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的6副对联,对仗工整文采高,令人啧啧称叹

真游泳的猫 2024-09-26 10:34:49

建文帝朱允炆承继天命,从爷爷朱元璋手中接过了皇位。

然而朱允炆的天命并不长久,不过四年时间,朱允炆便被亲叔叔朱棣赶下了龙椅。

有人说,朱棣的大军攻破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并没有死去。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留下的锦囊,化妆成和尚,流浪在人间。

还有人说,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郑和下西洋,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流浪在外的朱允炆。

众说纷纭,孰是孰非,而民间留下了许多与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的对联。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的6副对联,对仗工整文采高,令人啧啧称叹。喜欢对联的朋友记得点赞和收藏哦。

第1副对联: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祖兴皇觉寺,再传天子复为僧。

据说,朱允炆曾经在云南武定狮子山躲藏追兵,还在狮子山正续寺度过了余年。如今狮子山的正续寺还有不少关于朱允炆的对联。

上联的“叔误景隆军”,指的是朱允炆误会信李景隆,导致无力与自己的叔叔朱棣对抗。

当年李景隆是朱允炆特别信任的大将,但是李景隆在对抗朱棣的部队时多次大败,断送了朱允炆胜利的机会。尤其是朱棣部队来到南京城下时,李景隆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导致南京陷落。

上联的意思是说,朱棣的胜利,朱允炆的惨败,也许一切都是佛缘。

朱允炆虽然丢掉了帝王之位,却在佛门修得了正果,这种种磨难,正是朱允炆修行路上的考验,乃是佛门“苦口婆心”之意。

下联的“祖兴皇觉寺”,指朱允炆的爷爷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朱允炆也成为了和尚,所以说“再传天子复为僧”。

此联以朱允炆身在皇家的亲戚关系来展开,既具有“来生不生帝王家”的感叹,又有“终究佛门是归宿”的释然,在手法和思想上都颇有水平。

第2副对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依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此联依然是从朱允炆与朱元璋、朱棣的关系入手,内容也相差不大,但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值得称叹的。

对联采用自对手法,“僧为帝”对“帝亦为僧”,“叔负侄”对“侄不负叔”。

有人会纳闷,字数都不对,怎么算对仗?这是类似诗歌的拗救之法,其实是依赖下联的相应部分达成字数的相同。这种对仗,乃是依靠结构相同而得以协和对称,我称之为结构自对。

上联说,朱元璋是从和尚到皇上,朱允炆则是从皇上到和尚,数十年传承,说明朱家与佛门有缘。(注:正觉是佛家语,真正之觉悟。这里指朱允炆在正续寺出家,与当年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是一样的。)

下联说,朱棣辜负了朱允炆,可朱允炆没有对不起朱棣,到最后没有继续纠缠天下的问题,而是出家为僧,到了云南狮山修成正果。

以佛门角度而言,朱允炆在狮山收获的,其实要比燕王朱棣得到的要多。

此联通过对比之法,将朱允炆的传说与佛门禅理相结合,另辟蹊径,颇为精妙。

第3副对联:

沧桑忽成田,那堪君臣师弟仓皇出奔,综计二十余人,讳姓讳名,半从半遁,不过几着残棋,闻梵呗之清音,说什么为龙为虎;

灵山今有路,回思浙蜀楚黔踪迹殆遍,总历四十年内,时行时止,或哭或笑,大都一场春梦,听钟声于夜静,却原来是色是空。

此联颇长,也全靠自对手法写成。对联回顾了朱允炆逃难的狼狈不堪以及出家顿悟的豁然开朗。

上联以“沧海桑田”来比喻朱允炆的遭遇变化,说当时跟随朱允炆逃难的大臣,也不过是没用的“残棋”,隐姓埋名,也别再说什么“云从龙,风从虎”的话,再也无法兴波推澜,没法再回复建文江山。

下联说朱允炆在逃难过程中经历种种苦涩,最终大彻大悟,理解了人生如梦,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禅理中达到安然自足的境界。

此联文采飞扬,我最喜欢“听钟声于夜静”,虽然是写寺庙的烂俗语句,但用在朱允炆身上,结合他那起伏波澜的一生,却是相得益彰,令人十分感慨的。

第4副对联:

沧桑变太奇,可怜一瓶一钵一袈裟,忽忽把君王老了,直到那华发盈头,面目俱非,听夜静钟声,皇觉始归正觉;

黄梁梦已醒,回忆走东走西走南北,处处都荆棘丛生,何如这昙云满地,庄严自在,看潭澄月影,帝心默印禅心。

此联构思和内容与前联几乎一致,都是写朱允炆在正续寺修成正果,看破了“君王之空”,而得到了“禅心”。

虽然构思与前人类似,但此联翻云覆雨,巧妙腾挪,以写赋的铺陈之法,将“一瓶一钵一袈裟”与“走东走西走南北”等具体事物罗列出来,这是很有技巧的。

第5副对联:碧海无波观鱼跃;青山有道待龙眠。

这是云南鹤庆观音山眠龙洞的对联,据说朱允炆曾在此避难,“眠龙洞”之龙指的就是朱允炆。

此联以“鱼龙”为对联的联眼,虽无一字之褒贬,而无线感慨在其中。

一般情况下,都是鲤鱼跃龙门,鱼变成了龙,令人无比欣慰兴奋。唯独在朱允炆这里,是真龙天子变成了闲散小鱼,究竟朱允炆自己能否放下心结,朱允炆又是如何放在心结,其中大有可以推想细思之处。

这也是此联在写景即事之外带给后人的别样感悟吧。

第6副对联:

七百里燕子飞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唯知天伦敦重;

四十年龙眠无用,君竟得入归故土,臣不幸魄落他乡。

此联则是根据另一传说写成,据说朱允炆晚年虽是流浪各处,但最终回到了安徽凤阳老家,所以下联说“得入归故土”。

此联立论新颖,说朱棣不顾亲情,而朱允炆不忍骨肉相残,所以不再起兵对抗朱棣。

(按:根据朱允炆的种种削藩措施来看,此联立论与历史不符,但作者自有其看法,至少朱棣坐稳龙椅后是见不到朱允炆行踪的,也许朱允炆失败后的确不再想与朱棣作对了,“天伦敦重”云云也算是一说。)

下联的“臣不幸魄落他乡”,说的是跟随朱允炆的臣子客死他乡。这里倒不是为这些臣子叫屈,而是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慨,与其说是哀叹侍从之臣,倒不如说是对无情的天地的一种无声叹息。

失业在家,写文糊口,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赞赏、收藏和转发!2块钱是情,5块钱是爱,再次感谢大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