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专家:大陆已走上了第三条路“逼统”,不用动手,台湾就会回归

南斋孤风中 2024-11-11 21:26:20

大陆推行和平统一。

本着同胞情谊,实施了一系列惠台措施。

包括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农产品采购等多个领域。

1992-2022年,台商在大陆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

ECFA签署后,两岸贸易额自2010年的1453.7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3196.8亿美元,翻了一番。

2023年,尽管全球经济下行,两岸贸易额仍达2678亿美元。

以农产品为例:

大陆是台湾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每年采购额约20亿美元。

2021年,仅凤梨一项,大陆就进口台湾4.1万吨。

然而,这种善意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台湾一些人“不懂事”。

在享受经济红利的同时,将这些贸易收益部分用于扩充军备。

2019年以来,台当局密集向美国采购武器。

包括108辆M1A2坦克(22亿美元)、66架F-16V战机(80亿美元)。

2024年初,更计划采购“标枪“反坦克导弹等装备。

这些军购规模,远超以往。

2024财年,军费预算达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这些数字说明一个现实:大陆的善意被某种程度上“武器化”了。

谢寒冰提出“逼统”

军事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武统,牵动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

美国打着“维护台海和平”的旗号,实则在玩火。

他们一方面向台湾出售武器,一方面又指责大陆改变现状。

这是赤裸裸的双标。

谢寒冰,提出“逼统”这一概念。

实际上是对大陆近年来对台政策的精准概括。

它不同于传统的“和统”与“武统”,而是采取全方位施压与包围的策略。

军事“逼统”

2022年8月以前,解放军过台海中线是罕见事件。

但自佩洛西事件后,解放军机舰跨越中线成为常态。

2023年全年,解放军军机巡航台海超过2000架次,创历史新高。

特别是在台东空域。

解放军活动频率,从每月个位数跃升至数十次。

解放军的常态化巡航,形成了实质性的“包围圈”:

东部,台东外海巡航频次增加300%;

南部,巴士海峡军事活动增多。

北部,东海联合演习常态化;西部,台海中线实际消失。

1958年金门炮战,解放军仅动用了数百门火炮,就实现了对金门的有效封锁。

而今天的“联合利剑”军演,其规模和精确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2024年A、B两场军演。

动用舰机超过200架次,覆盖台岛周边所有战略要点。

特别是在台东空域。

解放军军机出动频次,从过去每月十余次,跃升至每月超过50次。

解放军仅歼20,就超过200架。

而台湾F-16V总数仅为66架。

海军,解放军075型两栖攻击舰排水量4万吨,而台军最大军舰“基隆”级驱逐舰仅9000吨。

这种量级的差距,让台海军司令唐华不得不公开承认:

“面对大陆,避免正面冲突是明智之选。”

海警执法权的转变很关键。

2024年初,大陆海警在马祖海域的执法巡航,从每月3-5次增加到15-20次。

执法范围,从12海里扩展至外岛周边关键水域。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前后的渔业纠纷。

当时,台方还能强势驱离大陆渔船,如今局势已完全逆转。

“联合利剑-2024A”中,解放军航母编队,首次在台岛东部海域与岸基防空系统形成交叉火力覆盖。

2024B演习,更对台岛周边关键节点同时控制。

这在历史上都是首次。

两次联合利剑军演,已经证明,大陆随时可以对台湾实施有效封锁。

水到渠成,当军事优势转化为实际管控。

当威慑形成常态,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台湾民众,对此早习以为常。

这种“习以为常”的心理变化,正是水滴石穿的效应。

2023年的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

外交上,截至2023年底,台湾“邦交国”已降至13个。

围困台东,瓦解“台独”最后幻想

2020年之前,台东地区一直是“战略纵深”。

历史上,这片区域因为远离大陆,被台当局视为最后堡垒。

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也是选择了台湾东部的基隆港登陆。

然而,今天的局势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海警船艇在台东海域的执法活动,更是从零星巡航发展到常态化存在。

台东这个传统的战略后院,已被有效控制。

具体来看,台东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战备。

在此储存了约30%的战略物资,包括弹药、燃料等后勤补给。

而今,解放军的常态化巡航已经证明,一旦发生冲突,这些补给线将立即被切断。

第二,外援通道。

台当局,指望美军可能从此提供支援。

然而,2024年初的“联合利剑”演习表明,解放军已具备在24小时内,完成台岛东部海空封锁的能力。

美军的介入设想变得极其困难。

就连美国前印太司令戴维森也承认:“台海局势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三、撤退路线。

历史上,1975年西贡陷落时,南越领导人通过海路逃亡。

台当局,可能也考虑过类似方案。

但如今,解放军和海警在台东海域构建的立体监控网,使得这种设想几乎不可能实现。

通过对台岛东部的有效控制。

大陆,实际上完成了对台湾全方位的战略包围。

既断绝了外部势力介入的可能,也切断了分裂势力的退路。

大陆,通过改变台海东部的战略态势。

正在瓦解“台独”势力的最后幻想。

经济“逼统”

除军事存在外,经济“逼统”也在加强。

先看看惠台政策的实际效益:

2010年,ECFA签署以来,台湾享受的关税优惠累计超过90亿美元。

计入产业链带动效应,实际获益达数千亿美元。

农产品年采购200亿元、电子零件贸易年额超3000亿元、服务业开放项目达500多项。

这背后,是大陆对台湾的巨大让利。

1980年代,香港回归谈判期间,撒切尔夫人曾考虑经济施压大陆。

但看到香港40%贸易,依赖大陆后立即改变态度。

今天的台湾,对大陆经济依存度更高:

2023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的出口金额,为1522.5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额的35.2%。

2023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805.5亿美元,约占台湾GDP的10%。

若失去大陆市场,台湾经济将面临严重冲击。

2023年,台湾重要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受限,22类台湾食品进口管制。

关键矿产出口管制。

这些措施,让台湾经济承受显著压力。

台当局核准对大陆投资328件,同比减少11.8%。

科技业供应链,加速向大陆转移。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当时台湾也经历过类似的产业外移潮。

人才流动,往往是产业转移的前奏。

经济基础一旦改变,上层建筑必然随之改变。

取消惠台政策的影响,已经显现。

台湾GDP增速,从2022年的3%,降至2023年的1.4%。

失业创三年新高。

这种经济压力,正在改变台湾民众的心态。

1683年,施琅收台湾时,并非一开始就强攻,而是先实施海上封锁,切断郑氏政权的贸易命脉。

时隔三百多年,今天的战略布局同样适用。

给最大诚意,也保留必要手段

邓公当年说过:

“时间和发展趋势,在我们这一边。”

关键在于,经济手段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分寸。

既不同于,单纯的“和统”可能被滥用。

也避免了“武统”,可能带来的巨大代价。

通过持续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潜移默化改变台湾民众和当局的心理预期。

既要让台湾感受到失去大陆市场的代价,又不能造成民生剧烈动荡。

把握好断与留,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要施压,又不能过猛。

要在维持压力的同时,给对方留出回旋的空间。

台海问题,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外人的介入往往不是化解矛盾,而是火上浇油。

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既是最大诚意,也保留必要手段。

没有底线的让利,可能适得其反。

和平统一,始终是最理想的方式。

但前提是台当局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能再打“和统红利”的算盘,去谋“台独”。

“和”与“武”的选择,不应是非此即彼。

让和平发展的红利真正服务于统一大业,而不是被滥用于分裂图谋。

围而不打,打而必克。

以商促统,以民促统。

长期被“围困”的台湾,以后不需要军事行动,自然而然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0 阅读:67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