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固守汉中10年无人能破,为何姜维接手后,连30天都守不住?

哄动这史记 2024-03-09 12:26:41

汉中,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南与四川广元、巴中毗邻,东与安康接壤,北部通往京畿要地长安。故此,自古以来,汉中都被视作“蜀之门户”、“秦之咽喉”,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以成都作为治所。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同时为挥师北伐、统一中原做准备,汉中地区的把守便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必须派一名得力大将镇守方才稳妥!

是时,蜀国诸将都认为张飞最为合适,但刘备却不以为然,他力排众议,选择了荆州势力代表人物魏延担当大任。结果,魏延不负所托,固守汉中十年无人能破,而姜维接任后,不到一个月,汉中便落入他人之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能战是嚣张的资本

与老将黄忠一样,魏延原本也是荆州刘表手下的一员将领,随后与黄忠一同归降韩玄,刘备入川后,又以部曲的身份归其麾下。

公元211年,刘备以协助刘璋的名义征讨张鲁,魏延在此期间,战功卓著,立功无数,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占领成都称王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将其从一个杂号将军擢拔为镇远将军。这立刻引来了众将的诸多非议,毕竟与黄忠一样,魏延属于降将,镇守汉中事关蜀汉政权生死存亡,荣辱兴衰,如此重要的差使,主公为何要授予一名降将呢?

但是,刘备却慧眼如炬,他十分看好魏延的稳重性格与军事才能,相信他一定能让汉中固若金汤,不落入敌军之手!为了打消众人顾虑,刘备于大庭广众之下高声质问魏延,凭什么能镇守住汉中要地?

魏延的回答也十分掷地有声,他声称:若曹操率军倾巢出动,我会为主公挡住他,若是其他人来,即便是十万大军,自己必然将他一举歼灭。

这句话看似狷狂,但却透露出魏延每逢大战前,都拥有极大的从容与自信。事实上,纵观魏延一生,自负与骄矜乃是贯彻始终的“人设”,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过: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虽然为人高傲,但是其军事才华不容抹杀,在后来诸葛亮的北伐中,他曾提出过“兵出子午谷”的奇谋,与诸葛亮“西出祁山”的传统战法完全相悖,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魏延在制定军事战略方面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北宋学者胡寅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完全符合兵书上所说的“兵者,诡道也”的说法,而诸葛亮擅长政治却不谙军事,对于魏延始终抱有怀疑态度,所以即便魏延定下妙计,诸葛亮也弃之不用,于是才导致北伐失败。

的确,魏延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悟性与才能,这从他镇守汉中十年而不丢的事实上便可窥一斑!

魏延是如何固守汉中的?

魏延率部到达汉中后,马上制定防守战略。他在仔细勘察完汉中地区的地形特点后,制定出了一个“错守诸围之法”的军事战略。

众所周知,汉中地区崎岖多山,地形复杂,沟壑纵连,易守难攻。根据这样的特点,魏延将兵力全都布置在群山峻岭中的各道重要隘口,每一道隘口都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最适合完成一场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剩下的兵力,魏延则将他们安排的汉中城内,形成固守汉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此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独特防守之势,就算曹操派大兵压境,终究会因为兵力施展不开,不利于发挥北方骑兵优势而铩羽而归。

魏延任汉中太守的十数年间,曹魏曾数对汉中地区发起进攻,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汉中城依然固若金汤,曹兵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这让曹操懊恼万分,屡屡头风发作,叫苦不迭,于是,不得不暂时放弃攻打汉中的计划。

此后,王平接任魏延汉中太守这一职务,继续“萧规曹随”,沿用魏延的防守方略,汉中亦是安安稳稳,没有被曹军攻破。

但自公元263年,姜维接手镇守汉中任务时,不到一个月,汉中便落入曹兵之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姜维为何丢掉了汉中?

姜维原本承袭父亲姜冏的阴功,在甘肃天水郡做中郎。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曹魏,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便撇下他,带着随从逃往上邽。

姜维一路狼狈地跑到上邽后,马遵又坚决不放姜维进城,百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诸葛亮投降。

此后,通过历次战役磨砺,诸葛亮逐渐看到了姜维的军事领导才华。他曾对手下亲信说:“姜维在军事上悟性大,深谙兵法,而且才气过人,可以独当一面!”

因此,姜维屡屡得到了诸葛亮的擢拔重用,从护军到辅汉将军再到平襄侯,姜维早年一直官运亨通,战功赫赫。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连接羌胡,继续北伐等大小诸多战役中皆有突出表现,在蜀汉政权后期,姜维实际上已然成为了蜀汉的中流砥柱。

然而,当时的后主刘禅,却重用宦官黄皓,黄皓联合中书令陈祗接二连三地陷害打压姜维,以致姜维虽然位在陈祗之上,但却不敢得罪二人,甚至连成都都不敢回去。

而被授予把守汉中任务的姜维,完全改变了当初魏延的军事部署,他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将魏延布置在各隘口上的守军悉数撤出,全部集中到宽广开阔的平原上,欲与曹军在平原上展开决战。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为五路,同时伐蜀,邓艾令王颀、牵弘、杨欣进兵攻击姜维,与此同时,钟会又对汉、乐二城发起进攻,姜维力不能敌,败走阴平。

等到姜维来到阴平与廖化会合后,原本打算救援的关城已经被曹军攻破,众人只好退守剑阁。

于是,汉中完全陷入曹军之手!姜维之所以丢失汉中,除了改变魏延的军事部署,将魏军引入平原作战外,还在于姜维看不清形势,此时的蜀汉政权已是人才凋零,国力匮乏,再也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折腾和消耗!

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倘若是在蜀国军事实力强大,谋臣将星云集的时候,尚可以与魏军酣畅淋漓地战上一回,然而,诸葛亮北伐已然消耗了蜀国大量钱财兵力,此时的蜀国已是强弩之末,拿什么去支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呢?

故此,蜀国犹如残阳落日,不可挽回地凄然走向衰亡的道路,而有意再次振兴蜀国的姜维,在策反钟会的计划中,又惨遭失败,最终成了魏军的刀下亡魂!

结语

事实上,在蜀汉政权的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朝局已陷入到了群龙无首,人才凋零,小人当道,忠臣遭难的可悲局面,姜维违背魏延意志,可能真是出于无奈之举,他热切期盼着能够通过一场大的胜利,来提升蜀兵的士气与自己的威望,让诸葛丞相的北伐大计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面对君昏臣庸、兵粮匮乏的现实,一心振兴蜀汉的姜维也只能望天长叹,痛苦地接受蜀汉灭亡的残酷现实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4 阅读:34

哄动这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