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革命先烈公墓,然而在2003年,这里却“住”进了一个24岁的北大女学生。
不仅如此,在她的葬礼上,北大校长和全体师生来为她送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为她致辞追悼,曲三强为她撰写墓志铭。
那么,她是谁?她又经历了什么?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两度辍学的天才少女·——
1989年,是10岁的湖南农村女孩张培祥第一次辍学。
尽管心中万分不舍,但她明白,父亲常年饱受病痛折磨,而母亲一只手是瘫痪的,能够供她读4年书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弟弟刚出生不久,家里确实没什么钱了。
张培祥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屋里,将书包和课本整齐地摆放在角落里。
说完,她麻利地背起放在墙角的竹篓,朝着田里走去。
阳光炙热,田里的泥土散发着潮湿的气息。
张培祥弯下腰,开始除草。
她的手很快就被杂草划出了几道血痕,但她咬着牙没有吭声。
从那天起,张培祥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白天,她和父母一起在田里劳作;晚上,她还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弟弟。
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
每次干完活,张培祥就会偷偷跑到镇上的新华书店。
她总是躲在最角落的书架后面,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各种书籍。
有时是历史小说,有时是科普读物,只要能看到字,她就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有一次,店里来了几个顾客,张培祥慌忙想要躲藏,却不小心撞到了书架。
几本书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引来了店员的注意。
张培祥低下头,将辍学的事情告诉了姑父,刘老师听后,眉头紧锁。
他记得张培祥曾经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看完了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还能将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这样聪明的孩子,怎能就此辍学?
经过一番思考,刘老师决定将张培祥带到自己任教的学校读书。
他亲自和张大伯、李婶商量,承诺会负担张培祥的学费和生活费。
得知可以重返校园,张培祥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不辜负姑父的期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培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很快,她的成绩就在班上名列前茅,甚至经常超过同学100多分。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和张培祥开玩笑,就在她即将迎来高考的时候,家里再次发生变故,只能再度辍学。
辍学之后,张培祥跑到广州打工,只能做一些洗完擦地之类的活,但是这样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家人,张培祥没什么好抱怨的。
就在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定格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
——·坎坷的人生·——
在深圳打工的日子里,张培祥每天都在工厂里忙碌,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学业。
她常常在深夜的工人宿舍里偷偷翻看从家里带来的课本,努力不让自己落下太多功课。
四个月后的一天,张培祥正在流水线上工作,突然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紧接着,父母的电话也打了过来。
在众人的劝说下,张培祥终于下定决心回校复读。
她带着在深圳攒下的一点积蓄,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学校后,张培祥更加刻苦用功。
她常常熬夜到凌晨,就为了多做几套试卷。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进入北大后,张培祥并没有放松,她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勤工俭学。
尽管生活忙碌,张培祥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
她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国外文学作品,创作诗歌散文。
张培祥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她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张培祥的成功也激励着家人。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优秀的人开玩笑。
2003年,正当张培祥即将完成研究生学业时,一个噩耗传来——她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
消息传开后,北大的师生们自发组织募捐活动。
同学们纷纷献出自己的零花钱,老师们慷慨解囊。
很快,募捐活动扩大到了社会各界,许多被张培祥事迹感动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
尽管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治疗,张培祥的病情还是急剧恶化。
2003年8月27日,这个曾经充满梦想和才华的女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4岁。
她被破格葬在北京八宝山,还有无数的人为她送行。
——·永远铭记·——
虽然张培祥离我们而去了,但是她的作品却一直感动着我们。
2004年4月,她创作的《卖米》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张培祥的班主任王老师代表她上台领奖。
14年之后,2018年的一天,一位北大校友在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出了当年的《卖米》复印件。
许多人被文章中朴实无华的生动真挚的描述所打动,纷纷转发分享。
一时间,张培祥的故事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就这样,尽管离开人世多年,张培祥的文字依然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卖米》中所描绘的贫困生活,所展现的坚韧精神,成为了激励无数人奋斗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