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瓦弄之战,“丁指”10小时全歼印军王牌,美媒:小刀切黄油

浩舞默画历史 2024-04-25 06:42:01

1962年,中印冲突升级,印度屡次骚扰中国边境,还求援美国,想通过大军压境的方式侵占中国领土。

然而他们出动的王牌部队,在我军将领丁盛的眼中,却是一支乏善可陈的队伍。

丁盛

正式作战之前,印度对陆军部队都抱有相当强烈的信心,认为他们一定能打开藏南大门,长驱直入。

中国解放军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一味的忍让与妥协也绝非上上策。

所以军委做出决定,全军出击,速战速决,一定要通过正面的军事对抗,让印度认清中国强大的实力。

我们的速战速决战略,让全世界为之一振,德国、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的媒体都对此战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评论,让印度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

丁盛将军和印度王牌军队之间有着怎样的对抗?对战印度,我国又有着哪些优势?

大军压境,果断反击

1959年11月,针对中印两国随时可能爆发的边境冲突问题,周总理与印度领导人尼赫鲁保持着沟通。

我国一向是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中国人民多年来也饱受战争之苦。如果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就不希望见到战争再次爆发。

所以周总理送出的信件中,语气既饱含着力度,又有着明显的和缓姿态。毛主席作为最高领导人,也在信件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主席认为,两国政府应当商议解决边境问题。

如果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冲突可能会升级,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有此表态,完全是因为尼赫鲁居心不良。在此之前,印度政府就已经表现出了蠢蠢欲动的行为。

第二年,也就是1960年的3月,毛主席在和尼泊尔首相见面时,也谈到了中印关系的变化。

中国和印度都是不发达国家,也都在亚洲这片土地上存在了许久。两个国家应该守望相助,不应当因为边境领土问题而兵戎相见。

主席还谈到,中国绝对不可能主动侵略任何一个国家。我们曾经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也被掠夺过土地,所以我们深刻的知道,抢夺别人的土地是天理难容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曾经遭受过的伤害,我们不可能主动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这番话,主席既是在讲给尼泊尔首相听,也是在讲给印度的尼赫鲁政府听。直到此时此刻,我们仍旧在主动向印度政府表达诚意。

中国并不惧怕印度,只是不想多生事端。战争会给两国无辜的老百姓带来伤害,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只可惜,尼赫鲁完全没有把中国的诚意放在心上。我们的隐忍和劝告,在他们的眼中反而成了示弱和畏惧,也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印度军队始终不安分,不仅在边境地区大肆活动,甚至还做出了越过边境线,向中国境内入侵,建设军事据点的行动。

毫无疑问,他们正在中国的底线问题上反复试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952年9月,印度士兵十分嚣张,在中国的地盘上杀害了中国的军人,致使我国47名边防人员不幸牺牲。

尼赫鲁不仅没有因为随之而来的中国政府严正警告而收敛,反而还求助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他们援助轰炸机等先进武器,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清除。

尼赫鲁

士可忍,孰不可忍,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会议,针对印度大量陈兵的情况做了相关分析和部署。

作为领导人,毛主席也亲自点将,迎战印度。

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毛主席把东线指挥部的指挥权力交给了丁盛将军,还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指挥部,是为“丁指”。

这丁盛将军,可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的战斗能力和军事素质,让中央军委的各位领导人非常放心。

1913年,他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还未成年就加入了工农红军的队伍,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革命。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

1947年9月,在东北的战斗当中,丁盛作为24师的师长,于锦西一带连续多天坚持作战。

我军的攻击力度较强,敌人的反扑也是相当猛烈。

好在丁盛临危不惧,在与敌军部队正面遭逢之时,率先夺取周围地势较高的阵地,将战线随着敌军的纵深方向推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他的灵活应变的表现,以及勇猛的作战风格,受到了纵队首长的大力表扬。

随后的平津战役,丁盛也敢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打破首长的战略部署,做出最符合应对规范的行动安排,一次又一次证明,他是一位能担大任的将领。

丁盛(左三)

1952年,让他引以为傲的54军建立起来,而他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第一任军长。

第二年,54军就接到了入朝作战的任务。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后期阶段,“联合国军”的战斗力在逐渐减弱,南朝鲜军队却有着鱼死网破、奋力一搏的力气。因此,54军面临的战斗压力并没有减轻。

在包括金城战役在内的诸多战斗中,丁盛坐镇指挥一线,与战士们同生死,共命运。前前后后,54军一共参加了二百五十多次战斗,战绩不菲。

经过与机械化部队的对抗,丁盛看到了许多军事理论上的改进空间。所以好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分析和改进我国的武器攻坚能力。

能打硬仗,能应付战场突发情况,机动速度快,战略战术的调整极为自然。这样的将领,很显然,正是对印自卫反击战当中需要的将领。

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他也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在对印作战的过程当中,创造了军事史上留名的胜利。

丁盛(右1)

瓦弄战役,歼灭王牌

1962年10月,丁盛将军率领54军130师进军西藏,朝着中印两国的边境地区奔赴而去。

一路上条件十分艰苦,行军过程中,寒冷的气温和高原反应,都是阻碍战士们前进的因素。但大家目标坚定,斗志昂扬,不言退缩。

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号称印度陆军王牌的一支队伍。

这支部队属于印度的正规军第四军,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击败过隆美尔军团,战斗能力十分强悍。

印度陆军在训练这支队伍的时候,也投入了最多的精力和资源。

正是因为有着所谓的王牌部队存在,尼赫鲁和他的政府班子才能如此胆大妄为。

虽然两军还没有正式交战,但他们已经做好了预设,认为解放军不可能是印度王牌的对手。

而丁胜将军所要做的,就是打破他们的王牌神话,让印度最精锐的战士成为我军的手下败将。

丁盛在瓦弄前线(披大衣者)

