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又要来了,每次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抗美援朝的战士们。
特别是“冰雕连”的战士们,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在战场中,我们国家有许多战士都留在了那个冬天,而周全弟则是幸运中的万幸。
他16岁远赴朝鲜,在雪地中卧了3天3夜,寒冷的天气夺走了它的四肢,可靠着顽强意志的周全弟顺利的从战场上活了下来,不仅如此,这位英雄如今还健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讲周全弟的故事,他当初究竟是怎么从战场上扛下来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六岁少年的战场考验
1950年的冬天,朝鲜半岛战火纷飞,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这场战役注定要载入史册,不仅因为它的战略意义,更因为参战将士们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
可大自然似乎也要给这场战役增添几分戏剧性,长津湖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6岁的周全弟踏上了他的战场之旅。
年轻时的周全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周全弟随部队从辽宁丹东出发,夜渡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那一刻他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保家卫国的决心。
部队在丹东领取了棉衣棉裤和简单的补给品,但这些装备在即将面临的严酷环境面前显得如此单薄,他们跋涉了大半个月,终于抵达了长白山脉南麓的长津湖地区。
周全弟所在的连队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黄草岭设伏,阻击美军的王牌部队,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必须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一动不动地埋伏。
为了隐蔽,战士们把棉衣棉裤反着穿,让白色的里子朝外,借此在雪地里伪装自己,他们就这样在刺骨的寒风中,一动不动地趴了整整三天三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怎样的煎熬啊!饥饿、寒冷、疲惫,每一样都足以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但周全弟和他的战友们却咬牙坚持着,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绝不能退缩。
就是这样的坚持,让周全弟所在的连队赢得了“冰雕连”的称号,这个称号既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褒奖也是对他们所经历苦难的见证。
在125名战士中,只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周全弟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那令人难以想象的三天三天,究竟有多可怕?
图片来源于环球网
三天三夜的极限挑战在黄草岭的雪地里,周全弟和战友们开始了他们最艰难的三天三夜,寒风如刀,雪花如针,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0度,这种温度下,呼出的气息瞬间就会在脸上结成冰霜。
战士们紧紧地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他们知道稍有动静就可能暴露目标,前功尽弃,饥饿和寒冷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的意志却如同坚冰一般坚硬。
周全弟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地失去知觉,他的手指已经僵硬,双脚早已感觉不到存在,但他不敢动也不能动,他知道只要稍微松懈一下就可能永远地睡过去。
第一天过去了,周全弟的双腿已经完全僵硬,第二天他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手指,周围的战友们也都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呼吸越来越微弱。
周全弟回忆当时情况
每个人的脸上都结满了霜花,眉毛上挂着冰渣,他们饿了就吃一口雪,渴了就含一口冰,解手时甚至只能就地解决,用体温烘干裤子。
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底,等待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
第三天,周全弟感觉自己的意识开始模糊,他努力地保持清醒,但身体却越来越不听使唤,雪花慢慢地覆盖在他们身上,远远看去他们就像是山坡上的一块块石头。
终于在第四天的清晨,期待已久的冲锋号声响起,周全弟听到了,他的心猛地一跳,但当他试图站起来时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
周全弟回忆当时情况
他看着周围的战友们艰难地站起来向敌人阵地冲去,而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内心充满了焦急和绝望,他想喊但喉咙已经冻僵、他想动但四肢已经麻木。
战斗结束后,搜寻队在雪地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周全弟,他被紧急送往东北的35陆军医院,可命运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由于严重的冻伤,医生不得不截去他的四肢。
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麻药都没有,医生们只能用冰雪冻麻周全弟的四肢然后进行截肢手术。
手术后,周全弟陷入了长达七天的昏迷,医生说如果他七天内不醒来就没救了,幸运的是在第七天,周全弟终于睁开了眼睛,他活了下来但却永远地失去了四肢。
抗美援朝英雄周全弟
当周全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少年如今却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废人”。
这种巨大的落差几乎要将他彻底击垮。
但生命是顽强的,希望是不灭的,在医护人员和战友们的鼓励下,周全弟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勇敢地走下去,那么,周全弟是如何走过这艰难的蜕变呢?
周全弟举着年轻时的照片
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刚开始的日子对于周全弟而言是黑暗的,他常常用被子蒙住头默默流泪并拒绝进食,拒绝喝水,甚至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
但周围的人并没有放弃他,医院的院长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护士们轮流在他床边朗读。
起初周全弟并不感兴趣,但渐渐地,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开始触动他的心灵。
就这样,周全弟下定决心要重新开始生活,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生活自理、学习文化、战胜困难。
抗美援朝英雄周全弟
这三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对于失去四肢的他来说却是一个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他要学会自己吃饭,护士们用布条将勺子绑在他的断臂上,但这种方法并不理想,经过多次尝试,周全弟发现用橡皮筋固定勺子效果更好。
接下来是穿衣、洗脸、洗衣服等日常生活技能,这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周全弟来说都是一次次的挑战。
他常常练习到满身大汗,但从不叫苦叫累,他知道只有自己能照顾自己才能真正地活下去,所以周全弟更加努力适应生活。
周全弟的生活
与此同时,医院还给周全弟配了一辆小三轮车作为代步工具,一开始,从床上移动到三轮车上这短短的距离就能让他累得气喘吁吁。
但他从不放弃也不愿意麻烦别人,经过几个月的坚持,他终于能够自如地在床和三轮车之间移动了。
在克服了基本生活难题后,周全弟开始挑战更高的目标:学习写字,1953年,他转移到四川革命军人休养院后正式开始了练字之旅。
起初他连握笔都困难,但在不断尝试后终于找到了用双臂夹住笔的方法,就这样,他一笔一画地练习,常常练到手臂酸痛不已,有时候他甚至会因为太过专注而忘记了时间。
正在写毛笔字的周全弟
两年后,周全弟终于能够写出工整的钢笔字了,这个成就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开始给亲友写信,甚至给自己的女朋友写情书。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对周全弟来说却意味着重新融入社会,重新拥有正常人的生活。
但周全弟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开始挑战毛笔字,毛笔字的难度远超钢笔字,因为它需要更精细的控制,但周全弟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地练习。
渐渐地,他的毛笔字不仅工整,还开始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日复一日练习书法的周全弟
在这个过程中,周全弟发现写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通过书法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慨。
就这样,周全弟一步一步地走出了阴霾,重新拥抱了生活,他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还掌握了一门独特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如今周全弟的生活是怎样的?
周全弟的晚年照片
用生命诠释忠诚与奉献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周全弟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抱笔书法”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工整优美,更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于是,周全弟的书法作品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在书法展览中获奖,更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象征。
人们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但周全弟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他深知自己的生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理应回报社会,所以他开始积极参与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宣讲活动。
图片来源于中国军网
几十年来,周全弟参与了近千场宣讲活动,足迹遍布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部队等各个领域。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每次演讲他都会现场表演书法,并将作品赠送给观众。
就这样,周全弟的故事和精神感染了无数人。
周全弟将爱国主义宣讲带到学校
他的受众达到了10余万人,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如今,已经年过九旬的周全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达到了近两千幅,每一幅都凝聚着他对曾经战斗岁月的怀念和对和平年代的珍惜。
周全弟的晚年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他不仅有了幸福的家庭还成为了社会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体残缺,只要心灵强大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冰雕连英雄周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