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的新能源「崩塌」

高工智能汽车 2024-10-31 09:45:46

传统合资品牌正在迎来新一轮危机时刻。

今年5月,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Arno Antlitz警告称,公司还有大约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准备应对来自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上周,他将时间表缩短了一年。而一些机构则预测,大众汽车将再次下调全年集团利润率目标。

尤其是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于传统燃油车以及合资品牌需求的萎缩,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的压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为652.43万辆,同比下滑2.8%,其中第三季度销量为217.63万辆,同比下滑7.1%。

其中,中国仍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其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达到205.66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31.5%,但上述数字同比下滑10.2%,是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

“中国市场需求疲软和欧洲本土生产成本高企,”大众汽车管理层表示,公司在中国的处境尤为严峻,正面临与提供价格更加优惠车型的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ID系列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而在关键的新能源市场,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上半年不错的增长表现(同比增长36.44%),大众集团(包括大众、奥迪品牌)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型交付量在三季度同样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7-9月,大众集团(不含进出口)在中国市场交付了6.17万辆新能源车,同比下滑5.95%;其中,9月实际交付同比下滑达到14.98%,进一步凸显中国市场的竞争白热化以及大众品牌车型的竞争力不足。

这与上半年的数据形成巨大反差。

今年1-6月,大众(含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交付量实现同比增长36.44%,但从绝对值来看,还不到10万辆(9.66万辆)。至于其早期与江淮合作的思皓品牌,上半年纯电车型交付仅仅不到2000辆。

目前,ID.3/4(覆盖10-30万价位区间,主力车型交付价格在18万元左右)仍是大众集团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主力交付车型,今年前三季度合计交付量占前者全部新能源车型比重的超7成。然而,这一代MEB平台的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已经被拉开数个身位。

比如,MEB平台搭载的整体性能(尤其是软件应用生态)稍逊于主流高通8155的三星V7系列座舱平台,以及入门级的辅助驾驶功能(最高仅支持自动变道辅助)。而同价位的自主品牌则已经开始普及高通8155甚至是下一代8295平台,同时,NOA高阶智驾也在快速下沉市场。

与此同时,基于新势力自研以及中国本土供应商的软件能力,自主品牌在跨域融合方案(包括舱泊一体、舱驾一体)上的先行先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普及的降本机会。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手似乎并不想给合资品牌留出追赶的时间窗口。

今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继续高歌猛进。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新能源乘用车交付实现同比增长43.76%,其中,自主品牌贡献占比仍高达86.95%。

而在智能化方面,1-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标配网联座舱+智能驾驶(L2及以上)交付达到415.73万辆,占整体市场交付比重(自主/合资合计)的64.73%,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贡献占比达到75.42%。

8月27日,作为大众集团在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同样也是竞争对手的小鹏,正式发布全新车型MONA M03,11.98万元起的售价,继续主打智能化「降维」。

比如,MONA M03全系标配15.6英寸悬浮触摸式中控屏+8155车规级芯片,售价15.58万的顶配车型更是搭载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XNGP。

9月19日,蔚来旗下子品牌乐道首款车型L60正式上市,标准续航版售价20.69万元起,采用BaaS电池租用服务,售价更是低至14.99万元起。除了标配下一代高通8295智能座舱(60TOPS的AI算力),创始版用户更是可以获得5年全场景领航辅助NOA免费使用权。

而在15-20万元区间,除了比亚迪的一家独大,还有零跑、长安深蓝/启源、吉利银河等中国本土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强有力对手,尤其是今年以来,这些品牌正在加快新车型,尤其是高阶智能化车型的上市速度。

其中,今年上市的深蓝S07与L07两款车型,均首发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方案,高速NOA+城区LCC+智能泊车配置更是直接下沉到20万元以下价位,并且均标配高通8155座舱平台。

此外,作为新势力「黑马」角色的零跑,今年更是把激光雷达标配车型价格下沉到15-20万元价位,并且还标配目前座舱市场最强旗舰的高通8295平台。全域自研+超高性价比策略,更是直接对标比亚迪。

这对于大众来说,挑战倍增。

一方面,降本势在必行。今年初,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作为全新的本土市场战略的一部分,计划在中国市场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其中,通过导入本土化开发的“中国平台”,希望将整车成本降低40%。

比如,与小鹏深度绑定合作,力求大幅缩短包括区域控制技术、中央计算、ADAS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等在内的全新技术架构开发周期,“从之前的至少3年时间缩短到18个月以内。”

其次,需要尽快补足弱项。

众所周知,传统外资品牌是工程驱动型,从基础的功能安全到后续的高强度工程化测试验证,谨慎保守的策略是很大的制约因素;而中国车企以及本土供应商则是擅长速度和新技术导入。

这一点,大众也已经意识到问题。

比如,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共同出资设立的酷睿程(CARIAZON),目标是帮助大众ID系列纯电动车型(MEB平台)实现城区NOA在中国的落地,从而弥补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技术上的断崖式差距。按照计划,这套全场景智驾方案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上车。

而在今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管理层更是明确表示,计划每3年推出一代新车型、每两年升级一次电子架构、每月进行一次OTA远程升级,这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全新节奏。

不过,和前任相比,大众现任CEO奥利弗·布鲁姆将智能化尤其是软件全栈自研战略转向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定点合作车型的分配、多供应商的管理,尤其是软件和功能的一致性。当然,还有供应商合作伙伴的相互博弈。

比如,今年7月,大众汽车宣布,与小鹏的合作,从早前的定制化平台(CEA架构)扩大至MEB平台,并面向全球市场,覆盖的车型和范围也更广。同时,MEB平台的合作,也不排除在现有电子电器架构基础上的更多合作。

10月24日,小鹏汽车正式对外宣布,小鹏P7+将全球首发搭载AI天玑5.4.0,可不分场景全量使用端到端大模型。而抛弃激光雷达的AI鹰眼视觉方案,无疑将进一步降低全场景高阶智驾的落地成本。这对于主打经济型市场的大众品牌来说,将是极具吸引力的方案。

此外,目前,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车正在开始陆续改款,其中,卓驭(大疆车载)提供部分中高配车型的智驾方案。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今明两年至少有12款车型要交付。

同时,奥迪品牌也在积极推动中国本土智驾方案的上车,包括与智己合作的Momenta以及华为。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套方案适配全部车型,才是成本最优化和体验一致性的关键。

这也意味着,后续大众集团的多品牌、多车型、多供应商局面依然存在调整的可能性,也将不可避免带来隐性成本的增加。显然,这并不符合该公司当下的整体降本战略。

最新消息是,本周,大众汽车劳资委员会透露,该公司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在德国的工厂。此外,大众管理层还要求在未来两年内执行全员减薪10%计划,并且不得加薪。原因是,“公司正处于企业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形势严峻。”

而在大众中国,也正持续提升各部门及项目的效率、优化成本。公开信息披露,上述相关措施也将涉及直接人力成本及包括行政管理开支、差旅费及培训成本等在内的间接人力成本。

此外,按照最新销量指引,大众集团预计,今年交付的新车数量将少于2023年,这是公司五年来第四次出现年度销量下滑。尤其是奥迪、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大幅下降,对公司利润率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奥迪在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的新车交付量同比下滑2.29%;其中,第三季度交付量更是同比大幅下滑约12%。

0 阅读:1

高工智能汽车

简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