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造共和”到晚景凄凉,北洋总理段祺瑞高开低走的跌宕一生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9:16
导语

段祺瑞(1865年-1936年),安徽省合肥县人,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与冯国璋、王世珍并称为北洋三杰。

从1916年至1926年,段祺瑞四次出任国务总理,在袁世凯死后,曾一度架空总统,成为整个民国的实际掌权者。

他曾三造共和,打破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等倒行逆施之举,同时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沉重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保证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段祺瑞本有机会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共和的开拓者,但却因权力私欲,沦为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者,为时代和社会所抛弃,最终在一片凄凉的晚景中死去。

出身军功家庭,清末杰出的北洋新军青年将领

公元1865年,段祺瑞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军功家庭。

他的祖父段韫山早年与刘铭传、张树生等晚清名将共同举办团练,后参加李鸿章组建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由于作战勇猛受封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等职,获励勇巴图鲁(满语勇猛志士的意思)称号。

受家庭文化熏陶,段祺瑞从小喜好军事、兵法,少年时期的段祺瑞恰逢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廷以富国强兵为口号,展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1885年,20岁的段祺瑞考入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

在学习期间,段祺瑞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极强的综合素养,成为武备学堂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受到李鸿章的器重。

1887年,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一年后又被选中前往德国深造学习。

欧洲留学的经历给段祺瑞留下深刻印象,他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意识到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他暗自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前现状。

1896年,回国后的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一生的人——袁世凯。

袁世凯素有野心大志,极善笼络人心,对于段祺瑞这样的青年才俊,袁世凯更是百般拉拢,特意提拔其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

袁、段二人都是野心勃勃、胸有韬略之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追求,同时袁世凯对段祺瑞有知遇之恩。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段祺瑞跟随袁世凯鞍前马后,从1899年至1902年,段祺瑞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先后镇压义和团运动、直隶广宗县反洋教团起义。

在袁世凯的举荐下,段祺瑞先后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二品直隶道员等职,并被赐予“奋勇巴图鲁”称号。

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1906年段祺瑞统制北洋六镇陆军中的第三镇。

在北洋十年时间里,段祺瑞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羽翼,尤其是他长期担任教习督学职务,北洋军门生故吏遍布。

由于段祺瑞出自安徽,因此北洋军内以他为核心的皖系势力逐渐形成,而段祺瑞本人也成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清末最后的几年间,段祺瑞与袁世凯开始密谋颠覆满清现有统治秩序,与摄政王载沣的矛盾日益突出。

1909年袁世凯被以足疾为由开缺回籍养病,1910年段祺瑞被外放为江北提督,驻扎于江苏清江浦,虽然两人被排挤出北洋军,但仍然在幕后操纵,伺机待发。

三造共和,袁世凯后北洋时代的主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形势犹如星火燎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南方多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情急之下,清廷只能请求袁世凯出山挽救危局。

北洋军队只服从袁世凯的领导,袁世凯重掌兵权也意味着牢牢把持住清廷的权柄。

而袁世凯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段祺瑞等北洋旧部重新召集起来,不久段祺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前往镇压平叛。

段祺瑞对清廷的腐朽统治早已失望透顶,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在讨伐革命军时,并没有真的大举进攻,而是暗地里和其谈判。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46名将领致电清廷,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在袁世凯和段祺瑞等北洋首领的里应外合下,隆裕太后于2月15日颁发诏书宣布清帝溥仪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此刻划上终点。

中华民国五色旗代替清朝黄龙旗,在中华大地升起,此为一造共和。

然而百姓并未迎来期许已久的和平,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党纷争不休,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甘心拘泥于临时约法的约束,企图实现个人独裁。

1913年初,北洋政府策划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一怒之下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然而由于革命党准备不足,内部失和,起义一个月就被袁世凯镇压。

在剪除自己的对手后,袁世凯开始谋划复辟帝制,通过废黜临时约法、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一步步打破帝制枷锁。

段祺瑞向来对帝制深恶痛绝,面对曾经的老上级,他曾劝阻袁世凯称帝,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万不能做,但五次劝阻有三次遭到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

1915年末,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段祺瑞一怒之下辞去政府职务,与袁划清界限。

袁世凯的称帝行为遭到中国社会各界,包括北洋高层元老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地纷纷起兵讨伐。

袁世凯命段祺瑞等人前去镇压,但段祺瑞下定决心与其决裂,拒不执行。

失去所有亲信支持的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帝制复辟仅仅维持83天便草草收场,而袁世凯也在众叛亲离中抑郁而终。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最有权势的人物,有人开始劝谏其接班大总统之位,但遭到段祺瑞的拒绝。

