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草根春秋》回望童年二十三那时候的智力游戏

草根爱练剑 2024-09-16 14:30:32

那时候(主要是六七十年代)人们玩耍的游戏真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不仅有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的一些游戏,还有一些开发动脑的智力游戏。而且也是不用花钱,随时随地利用一些简便的东西就能够玩耍得不亦乐乎的游戏。

大体上有这么几种,咱们由简到繁说起,“跳茅瓮”,“擗玉米”,“开合连”,“老虎吃子”。

这几种游戏都是不分场地,你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行。饭场街道,特别是那时候在劳动间隙,人们在地头休息下来,在路上或者渠道上,也或者干脆在地里,用手拨拉一块尺数多的平地。在地上用树枝等画出棋盘,随地一坐就能玩了。

至于玩耍的旗子,顺便用小石子,小瓦片,或者草棍,纸团,也或者小土块等。总之是能够分别出双方的棋子就行。

以上游戏一般都是两个人玩的游戏,旁边的人可以围观助兴,出谋划策。

“跳茅瓮”;“跳茅坑”不是真要跳到茅坑里去,而是童年时我们经常玩的一种益智游戏。那时虽没有手机、电脑一类可供娱乐的东西,但也不乏随手即玩的游戏,因此童年时的日子不但不无聊乏味,反而充满无穷的乐趣。而玩法简单、一学就会且不受场地限制的“跳茅坑”自然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玩的游戏。

“跳茅瓮”棋盘非常简单,就像一个用字,田字没有下边的一横,在下边开口处简单画一个小圆圈,代表茅瓮。每个人拿三个可以分辨出各自身份的棋子,也就是上边说的,不论小石子,小瓦片,草棍树枝什么的。

“跳茅瓮”棋盘

摆在自己所属一方的三个点上,剩下中间的三个点为棋路。开始游戏用“石头剪子布”定出孰先孰后。然后,各自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思考走子了,一人一次走一步。最后将对方的三个棋子都逼到下边的三个小圆圈内,也就是所谓的茅瓮里为赢。

别看“跳茅坑”游戏简单,只有六个子九个点,一步只能走一点,但这种游戏训练人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那一盘可以下个没完没了,如果稍不注意,一步走错可就无路可走,只好认输。

上面图片是网络上的图,不过大同小异,走法基本一样。

“擗玉米”游戏:

孩子们摆方游戏

而“擗玉米”游戏也是非常简单,棋盘就是一个田字,也是一人三个棋子。同样是采取“石头剪子布”定出谁先走第一步。但所不同的是每个人一次只能摆一个棋子,也就是说在田字形棋盘的九个点上根据自己的判断占据有利于自己的一个点,另一个人同样也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占据一个点。每个人三个棋子摆完,就根据自己的思路开始走子。最后那个人先将三个棋子走成三子一条线,就可以擗玉米了,也就是说赢了。

“开合连”游戏:“开合连”我们当地有两种玩法。

一种简单,一种复杂点。简单的就是首先画三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但要按比例一个正方形套一个正方形。然后在三个正方形的中间用直线连接起来。但连接线从最外面的第一个大正方形中间连接到最里面的那个小正方形的外边。最中间的那个正方形呈口字,形成16个三点一线的“连”,这就是简单的那种“开合连”的棋盘。

复杂点的“开合连”游戏

这种棋的棋盘与旗子不是精细雕琢的,松阴下,田垄间,可以地为纸纵横做枰,棋格像个城池地图。当地人们拈来溪石树枝碎瓦做棋子,往来对弈,排兵布阵,有一种盎然野趣。

田间地头开合连

当地叫这种游戏为“开合连”游戏

而另一种比较复杂一些的棋盘是在上述简单棋盘的基础上,将三个正方形的四个角再用直线连接起来,不敢将直线直接贯通,正中间还是一个口字。这就形成了一个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叉共有20个三点一线的“连”的棋盘了。

简单的那种“开合连”游戏每人9个棋子,也是采取“石头剪子布”定谁先走。而先走的那个人就根据自己的思路开始摆子,一个人一次摆一个子。然后另一个人也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始摆子。谁首先摆成一个三点一线,也就是形成了一个“连”,就可以吃掉对方已经摆在棋盘上的任意一个子(自己认为对自方威胁比较大的子),但不能够吃对方已经摆成“连”的棋子。以此类推,直到吃得对方形不成一个“连”的子就为赢,或者是对方认为大势已去,推盘认输。

