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返回地球,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可逆变化,神18航天员有吗

科普10克 2024-11-05 16:21:23

随着神舟十八号的顺利落地,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看到航天员们平安归来,大家都为这些英雄感到骄傲。

但光鲜的背后也有辛酸,太空的恶劣环境会对航天员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那么,我们神18航天员受到这种伤害了吗?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

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多重威胁

在浩瀚宇宙中漂浮看似自由,实则暗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凶险,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堪称极端。

重力在地面上时刻拉扯着人体,它会帮助骨骼保持强度,可在太空中,这种力量几乎消失,骨骼失去支撑的同时也开始流失钙质。

研究表明,航天员在太空中停留一个月,骨密度流失量相当于地球上数年的变化,返回地球后虽然有康复训练,但部分骨密度可能已无法恢复。

除了骨密度的损失,心血管系统的“老化”速度也同样惊人,在失重环境下,心血管系统的压力骤减,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使宇航员的血管出现类似老年人般的硬化现象。

这种转变不但致使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应对重力适应的难题,同时也意味着其心血管健康的“保质期”提前耗尽,潜在的健康风险接踵而至。

太空中的航天员

除此之外,更为深层次的影响则来源于无处不在的太空辐射,地球磁场将宇宙射线挡在外面,可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就暴露在高强度辐射之下。

研究显示,太空辐射会对DNA产生直接损伤,从而诱发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并非一时可见,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积累并可能在未来引发癌变的风险。

不仅如此,这些DNA的损伤和突变大多是不可逆的,即使航天员回到地球也无法抹去太空环境留下的“印记”。

可以看出,太空中的环境对航天员身体会造成巨大伤害,但其实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航天员也要面临心理上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空生活对心理健康的挑战

其实有很多人不知道,太空环境颠倒了正常的昼夜节律,空间站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航天员一天能见到16次日出日落。

在这样频繁的明暗交替下,人体的生物钟逐渐被打乱,睡眠质量因此大打折扣。

要知道,睡眠问题不仅影响精神状态还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而航天员疲惫感逐渐累积,可能最终演变成严重的失眠症状。

除了睡眠障碍,狭小封闭的空间和长时间的隔离也会对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

空间站内的工作环境与外界完全隔离,几位航天员在一个有限空间中需要日夜相处,任何细小的矛盾都可能因情绪累积而被放大。

这种极端环境考验着航天员的忍耐力与心理承受力,长时间的独处感和缺乏社会交往容易导致焦虑、压抑甚至产生抑郁倾向。

但航天员间的沟通和协作又至关重要,因为每一个任务都需要高度的团队配合。

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航天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冷静,他们即使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要与队友有效合作。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营为这种“太空团体生活”提供了新的支持。

王亚平在太空战

我国每年有两次航天员换班计划,虽然在任务执行上更加繁忙,却也让航天员彼此之间的配合更加熟练。

在每一批航天员上岗前,他们都会经历长时间的模拟训练并反复演练各种应急情况,通过强化训练彼此熟悉对方的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太空中能够更高效地协同工作。

这种团队合作的默契是在长时间地面训练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通过对航天员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位航天英雄都完成了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那为了保护他们的身体,我国都有哪些措施呢?

中国航天员的训练时刻

神舟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保障措施

在太空中维持健康并非易事,尤其是对神舟系列航天员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严酷的宇宙环境和漫长的在轨时间。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为他们设计了一整套保障措施。

定制化的营养方案成为他们在太空中的“生命线”,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容易骨质流失,因此特别需要摄入高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以预防骨质疏松。

可单靠饮食并不足以完全抵抗失重对身体的侵蚀,为了尽可能地维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航天员每天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锻炼。

航天员在空间站训练

在空间站上,他们使用专门设计的健身设备,比如阻力带、拉力器和太空跑步机来模拟地球上的负重训练。

这样即使在失重环境中,肌肉和骨骼也能保持一定的活力,这种训练对航天员来说不仅是日常任务,更是“防止身体老化”的有效手段。

除了锻炼,防辐射装备是神舟航天员在太空中必不可少的“铠甲”,太空中布满了宇宙射线,这些高能粒子会对人体细胞和DNA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为了防止辐射的侵害,中国航天团队专门为航天员设计了带有先进防护技术的航天服,航天服内嵌的特殊材料能够有效阻挡部分宇宙射线,可以减少射线对体内细胞的损伤。

此外,空间站的设计也采取了多种防辐射措施,从材料选择到内部布局尽可能的降低航天员暴露在射线中的时间和程度。

“飞天”宇航服

虽然无法彻底杜绝辐射风险,但这些“黑科技”却为航天员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神舟航天员的健康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营养补给、体能锻炼、防辐射措施、设备反馈改进和地面支持等多重环节。

每一个细节都为他们在太空中的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对航天员来说,每一次任务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保障系统的验证。

通过一次次的任务总结和改进,神舟系列任务的健康保障措施也在不断进步,确保中国航天员能够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并完成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积累宝贵经验。

那么,结束任务的航天员将怎么恢复身体呢?

航天员训练

太空任务后的适应和恢复过程

每一位从太空返回的航天员都要面对重返地球的“考验”。

长期的太空任务不仅让他们经历了失重环境的身体消耗,还使得他们的身体在重返地球的重力环境下产生巨大的不适反应。

航天员回到地面后,首先要适应的是心肺和肌肉的重新调整。

血液和体液在失重环境中重新分布,更多聚集在上半身,使得回到地球后,航天员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短暂站立困难。

航天员叶光富(图源:光明网)

除此之外,心血管系统面临的压力增大,心脏和血液循环需要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作用。

这种心肺功能的适应过程是极为艰辛的,地面团队为航天员制定了细致的康复计划,通过有氧训练、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恢复。

除了心肺功能的恢复,骨骼和肌肉的修复也是一大难题。

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需要重新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康复过程通常包括力量训练、负重运动等物理治疗方法,以便尽快恢复肌肉的耐力和力量。

新闻报道

其实,从太空回到地球并不意味着一切结束,航天员的任务在地面上还有延续,他们会将太空生活中的体验和反馈带回地球与地面团队分享。

尤其是一些在太空中设备使用的细节和身体反应的具体表现,这些信息对于后续任务的改进至关重要。

可以说,每一位航天员的返回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恢复,更是对航天任务整体流程的完善。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出征前

结语

在无垠的宇宙中,航天员面对的是失重、辐射、孤独等诸多挑战,这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的极限试炼。

从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承担起了探索未知的艰巨使命,每一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度过的日子都是对自己身体极限的不断突破。

回到地球后的他们需要重新适应重力环境,面对不可逆的身体变化,进行漫长的生理和心理恢复。

这一切都是航天事业的无声“代价”,却也是人类在星际探索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0 阅读:13

科普10克

简介:世界小百科,国际知识趣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