下水浇灌才能维持树木生长,成活率有限

没有水早期种植的杨树大片死亡

没有水树木大面积死亡

乌兰察布年降雨量200-300多毫米,一年的降雨量还不及南方地区一场台风带来的降雨量,这点点雨水在被我们修复得像海绵一样的大地上能存住吗?根本不可能。

我们可以做个试验,拿同样一升的水,用喷淋器喷在10平米同样大小的一块布和一块海绵上,把它们放到高低凸起的两个斜坡上(类似丘陵地貌),倾斜下面接一个盆子,布就好比原始的大地,高低凸起的好比是沟壑,盆子是湖泊。喷淋在布上的水会被布吸收一部分,一部分会快速流聚到盆里。而喷在海绵上的水就地吸收,不会留到盆里。同样在太阳下暴晒,海绵很快就会蒸发变干,而布上流到盆里的水几天也不会被蒸发干净。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虽然乌兰察布降雨量很少,但湖里有水的原因,湖里有水会实时补充地下水,储存到地下不被蒸发,这也就是过去地下水位很高的一个原因,因为它能一直被补充。

水土保持,听着好像挺在理,水不外流了,土也不丢失了,只能乖乖呆在原地保留了。其实水土只有在自然的流动中才是正常的循环,看看喀斯特地貌的广西,还有云南的石林,那一个不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古人说的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不流动就是死水,迟早是要干的。土壤如果也一直保持静止,只会形成毛细管结构,造成蒸发加快,土壤会越来越干,造成板结开裂。

流动的水土可以蓬松土壤,增加营养。水土保持在干旱地区就是一个生态灾难,其实所谓的水土流失,就是一个伪命题,水土其实从来都没有流失,只是自然演化的一个过程,和自然界的刮风下雨,自然的生老病死是一样,只是一个自然的正常循环。

比如水蒸气从海洋被云带到内陆,遇冷空气形成降雨,降雨又汇集到江河流入大海,这一过程滋养了大地,净化了生态,你能说是水流失吗?其实它们根本就没有流失。如果你违背自然,不让它们正常汇入大海,自然循环被人为打破,你说生态会好吗?江水如果不大量流入大海,海水就会形成倒灌,倒灌的海水会带来更大的生态灾难。你不让水流入大海,水汽蒸发量就会大增,空气中的水蒸气多了,就会形成极端天气,比如桑拿天气,造成夏天气极端气候频发,形成更大的干旱。

这些年我们把正常的自然的现象给彻底妖魔化了,人为干涉了自然循环,我们不懂得尊重自然,不循环的水土才是不正常的水土。我们黄河水土一直在流失,已经流失了亿万年,但到现在也没有把黄土高原流失完,反而越流失黄土高原越高,还冲出一个华北平原。(请重新认识最新的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这也是亿万年沙尘暴的作用,黄土高原的土来自新疆盆地和蒙古高原,这里看似流失,可别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新的陆地。黄河入海口东营每年大约新增30平方公里的陆地,你说这是流失吗?这不是流失,这是正常的自然循环。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土壤会越来越有活力,更加有营养,更加适合植物生长,比如花土如果几年不换,花就会失去营养而枯萎,如果每年更换新的土壤土花草就会更有活力,越长越旺盛。

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一些,最近20年我们洪水越来越少的原因。近10年来我们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韩国的面积。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以前黄河、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经过这些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很难再发生了。台风会带来灾难,难道我们也要去消灭台风吗?台风不只是带来灾难,同样能带来巨大的降雨,自然界没有台风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老想着征服自然,改变自然。

有人说我们修复是在恢复被我们破坏的自然,那没有错,比如矿山等,你必须恢复,但是你不能去修复原始自然的生态。下图是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的照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塞罕坝,天壤之别,翻天覆地。经过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变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森林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变化之大让人震惊。按我们正常的想象这里现在应该水资源非常丰富,因为塞罕坝是我们修复效果最好的荒漠,植了那么多树,生态气候全部改变。塞罕坝我没去过,不过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塞罕坝现在也极度干旱缺水,地下水应该也非常深了。如果我预料错了,那我的理论就是错误的,如果说对了那就找到原因了。

第八、60年前的塞罕坝

(我们的生态专家在考察塞罕坝)

这是赛罕坝60年前的一张照片,当时塞罕坝因为我们的祖先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导致严重的荒漠化。看看前面不远处的水潭,不知您有何感想?当时真的是不缺水,到处都是水,地下水不会超过2-10米。看看这颗大树,被蒙古人用碎石围起,这就像蒙古人的敖包,敖包是蒙古人最神圣的地方。他们把大树奉为神树,到现在乌兰察布还有几棵古榆树,被当地人拜为神树。树在草原上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东西,他们每天面对光秃秃的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颗非常稀罕的树,他们会去破坏吗?不可能!

