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发脾气永远养不出乖小孩,换来的不过是孩子有样学样,在情绪中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糟糕罢了
昨天晚上,和千里之外的表姐聊天时,她怒气冲冲地跟我抱怨说:
现在养个孩子怎么那么难,纯属跟养个“爷”一样,事事都要供着,一不如意就冲你甩脸子
了解原因后才知道,原来表姐的女儿桃桃,晚饭的时候突然问她:“如果我期末考试考90分以上,你要怎么奖励我”
一听这话,表姐瞬间火大了,她当时就质问说:“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要什么奖励?你现在要求是越来越过分了”
于是,好好的一顿饭,就因为各自的情绪问题闹得不欢而散
孩子生气不吃饭,表姐也忍不住大发脾气
听完这些,我突然想到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幅画
很快就把这这幅画(上图所示)发给表姐,然后向她提问: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幅画描述的场景是什么”
“画中的人物是什么心情,是开心、难受、还是委屈呢”
表姐看了看,很快就告诉我:“我觉得画里面是一个伤心欲绝的母亲,就像我现在一样,被孩子气得眼泪都不争气地要往下流”
我接着问她:“那你觉得画里面的人物接下来会做什么”
表姐想了想,回答说:“应该会接着难过吧,反正我是焦虑得不行,现在生存压力那么大,孩子不知道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被社会淘汰”
说完自己的看法后,表姐又接着问:“那你呢,看到的是什么”
我告诉她:“之前被孩子气到的时候,也觉得那是一个伤心的母亲,可最近几天牙疼上火,现在看到的却是牙疼捂嘴巴的动作”
表姐听后噗呲一笑,心情好些后,我让她把那幅画发给更多人看看
不一会儿,得到的答案各式各样
有妈妈说,看到的是一个担忧的老母亲,担心孩子不思进取,将来会生存得很辛苦
有刚下班的朋友说,看到的是失落、难过,还有对自己的不满意
还有妈妈说,看到的是懊悔和无助,可能刚打完孩子、对孩子说狠话,事后想想又后悔对孩子大发脾气
甚至还有人说,看到的是一个难过的妈妈,她的孩子正在伸手安抚妈妈的脸
…
同样一幅画,延伸出这么多的不同情景、不同人物、还有不同心情
其实,画中的人物恰恰也是品画者自己,所反映内容更是体现着当下的内心感受,随着情绪变化看到的画中内容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结合品画的道理来看待育儿问题,也是一样
当我们心情好了,眼里看到的东西也自然是充满阳光和能量的
所以,当你忍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时,建议把这张图拿出来让身边的人都看看
结合不同人的品画特点,可以释放一部分压力、也可以从中获取理智,避免让负面情绪影响我们正确判断
此外,兰妈还总结了一些保持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正在焦虑的家长们:01
遇到问题时
先考虑“怎么解决问题”
你和孩子的感情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紧张,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顶嘴叛逆,根本原因或许就是在于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举个例子
火车上,看到一个女儿正在画纸上画画,看起来很安静
可随着妈妈在一旁不停干涉指导,女孩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烦躁
妈妈开始只是坐在旁边盯着,看着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兔子
随后进入涂颜色步骤时,女孩从笔盒里拿出喜欢的蓝色彩笔,给兔耳朵和尾巴涂上喜欢的蓝色
这一幕被妈妈看到后,直接就开始批评:
“哪个兔子的耳朵会长成蓝色,你这不是乱画吗?还有,你给兔子的手上画一根冰糖葫芦干什么?兔子吃胡萝卜的呀”
本来还认真画画的女孩,在妈妈的不停指点和批评一下,眼里开始含着泪花,手上彩笔的笔芯,也因为生气用力过度的原因直接内陷、涂不出颜色了
即便是看到越来越委屈,越来越烦躁的孩子,妈妈也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继续指责说:“真是一个败家子,这盒彩笔才买不到一个星期,以后别指望我会给你买彩笔”
就这样,母女两个人的感情降到了冰点,也乃至再开口说话时,女孩积攒已久的情绪彻底爆发,哭声贯彻了整节车厢,妈妈怎么安慰都不起作用
这就是典型的问题不再“问题”本身
孩子是因为画画涂色没涂好而委屈大哭吗?并不是
她是感受到妈妈的批评、指责,还有埋冤
原本只是画画涂色的问题没有得到恰当分类,可妈妈却偏偏引发出更多问题之外的指责
如此,孩子怎会接受,又怎能不感觉委屈呢
所以,保持高质量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就是遇到问题时先考虑“怎么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们首先就要抛弃老一套的问责、批评、还有对孩子的高期待,尽量多围绕主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比如,问问孩子:“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再告诉孩子:“你可以试试另一个方法”、“还需要我帮些什么吗”
这种以问题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才能有效摆脱问题之外的焦虑
02
孩子不想学
那是没有发现学习乐趣
学习,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欢快,且具有带动性气氛中产生的积极性,如果孩子不想学,那一定是他们还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