接下来的瓦弄之战,在整个对应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十分关键。这一地区的战略价值极高,两国都拼尽全力来争抢。

瓦弄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受到地形和天气的影响,这里多山地密林,环境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军队就有可能迷失在丛林当中。

对手的强大,环境的艰难,是摆在我军面前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我们必须同时战胜两大困难,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好在丁盛将军和他的54军也不是吃素的,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熟悉瓦弄的地形,巧妙的利用地理条件遮掩身形,又把所有的重火力武器搬了出来,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

瓦弄战役的过程非常激烈,双方打的有来有回。我军气势旺盛,印度军队也不是乌合之众,双方都抱着相当强大的信念。

最终,解放军占了上风,仅用10个小时,就把印度的三个营全部歼灭。除此之外,我军还歼灭了旅直属分队。

据统计,印度军队的死亡人数多达12000余人。

瓦弄战役印军俘虏

这场瓦弄战役,让印度军队对中国军人产生了相当深重的阴影。时至今日,他们的假想敌部队番号仍然是54军。

恐怕参与过瓦弄战役而侥幸存活的印度老兵们,回想起战役的过程,晚上都会做噩梦。

中国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王牌,而印度所谓的王牌军队,在丁盛的面前,在骁勇善战的解放军战士面前,也只不过是“狗屁王牌”罢了。

这场战役结束之后,54军的130师奉命驻扎在中印边境地区,而丁盛则回到军区,在党委的扩大会议上做了瓦弄战役的详细报告。

我军欢天喜地的庆贺胜利之时,印度军队正被我们打的溃不成军。两军的精锐力量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这场战役也在全军之中奠定了54军的地位,让部队的番号成为了被战火淬炼的顶尖符号。

而全球多个国家的媒体对此战也进行了报道,让印度丢脸丢大发了。

速战速决,理由充分

在瓦弄战役中,乃至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解放军执行的战术都是速战速决。我们强大的战斗能力,也支撑着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从中央军委决定参战开始,战场的主动权便一步一步被解放军夺回。到了战争中后期,两军交战的节奏也基本被控制在我军手中。

对阵印度,我军有着相当明确的优势。

决定战斗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士本身。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战士们的情绪,战争胜利便有了一定的把握。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始终关注着这一点。从开始到结束,战士们的状态都被调整到一个相对高昂的程度。

我军的灵活作战优势,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风格,也在战斗过程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

比如在攻占西山口的战斗中,我军并没有选择从正面与敌军硬碰硬,而是穿插到敌军后方,通过出其不意的偷袭,使其后方阵营崩溃。

后方溃不成军,前线自然没有办法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主力部队再全线出击,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西德的《世界报》作为联邦德国全国性的日报,在瓦弄战役结束后,仅有两句话概括了我军的神勇——“如风卷残叶,势不可挡”。

美国作为印度背后的老大哥,却也罕见的在报纸上对“丁指”进行夸赞——“小刀切黄油”。

而香港地区当时还没有回归,但也依然对我解放军极尽褒奖——“潇洒之极,漂亮之极”!

而印度眼见自己在世界上丢了脸,也开始对我军进行污蔑,指责中国军人不正规,可正所谓兵行诡道,兵不厌诈,想要与兵法历史悠久的中国争斗,印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老乡对我们的支援,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军的充分信任和支撑,也是我军能够速战速决的关键因素。

毛主席一直强调,我党必须走群众路线,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路线不仅在革命年代适用,在对外的反击作战中同样适用。

反击战开始之后,我军面临着道路不通,环境不熟,资源匮乏等情况。但我军却能够坚持作战,不露败相。

这一点,印度军队想不通。在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到底是靠着什么来支撑,中国军队的物资又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人民群众就是我军的制胜法宝。老乡自告奋勇,帮着战士们疏通道路,引导方向,还通过牛驮或者人背的方式为前线补给物资。

老乡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节省的口粮全部送到前线。前线伤员被运下之后,他们也尽心尽力的照顾,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周全。

军民鱼水情是独属于中国军人和中国群众之间的感情,这份感情,印度的士兵根本不会懂得。

此外,我军的作战时机也是十分有利,这一点恰恰是印度军队的弊端所在。

他们之所以会如此猖狂,除了仗着英国留下的那点家底之外,更大的底气就是美国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恶化。

但是在双方交战之时,美苏两个大国正陷于古巴导弹危机当中。他们自身难保,当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再来援助印度。

哪怕尼赫鲁向他们求援,他们也只能简单敷衍两句,仅此而已。

而中国有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有着保卫祖国领土的决心和信念,有着将领和战士之间的默契配合,自然能够战无不胜。

天时地利人和,在三者皆具的情况之下,速战速决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作为大国的能力和担当,完完整整地呈现了出来。

结语

瓦弄战役之中,印度的王牌被解放军真正的王牌重创,丁盛将军也完成了他的战绩中最辉煌的一笔。

这场战役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情况,在速战速决的战争中,印度军队几乎全程被解放军压制。不知回过头来,尼赫鲁是否会后悔他做出的草率又愚蠢的决定。

参考

1、祖国网:《毛泽东点将“丁指”对印反击,挫败印度王牌军队》

2、党史博采:《毛泽东痛下决心对印自卫反击,打印度,同时也是打给美国和苏联看的》

3、党史博采:《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前前后后》

4、祖国网:《毛泽东点将“丁指”对印反击,挫败印度王牌军队》

5、党史博采:《1962对印自卫反击中国速战速胜的原因》

6、同舟共进:《“大胆将军”丁盛》

0 阅读:0

浩舞默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