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大波闺蜜(西南)群里有位小学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说在918相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中她发现孩子不理解“慰安妇”这个概念,而她自己感到很难向9岁的孩子解释“强奸”这个词。
没几天,我就看到山西某双语学校,2名四年级的男孩子长期“极端欺辱”另一名男同学的事情。
热搜上的词条用的是“极端欺辱”,不仅有殴打辱骂,还有舔屎、接尿和性侵害……家长说施暴者“中午欺负完晚上欺负”“拿回的小被子上都是血”,这是“恶”的极限!
不完整的“性教育”
根据当事家长描述,涉事男生长期存在对施暴对象的性行为。
这一点完全超出淳朴群众的理解范围,同性之间的长期侵犯,发生在这个年纪,换谁不问一句“这个世界怎么了?”
在社交媒体上,性教育已经属于“不便深谈”的话题了,老中整体社会风气还是非常保守的,正常的性教育课被家长投诉以后“下架”是常态。
要命的是,性教育读本可以下架,但青春期不会消失,它带来的荷尔蒙高峰不会渐弱,“性”始终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性教育的,而是性教育缺乏完整性。
我在网上看到的是,事件中一名施暴者的母亲曾经给孩子阅读过性教育绘本,我去看了一眼,发现那个东西应该叫做“生理卫生基础”,它和性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性教育还是很不一样的。
就像那天闺蜜群里的姐妹聊到的,小学中年段确实有“生理教育”存在,但普适的性教育更多是生理常识,讲解“月经”“遗精”和生殖器结构——这里面没有“强奸”的位置,因为这一套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概念没有教会孩子“性关系”和“性快感”的基本观念。
小朋友的认识水平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产生了我”,再加上一堆“不要放任性冲动”的说教,这个基础不足以让他们知道“强奸”的本质,也没有说明“性”是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放在社会语境中理解。
当然……说起来很容易的事情,做起来总是无比艰难。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如何把握教育尺度,既要讲清楚“性”的本质,又不引起过量好奇,还要应对保守的家长突然“抽风”,太难了!
对家长来说,自己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性教育,却要精准拿捏对下一代性教育的尺度,太难了!
《小欢喜》里方一凡18岁,爸爸第一次跟他开口谈性
可是,有些事再难也要干的。
儿童性教育长期不完整,但儿童性教育的需求是完整的。
你不愿意教什么是强奸,自然有现实来教,就像我们80后小时候,学校没有性教育,自然有录像厅的黄片、日本“老师”来替代这个生态位——说到底,有些阵地你不占领,自然有人占。
只有文艺片里的录像厅会一直放文艺片
在性教育受制于整体保守举步维艰的同时,某些过于激进的思潮又急不可耐地想从娃娃抓起,赤裸裸地想要接触我们的未成年人,抢在家长和学校意识到以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许多时候,我们却认为“没什么大事”,涉性意识的小卡片都卖到小学门口了,就是有人把头埋在土里嘴硬说“你不买不就行了”……
性向是个人选择,但儿童心智未全的时候向其做某种“宣传”和引导,这其实算另一种程度的猥亵儿童。
客观上是很难,但性教育这个高地是必须要占的,因为某些势力一旦占了以后,他们可不管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
我现在很担心那位被欺负的小孩会性认知错位,严重的话(人格解体),就真的毁了……根本不是对方家长几句道歉能挽救的。
集齐中西教育糟粕的“国际学校”
事件还有一个让许多家长“破防”的原因是,涉事的这家双语学校,在当地属于“高端”教育机构,据说一年学杂费用差不多四万,在三四线城市绝对不便宜。
这么长时间的侵害,这个学校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会不知道吗?家长质疑校方故意包庇,助纣为虐。
家长之所以会放弃免费的公立,选择价格这么高的寄宿制双语私立学校,本质上是想花钱买“省心”和“放心”。
一来他们希望自己的精力更多放在工作上,孩子由更专业的人(老师、机构)负责教育;
二来许多“国际学校”看似精英的标签往往具有迷惑性,偏偏我们的家长很吃这一套,在看到公立教育的弊病以后,第一反应是“多花钱去国际学校”,觉得爱孩子就给Ta更好的环境……
可是“国际学校”就一定做得更好吗?不见得。
更多时候,某些国际学校空有精英教育外壳,各种“先进概念”玩得很熟悉,理论也是一套套的,但实际管理和具体的知识梳理都不扎实。
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把应试教育扎实的基础弄丢了,没学到西方精英的高效与创造力,却把日本的霸凌、美式的“书呆子歧视”学了个遍,属于是集齐中西教育的糟粕了。
这样的教育机构,却一直向家长兜售“先进、完善、专业”的形象,难道不算是诈骗么?
孩子需要和靠谱父母站在一起!
震惊之余,我们还有一种对未成年人成长无所适从的迷茫和焦虑。
根据家长描述,她很早就留意到孩子精神恍惚,一天嘴里一个“变态,有病”,家长还以为是孩子学习压力大,不断劝解孩子。
直到后来孩子去奶奶家哭诉,在奶奶不断追问下才讲出具体经过。
受害者时隔两年,才对父母说出实情,舆论讨论“父母在哪儿”肯定是合理的,面对波诡云谲的现实环境,父母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始终在场”,让孩子知道受了欺负,面对校园暴力或者其他任何问题,父母始终站在他这一边,会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这样孩子才愿意坦白告诉家长,愿意和家长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是保障孩子不受侵害的根本方法——可这恰恰是老中家庭教育的最短板。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背不完等身书不许吃饭,是父亲永远对孩子的成就不假辞色,在上世纪末的开放浪潮中又多了一样毛病,就是崇尚磨砺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咱们现在知道了,日本青少年负重50公里是假的,美国孩子18岁就不花父母一分钱也是假的,当初那一整套宣传,真实的部分就很少,但不知道为什么,“独立解决问题”仍然是被过度推崇的,“狼爸”“鹰爸”式教育依然有不少追随者。
人们通过磨砺教育,幻想自己是高居山岭之巅的鹰,通过把孩子扔下悬崖,锻炼出最闪耀的雏鹰……
家长反复自我感动,没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独自面对幽暗是有多绝望……这根本就不是科学的教育思维。
孩子如果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要监护人干什么?你可以在一定年龄就不替孩子系鞋带,但也必须告诉他,当他自己搞不定的时候还有爸爸妈妈在。
面对校园暴力和霸凌,孩子最好的自我保护,是和靠谱的父母站在一起。
只是不知道广大的父母做好这个准备没有。
E姐结语:
成年人对校园暴力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混混堵门要钱”的初级阶段,而实际的校园暴力已经“遥遥领先”于我们的普遍认知,形成降维打击一般的冲击力,仿佛日韩、欧美的暴力电影照进现实。
即例国外的精英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贵族学校中的霸凌、暴力屡禁不止,有钱有势的孩子肆意发泄的时候手段还更多、更隐秘,归根到底,德育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再强的教育机构也不能替代家长的生态位。
我个人是不太赞同把年幼孩子放去寄宿学校,离开父母他们当然会被迫变得独立,只是很多事情发展会变得不可控制,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是无可替代的,再专业的机构也不行。
学校有学校的问题,监管上的放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关注,都可以被批评,可是父母的“不在场”永远是比学校的松懈更严肃的问题。
教育不是打游戏,不存在“一键托管”的好事,孩子的身心状态都需要父母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除了父母本身,极难替代。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怎样可以更好保护孩子?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