从小玩到大的一个朋友,她是一个特别好强的性格
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有房有车,还经营着一家规模还算可以的公司
由于小时候没有条件读很多书,现在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她也深刻地意识到“多读书”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她的内心中也有一个强烈的认知
那就是:“我以后要是有了孩子,一定要培养他多才多艺,还要上最好的学校,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拥有更出众的能力”
于是,孩子出生后就制定各种完美的计划
包括:喝哪个牌子的奶粉,什么时候开始吃辅食,几岁开始学钢琴、舞蹈、古筝、英语、书法,甚至每门功课要考多少分等等,都安排得事无巨细
她也投射性地认为:“孩子就应该多学点知识,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也就没有时间玩手机”
本以为,在如此周密的计划下,女强人的女儿也应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作为妈妈,她却忽略了小朋友爱玩的天性
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下,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
每次一说学习的事就生气地大吼:“我已经很努力了,还要我怎么样”
一提起上辅导班也是一样,全身上下都充满着抵抗,即便是到了课程班上也是回家最晚的那个孩子
辅导老师的评价更是:“没有学习态度,催一下动一下,不催也不知道着急”
直到后来,朋友从另一位妈妈那里学到育儿技巧:“家长假装学习,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亲子关系才得到了有效改善
比如,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她会对女儿说:“妈妈想通过阅读提升学习能力,你有什么书能推荐一下吗”
随着母女俩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曾经一说起阅读就烦躁的女儿,也变得积极热情起来
她说:
“我原本是不喜欢看书的,可看到妈妈阅读的时候津津有味,我就忍不住好奇跟着一起看看,然后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到了”
看吧,根本就没有天生讨厌学习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罢了
想让孩子在学习方面更积极主动一些,最好的方法也是父母学、孩子跟着学
从家庭环境开始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当孩子潜意识发觉“学习真有趣”时,不需要家长再催促就能自发性地积极求学
03
重新建立关系
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
任何感到很难相处的关系,不是被伤透了心,就是方法没用对
有位妈妈曾向我忏悔说:“如果能回到从前,我一定不会再对孩子批评打击”
刚开始还以为她是随便说说,直到真正了解过往经历后才深刻地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
听这位妈妈说,她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从小都比较乖巧听话
可作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再发展得更远,哪怕两个孩子表现得很棒,她也冷冰冰地批评说:“比你们班上优秀孩子还差得远呢”
多年之后,两个孩子各自考上了理想中的学校,可他们对自己的母亲却避之不及
好不容易团聚一次,也是整天待在外面不回家,一问原因,给出的说法就是:“找同学玩”、“和同学一起学习”
如果再说什么,就是“你烦不烦”的厌倦声音
起初,妈妈也认为她这是养了两个白眼狼,甚至还经常跟七大姑、八大姨吐嘈孩子有多么不懂事
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女儿直接说出了原因
她对妈妈说:
“你知道我和弟弟为什么都讨厌跟你讲话吗?因为你有一张让人听了难受的刀子嘴,句句听了都扎心”
“小时候,我和弟弟拼了命地努力,就是希望得到你的一句认可,也希望看到你露出一个微笑,可是你没有,每次都冷冰冰地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打击我们”
妈妈解释说:“我不是打击,只是希望多举些例子,让你们得到更多的学习榜样”
女儿继续反问:榜样从来都不是比较,如果有人天天对你说:“你真笨”、“这点事都做不好”,请问你能受得了,你会开开心心地接受吗
一番对话下来,妈妈早已经泪流满面
而孩子最需要的榜样,也从来都不是来自学霸身上的优点,是来自家长对他们的态度影晌
亲子关系的高级境界也是把“父母”变成“朋友”,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比如,孩子不愿意服从安排时多想想自己小时候,那个时候是不是也整天跟父母顶嘴呢
所以,跟孩子修复亲子关系的最重要一步,也是让自己成为“孩子”
当你能够做到跟孩子一起玩、一起抢电视看、抢零食吃,也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小秘密”时,哪怕是带有情绪的语气也会因为关系铁而变得司空见惯
那么,关于如何保持高质量亲子关系这个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对对对,你说的都对,我也都明白。但是辅导作业的时候是真的忍不住[无奈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