他们其实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懂得珍惜树木。内蒙古人到现在家里还经常养一些在南方荒野地里到处都是小树,还给他们起一个美名 “平安树”、“发财树”,在南方可能是随处可见,可在这里却是稀缺东西,这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南方人没见过雪,冬天在屋里人造一个雪景,拍照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能收门票。但如果在北方,你搞一个人造的有人去参观吗?天然的都懒得有人看,不稀罕。越少才会越珍惜,多了肯定不会去珍惜的,这就是人性。南方人不稀罕的树,在这里就是宝、是稀缺的植物。

我们有些时候的想法是根据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考虑,在农耕地区,树是绝对不允许长在地里的,因为树会影响粮食作物生长。他们只有不断的砍伐树木才能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南方到处是树,人又多,出门就见树,绝对不稀罕随便砍,天天做饭烧柴用树。蒙古人做饭取暖牛粪、马粪多的是,比烧柴方便多了,哪有功夫砍树劈柴?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只有在南方农耕地区的人才会出现,因为树在他们当地到处都是,根本用不着去珍惜。

古人过度放牧更是瞎扯,你要是真正了解蒙古人,你就不会这样说了,蒙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哪里有草去哪里。他们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牧场。在过去交通不方便的时候,过度养殖能卖出去吗?人家养那么多羊干嘛?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是贪得无厌现在的人?我记得二三十年前,草原冬天遇到白灾,冻死的羊都没人要,全部都扔掉了,那时候没冰箱、冷库,天一热就坏掉了。南方人一定很好奇,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把它吊锅台上做成腊肉?没肉的时候吃一口?没那回事,你觉得稀罕,人家蒙古人真不稀罕,现宰的新鲜羊肉都吃不了。蒙古人羊头、下水都是不吃的,全部都扔掉了。

过去牧区菜比羊肉贵得多,羊肉不稀罕,菜可是稀罕东西。在南方烂到地理没人要的东西,在这里可能就是非常珍贵的好东西,你比如砖茶,过去湖北四川当地人谁喝?根本没人喝,当地现茶叶都不稀罕,谁喝那种粗枝烂叶的陈茶?可是过去砖茶到了内蒙古那就是非常珍贵的好茶。南方人多耕地少,羊肉少,以为蒙古人也是和他们一样渴望多养羊,多放牧,多开垦土地,其实事实根本不是那样。牧民最珍惜的就是草原,那个牧民不爱惜自己草原?犹如那个农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土地?真正不懂得珍惜的是那些没种过地、没放过牧的人!他们才不懂得珍惜,因为他们爱干净,讨厌土,讨厌肮脏的牛羊粪,对土地没有一点点感情,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没有像我们国家的农民、牧民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土地和草原了。

这些年不是我们生态保护的不好,是我们生态保护的太好了,投入的太多了,也是我们太贪婪了,总想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消灭远比人类历史久远的沙漠、沙尘暴。我们一直有着人定胜天的崇高理想,有着坚忍不拔的信念,这些年我们终于做到了!可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是那么渺小,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粒尘埃,绝不是自然的主人。大自然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则,自然用它的规则主宰世间万物,这个规则我们可能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并左右着天地万物。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我们就会遭受到大自然应有的惩罚。

第九、100年前的八达岭

100多年前的八达岭照片

100多年前的八达岭长城光秃秃,一颗大树,满山的树是被我们老祖宗砍光了吗?显然这样认为的人是没在农田干过活的读书人,你要是在农村待过,砍过柴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在没有机械化的时代,砍一颗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满山的树了,在那个靠人双手劳作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就是用来烧柴做饭那根本就没必要,枯枝烂叶能烧好烧省事的东西多的是,比如农田里的秸秆,到现在农民都愁的不让焚烧怎么处理呢。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跑那么老远砍树?还有就是砍完树能都把树根都刨出来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树根就会再长出枝条形成新的几棵树。怎么图上就那么一棵树,满山连一个树根的痕迹都没有?

