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最后的白鲟现身宜宾,专家给它装上声呐,追踪船不慎触礁

钓鱼七天乐 2024-06-07 18:06:40

2003年,长江宜宾出现“最后”一条白鲟,声呐装置失踪之谜。

白鲟,是长江中体型最大的鱼类,素有“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说,其中的“腊子”指是中华鲟,“象”指的则是白鲟。可见长江白鲟的体型之大,可以达到万斤之巨。

遗憾的是,白鲟在2022年被宣告“灭绝”。而它们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线中,是在2003年。

2003年1月,在宜宾市南溪县(现南溪区)罗龙镇,渔民刘龙华在涪溪口捕鱼时,无意中捕获了一条长达3.35米,重约150.9公斤的雌性白鲟,体内有数十万颗鱼卵。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

不少鱼类专家闻讯赶来,试图对白鲟进行救助,他们吸取了之前将白鲟进行圈养失败的教训,打算为其清理伤口之后进行放流,并追踪它的产卵情况。

毕竟,这是一条携带着数十万粒鱼卵的白鲟,承载着白鲟家族最后的希望。

为了追踪到白鲟产卵洄游的路线,以及活动范围,鱼类专家们在这条白鲟的身上安装了声呐,并开船进行追踪,希望能够通过追踪了解白鲟的活动范围,评估长江中白鲟种群的生存状况。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种长江“鱼王”。

就在白鲟被放归长江后不久,负责追踪的船只在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因大雾不慎触礁,导致追踪信号丢失。当他们快速把船只修好之后,声呐早已失去了信号。专家们开着船在长江上苦苦追寻,结果没有发现半点讯号。

“最后”的白鲟,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自此之后,人们在长江中再也没有见到白鲟的身影,至今已有21年时间。

白鲟,这个长江的珍稀物种,曾是长江生态的重要一环。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直至灭绝。

其实,白鲟是长江中顶级掠食者,它们长着一条长长的鼻子,也被称为“剑鱼”。白鲟的鼻尖两侧,犹如镶嵌着精美的梅花图案,这在动物界被称为——“罗伦氏器”,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水中极其微弱的电压波动。这种凹陷就如同白鲟的秘密武器,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水域环境中游刃有余地穿梭。

据称,白鲟自带的“梅花状凹陷”电感度非常高,可以达到1微伏/厘米的感应能力。这使得白鲟能够轻松感知到活鱼的心脏和肌肉释放的微电流,从而发现并捕捉它们。

有了这个敏锐的“捕捉器”,白鲟可以说是长江中的顶级捕鱼能手。但令人遗憾的是,就算白鲟的捕猎能力很强,但它们仍旧没能逃脱“灭绝”的命运。

白鲟的灭绝,不仅是长江的悲剧,更是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一次警示。正是因为如此,长江流域实施了十年禁渔计划,用以挽救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

如今,禁渔4年多过去了,长江中的鱼类数量越来越多,长江刀鱼出现群体性洄游,十多年没有现身的鳤鱼,也频频被发现。另外一种凶猛的掠食性鱼类——鱤鱼,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有时候,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倘若禁渔制度能够提早二十年得以推行,那对于长江白鲟来说,是不是还有一线生机,一丝希望呢?

长江,这条古老的河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滋养了无数珍稀的水生生物,白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随着“最后”的白鲟失踪,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时光不能倒流,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更加重视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濒危的中华鲟、长江鲟等大型鱼类不再步白鲟灭绝的后尘。

0 阅读:66

钓鱼七天乐

简介:保护鱼类资源,享受快乐垂钓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