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这一年:农村“五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知知贵阳 2024-06-19 21:10:49

6月19日,记者从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获悉,一年来,贵安新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将农村“五治”作为民生工程、作风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格局深刻重塑、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繁荣城市与繁华农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正在贵安大地徐徐展开。

“四个关键”治房,确保宜居农房整洁有序。聚焦全面“清”,将39054宗宅基地分类建立台账。排查老旧危房1272栋,全部落实挂牌围挡。聚焦规范“建”,制定《贵安新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办法(试行)》,推荐使用图集,引导集中建房。聚焦严格“管”,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巡查整治力度,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实现动态清零。聚焦盘活“用”,建设高峰镇栗木村—普马村“五治”集成暨“爽爽贵阳·旅居生活”示范带,已盘活改造旅居农房97栋。实施“普贡和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成样板房3栋、完成宅基地盘活签约46栋。现在的农房底数清晰、建设规范、依法管理、盘活利用,农村群众逐步实现安居、美居、宜居、乐居。

“三水同治”治水,水源水体清洁净化。抓安全饮水,突出“水源、水量、水质、水价”,对集中供水,完善管护运行机制,控制成本;对分散式供水,科学选择取水点,新建饮水工程人均每天水量不低于60L,水质达标,水价不高于城市水价。抓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开展集中设施治理和分散治理,推广“3+1”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水厕联动整治、黑灰水协同治理。抓黑臭水体,建立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发现一处、通报一处、整治一处,严格控制新的黑臭水体产生。现在的水环境逐步实现从“管的住”到“管得好”的良性转变,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五个环节”治垃圾,人居环境持续变靓。抓好“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农户源头分类习惯。抓好“投”,科学合理选定投放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规格、不同类型收集设施,垃圾收集收运点正常运行率99%以上。抓好“收”,落实村级保洁员分类收集责任,配齐配足环卫保洁人员、清运车辆。在马场镇新院村建立农膜回收网点。抓好“运”,指导乡镇垃圾转运站健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暂存间,做好压缩转运处理、分类暂存、及时清运,强化外运垃圾车辆“跑、冒、滴,漏”管理。抓好“处”,湿垃圾通过畜禽饲用、沤肥等方式就地消纳,加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强化有害垃圾回收监管、集中无害化规范化处理。现在农村垃圾从“投进去、运出来”向源头治理、分类减量转变,30户以上村民组垃圾收运体系100%覆盖。

“三厕同治”治厕,有效破解民生难题。抓治厕治水同治,建设“治厕·治水”同治示范点2个,在马场镇场边村建设厕污同治试点,探索农村厕所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机制。抓室内厕室外厕同治,强化管控新建厕屋选址,引导厕屋入室。抓公厕私厕同治,成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服务站,制定长效管护机制,新区农村户厕、村级公厕全部纳入长效管护。现在的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被有效处理,如厕环境大幅改善,有效解决了“小厕所、大民生”难题。

“三个重点”治风,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今年新区白事三天内办结率98%,红事办理一天内办结100%,“其他不办”基本实现。统筹新区、乡镇、村居三级力量,指导各村自觉运用“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开展常态治理。现有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4个(1个在建),覆盖55个行政村。现在的农村群众观念从过去婚事大请、丧事大办、巧立名目多办的不良风气,变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农村文明新风,深受群众好评。

通过农村“五治”,深刻塑造了贵安农村人居新环境,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新业态,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马场镇场边村入选贵州省“美丽家园·美丽庭院”模范乡村,普贡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高峰镇栗木村、普马村入选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些昔日“默默无闻”的村庄逐渐成为贵阳贵安的城市“后花园”,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与风貌的同时,农村滥办酒席现象明显减少,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民宿、农家乐等业态不断丰富,乡村避暑旅居产业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下一步,贵安新区将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五治”为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事接着一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建设质效和乡村治理水平,当好在乡村振兴开新局上的排头兵。

来源: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

记者:黄 雷

编辑:刘泉超

责编:王瑶瑶

审核:虎俞均

终审:谢 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