热河

这张图是100多年前的热河照片,山也是光秃秃的没有几颗树,但是河里水不少,还深,有帆船在河里。这山上的树很显然不是被人砍光的,也不是放牧放光的,压根人家就不长树。人为破坏?当时这里就没多少人,现在人也不多,前年路过看到水也没多少了,满山都是树了。

第十、内蒙古人破坏生态是被冤枉的

希望以后我们的专家同志们不要再给蒙古人乱扣帽子了,什么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根本就是不合实际,压根就是用农耕的眼光去看游牧文明。人家压根就不乱砍树,他们比谁都更懂得珍惜树木。内蒙古人老实憨厚,脑袋瓜子没有南方人转的快,这么多年一直羡慕南方人,羡慕南方的山山水水,以为南方的专家都是高人,所说的都是正确的,不敢反驳,才造成了目前内蒙古人破坏生态的假象。其实人家千百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只是近些年才被所谓的专家学者给忽悠了,以为是自己把生态破坏了,是过度放牧把草原给搞荒漠化了,其实那个沙漠一直都在,地球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沙漠了,沙漠远比人类要久远的多。

这些年我们行动的指挥的专家,没有跟的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只知道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希望我们的生态专家能重新认识自然,重新思考一下干旱缺水的大问题吧!没有水,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没有了湿地,候鸟迁徙将不可持续,它们高兴而来,绝望而去!它们没有路况信息预报,不可能提前接到通知改变路线。一路上它们没有惊喜,只有惊讶和绝望!禽流感、H5N1、H5N2、H5N3……HxNx变异病毒会接踵而来。希望我们的生态专家、水土保持专家、森林专家……,能认真仔细的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真心希望我们的生态越来越好!

第十一、结论与原因

一. 不是降雨量的原因,降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

二. 不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人口并没有增加,二十年内减少了30%。

三. 不是生活用水用水增加的原因,生活用水没有明显增加。

四. 不是农业用水增加的原因,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农业用水减少30%。

五. 不是工业用水的原因,工业用水量占比不大,10年内有所下降,污水处理量已接近工业用水量。

六. 不是过度放牧的原因,已经实行禁牧好多年。

七. 不是煤矿影响,煤矿影响接近为零,到目前为止本地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矿,其他矿产占比不大影响有限。

八. 城市扩大有一定的影响,占比不大。

九. 不是总用水量增加的原因,总用水量除绿化公共用水有明显增加其他用水量都在下降,总用水量也在下降。

十. 气温升高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乌兰察布平均常年平均气温4.3℃,这个温度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变化,地表水的消失也是造成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一. 全球性气候原因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周边国家地区都是季节性变化,有涝有旱,不像这里直线快速下滑。

十二. 经济增长过快有一定影响,占比不大,东南亚、台湾、欧洲、韩国、日本、等经济几十年前不比我们增长得慢,但是也没有出现如此明显的现象。

十三. 上游水库拦截的可能性不大,都没有水,水库也干了。

十四. 植树造林少的原因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年都成森林城市了。森林面积由解放初的几乎没有到现在的23.46%。

十五. 水土流失的问题更是不可能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已经达19233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瑞士的国土面积。过去黄沙满天飞,现在彻底治理没了。

十六. 林木畜渔公共用水量增加有影响但不大,这些年植树造林用水量持续增加,但也是在范围之内。

十七. 不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原因,这些年光植树造林绿化就投入了337亿元,相当于蒙古国2000年JDP的4倍多。

十八. 大风的原因基本可以排除,经过这些年的防风治沙,三北防护林,风小太多了。

十九. 有人还说是气候原因,这些年不是雨带北移了吗?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修复,大面积的绿化,雨带北移,结果应该相反才对呀?(不知道天天嚷嚷西北水汽增多的人怎么解释这个相反的事情。)

二十. 我个人这些年对这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 水土流失治理破坏了原始地表径流,造成沟壑无法正常聚水。

雨水被就地泼洒开,降雨无法有效渗透到地下深处,无法聚集,无法形成洪水,没有洪水补给湖泊,湖泊必然干枯,湖泊、河流干枯造成地下水无法补充,树木又消耗了大量地下水,造成越来越干旱。

2. 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破坏了原始地表,树木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地表水,蒸发量大大增加,树木的耗水量是草的几百倍。

3. 多年的禁牧造成杂草丛生,除影响地表经流,还影响新草的生长,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火灾隐患大大增高。草长出来就是给羊和牲口吃的,不是看的。大量的饲料喂养就是严重的人畜争粮,大面积的玉米种植就是这个原因。

4. 防风治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对土地沙化从在严重认知误区。以为大风把土刮走就留下沙子了。那留下的沙子是从哪里来的?有人会说那把土刮完不久变成沙漠了吗?实际是完全不可能的,沙漠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沙漠的历史远比人类要久远的多。沙漠的形成有他特定的地理条件的,不是你把土吹光,留下沙子就能形成沙漠。而且沙漠也并不是无限扩大。和水土流失是一样的道理。

在常人的认识里沙漠是非常非常缺少水份的,因为沙漠的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好几十倍,以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平均年降雨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年蒸发量超过2800-3500毫米。经过千百万年的水份入不敷出,应该早已没有什么水了。可是现实情况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沙漠里有水,看看几十年前沙漠里那么多的湖泊就明白了,还有沙漠里的蜥蜴。如果没有水这些年我们的蚂蚁森林能长出一颗树吗?沙漠的水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完成,不光光靠降雨。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沙漠快速升温,晚上沙漠急速降温。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中的水份在夜晚凝结,并渗入沙层下面。比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身在空气中一会就全部是水一样。