谁首先摆成一个三点一线,也就是形成了一个“连”

而那种复杂一点的“开合连”游戏,玩耍方法基本是大同小异。不过这个游戏要用12颗子。

谁首先摆成一个三点一线,也就是形成了一个“连”

河南“开合连”游戏叫摆山,亦称张良摆山阵、四相阵,是由中国古老的周易八卦演变而来的游戏。

乡间野趣“开合连”游戏

而据了解,这种游戏发源于汉初三杰之首张良故里河南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是由刘邦谋士张良根据八卦演义所创作。流传演变到现在,叫做“奇门摆山阵”,也叫“张良摆山阵”。据说诸葛亮的八卦阵及后世军事家们创新发展出来的好些阵法都与张良的“摆山阵”有着某种渊源的联系。

“老虎吃子”游戏,也叫“老虎吃羊”游戏,也是一种益智游戏。

《老虎吃羊》霍连福 绘

棋盘如下:一边长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连接两对角线;其次,把四个边均分成四等份,分别将对边三个等分点连起来,在大正方形中形成四个中正方形,再把每个中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连起来,即形成五个小米字格;再次,将一端两个小米字格对角线,经大米字格的中线交点延长至与该对角线等长后,画出一个菱形,随后连接其对角线。用同样方法,在另一端画出另一个菱形及其对角线。这样棋盘就完成了。

正方形外的两个菱形为两只“虎”的老巢。

最后,将两只“虎”(大)摆放在两个菱形与大正方形的连接点上,将8只“羊”(小)分别放在中间小米字格的四条边上。这样大米字格四个边16个交叉点上除“虎”位,以及中心交叉点都是空的。

图片为“老虎吃子”游戏棋谱 图片为“老虎吃子”游戏棋谱

据了解,这种“老虎吃羊游戏”,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好些个地区。只不过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民情浩如烟海,加之中国有句俗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群,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物质生活如此,文化生活也是循此规律。因此,在旧时各种资讯不流通,文化也比较封闭的状态下,各地的民间文化娱乐方面,就会呈现出各地地方特色浓厚、活动区域偏窄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

而“老虎吃羊”游戏就是如此。我们汾阳当地叫“老虎吃子”,有的地方叫“老虎吃绵羊”,有的地方叫“狼吃羊”,而还有的地方叫“老虎吃小孩”,或“老虎吃人”等等。

而具体玩耍方法也不尽相同。棋盘格局,棋子数量及具体走法也不相同。但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当地玩耍的“老虎吃子”游戏,棋盘就如上图。左右两个竖立起来的田字叫“猫眼”,也叫虎窝,中间的四维图案就是战场。老虎两个子,而“子”是24个。

“老虎吃子”游戏,需要玩耍者斗智斗勇,随机应变,眼观六路,着眼大局。

玩耍“老虎吃子”游戏

(一)布局。两个老虎分别占据棋盘的咽喉要地,也就是在“猫眼”与下面棋盘中间的交叉点上。另外8个“子”在棋盘中间9个交叉点,除最中心的一个点上形成包围圈。然后就可以开始博弈了。

(二)开局。一般是老虎先走,“子后动”。老虎能吃“子”,而“子”只能是围堵老虎。

(三)走法。老虎挨着“子”的时候,前面是空格,老虎就可以跳过去将“子”吃掉,前面没有空格则不能吃“子”。但可以一步一步走。而“子”则是一步一格走,通过填补围堵空格的方式来围堵老虎。

(四)胜负。如老虎将“子”吃得形不成围堵老虎的力量,也就是当“子”剩下七七八八的时候(剩七八个子就绝对没有围堵老虎的力量了),就是老虎赢了。反之,当“子”将两个老虎围堵在所谓的“猫眼”里,老虎不能动弹时,就是“子”赢了。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这种略显土气的游戏似乎早已经没人再玩了,但在我的记忆里依旧那么清晰,因为它是我童年时的乐趣。

以上几个游戏,都是千百年来先人们逐渐传承流传下来的,供人们茶余饭后,劳动间隙休闲娱乐。虽然是简单通俗易懂的游戏,但游戏不仅锻炼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哲理。斗智斗勇,随机应变,眼观六路,着眼大局,以弱胜强的一些社会人生哲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那些流传于各地城乡之间的老游戏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濒临失传。

但那些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老游戏曾经给那时候贫穷的人们带来的欢乐是那些曾经玩耍过那些游戏的人永远也忘记不了的。

0 阅读:2

草根爱练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