他按照袁世凯的遗愿和临时约法规定,拥护没有实权且老实怯懦的副总统黎元洪上位,自己则担任国务总理。

同时他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是为二造共和。

当然,段祺瑞向来自视甚高,又自恃为北洋勋宿,从内心深处对黎元洪抱轻视态度,再加上久居军中,养成了专横霸道的军阀作风。

很快黎段二人产生摩擦,这样一来,总统府和段祺瑞领导的国务院逐渐对立,形成府院之争。

两人为了争夺权力各树党羽互相倾轧,甚至组织舆论彼此攻讦,以至于这场府院之争成为社会花边新闻,搞得天下皆知,最后发展至事事必反,为争而争。

1917年二月,黎段二人在是否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段祺瑞力主宣战,黎元洪表示反对。

争执不下之际,黎元洪绕开国会,将段祺瑞罢免。

而段祺瑞也不甘示弱,跑至天津自行搞了一个军务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十五个省的督军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压。

慌了手脚的黎元洪只能病急乱投医,找到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张勋进京调停。

结果竟引狼入室,张勋刚一进京便解散国会,逼迫黎元洪下野,于1917年六月迎接溥仪复辟,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此时躲在天津的段祺瑞看准时机,来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调集军队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火速进京。

张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仓皇逃往荷兰领事馆避难,这场复辟闹剧仅仅维持十二天便宣告结束。

在段祺瑞的主持下,身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北上接任大总统职位,段祺瑞则继续担任国务总理,是为三造共和。

三造共和的民国功臣沦为被世人口诛笔伐的专制军阀

从当时的背景看,冯国璋是直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两人又同是袁世凯麾下北洋三杰。

如今直皖这两个最大军阀集团走到了一起,下一步自然要研究统一中国的问题。

可就在这个问题上,冯、段二人产生分歧,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全国。因为当时的皖系势力最大,段祺瑞想依靠武力扩张地盘,巩固权力。

而冯国璋不愿意看到皖系进一步坐大,所以极力阻挠,希望通过和平方式统一,很快冯段的矛盾就演变为第二次府院之争。

第二次府院之争从1917年10月延续至1918年10月,在此期间,段祺瑞复制逼宫黎元洪的那一套,先是辞职然后又通过个人影响力,对南方革命党发动战争。

然后又利用各省督军兵谏冯国璋,使其官复原职,将很多直系及其他军阀派系打下的南方大中城市据为皖系所有。

同时段祺瑞为了壮大皖系力量,不惜向日本借款,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接受日本资助1.45亿日元,且不惜出卖国家权益,将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资源大量出卖给日本。

此时的段祺瑞早已忘记初心,为了一己之私和权力,从三造共和的民族功臣一步步沦为专制军阀。

段祺瑞的独裁行径引起吴佩孚等直系及其他军阀的不满,他们不再接受段祺瑞的命令,拒绝继续打仗。

1918年10月,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北洋元老徐世昌正式接任总统之职,不过段祺瑞仍通过他创建的安福国会操纵政权,徐世昌依旧是傀儡。

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联盟进攻皖系,段祺瑞自封为总司令,带领皖系对抗,直皖在河北保定一带发生激战,同时张作霖带领奉军大军压境,与直军会和。

由于段祺瑞指挥判断失误,导致皖系被直系击败,数万新组建的皖系边防军大半覆没,历时五天的直皖战争以直系胜利而告终。

失去枪杆子的段祺瑞瞬间失去了控制权力的基础,1920年7月,安福国会被解散,段祺瑞正式下台。直、奉两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大总统曹锟,迎接段祺瑞重新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经过多年的混战和宦海沉浮,段祺瑞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家国天下,他所想的只有手中得来不易的微薄权力。

1926年3月,日本趁冯玉祥、张作霖交战之际,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趁火打劫,向段祺瑞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此举引起国内社会各界强烈愤慨。

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组织北京5000余人在天安门集会,要求拒绝八国最后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屠杀群众,当场打死47人,打伤近200人,创造著名的“三一八”惨案。

此后人们纷纷痛斥段祺瑞的暴行,比喻这是民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一个月后,冯玉祥为平息民愤,将段祺瑞赶下台。

至此失去军权和舆论支持的段祺瑞走下神坛,从此淡出权力中心。

功过是非待留后人评说

与其他军阀不同,段祺瑞虽然在位期间嗜权如命,但为官却十分清廉。

作为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家人收的他坚持退回。

位居中枢十年,下野后经济状况却很惨淡,他隐退后居住于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由于生活拮据,从1928年起,国民政府每年给他两万元补贴家用。

同时,晚年的段祺瑞保持气节,不与日本合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让其到伪满洲国任职。段祺瑞严词拒绝,举家迁到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

1936年,段祺瑞胃病发作,在医院病逝,作为曾经的元首和民国实际掌权人,国民政府还是为他举行了国葬,而他的一切功过是非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