沙漠昼夜温差极大,有时昼夜温差达50度。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上下对流平凡,这就是一般沙漠上空比较晴朗少云的原因。(不是云没飘过去)对流空气使沙漠产生大量的风,风是自然界最好的净化器,也有加快空气流通的重要作用,消除桑拿天和带来降雨的作用。而且能形成沙漠的地方必然是一个天然的背风的地方,它的迎风面必然有挡风的东西,比如山脉、丘陵。(不是什么地方都会形成沙漠)

我们现在对沙漠、沙尘暴的认识,都是有偏见的,沙漠、沙尘暴是地球生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已在地球上已存在了亿万年之久,远比人类要久远的多的多。沙漠不是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造成。古人没有那么大的破坏能力。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吃光了还不走。而且沙漠周边根本没有多少农业农耕文明。其实没有西部沙漠,就不会形成千里之外的东部的肥沃土地,和我国的农业文明。同理撒哈拉每年都要给大西洋和亚马逊热带雨林送去非常多的营养物质,这就是沙尘暴的重要作用。

沙漠其实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加工厂,来回运动的沙粒,经过高速摩擦作用,越磨越细小,经过风的筛选,大小分开了。细小的尘埃通过季风的作用(沙尘暴),运送到千里之外,形成有营养成分的新鲜土壤,这就是沙尘暴的作用。我们以为沙尘暴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其实沙尘暴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亿万年。其实沙尘暴是地球自身修复的一个过程。戈壁滩是沙漠的原料加工厂,经过爆晒和热胀冷缩原理产生的分化后的岩石,在风的筛选下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沙漠。这也就是为什么沙漠、戈壁滩大都是盆地的原因。它们在亿万年的时间里,为东部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着新鲜土壤和微量元素。我们现在防风治沙,把沙粒固定住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沙粒只有在不断运动的状态下才会完成一个健康的自然循环,完成它的使命。

其实沙漠不会向我们想象中的快速无限扩大。它们的扩散是极为缓慢的。把风阻挡防风更是一个不可的行为,沙粒只有在风的作用下,高速运动摩擦才会磨细变成土壤。我们的专家认为沙尘暴是荒漠中的土壤土,其实不是那样的。荒漠草原里的土,大风刮起来,只能低空飘一会,飘不了太远,风一停马上就会落下来。沙尘暴的土可不一样,即使没风也会飘很长时间,他们会漂洋过海,犹如气溶胶一样,他们是带静电的极微颗粒。

沙漠里的沙丘是在不断移动的,仔细观察表皮的沙子就会发现沙粒像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都在快速移动。来回移动的沙子越磨越细小,经过风的筛选,细小的被吹到边上。中间留下差不多大小的,犹如农村秋天打粮食的扬场一样,来回住上一扬皮壳都被吹到边了,粮食留下来了。到了春季季风来临,周边被研磨极其细微的带电粉末就是沙尘暴的主要来源。

沙漠里的风平时白天是上升的吹,如果风是平吹的,就不可能形成来回移动的沙丘,只会形成戈壁滩。沙漠昼夜温差极大,因为夜晚气温低,白天地表快速升温,热空气上升。就和我们看见的在上坟烧纸的火盆里,火老是向上旋转形成旋风的道理一样。这也就是沙丘的形成和不断来回移动的原因。这也是我刚才说的沙漠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限扩大,它的形成是有特殊地貌条件的,不是什么地方都会变成沙漠。

原始地貌

原始地貌

修路劈开的山体

修路劈开的山体

草原的土壤

草原的土地土壤

经不起推敲的土地沙化,是沙变成了土,不是土变成了沙。看看刨开的山体,迎风面是薄薄的一层风化后的沙粒土壤。背风面是经过长年累月风沙沉积形成的厚厚土壤。裸露出来的沙粒为什么没有了棱角?它们是由岩石风化脱落,经过风的打磨,越磨越细小,最后变成土壤。是沙变成了土,不是土变成了沙。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在别的地方是正确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你觉得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是一文不值,你觉得是一文不值的东西,可能在其他地方是宝宝。物以稀为贵,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不要以农耕的眼光去看待游牧文明。你以为是人为破坏,实则是自然循环。你以为是在修复,实则是在做极大地破坏。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不以人的意志去刻意改变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自然。希望我们的行动指挥者能从新思考和重视一下这一现象吧!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0 阅读:0

放弃惯性思维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