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是墨菲 云边的墨菲 2024年07月01日 18:00 河南
想要写作,盯着电脑屏幕,脑袋却一片空白,总感觉不知道从哪下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很多人以为问题出在文笔差上,却不知和文笔没有半毛钱关系。
实际上,新媒体写作不是传统文学写作,压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言,只需要语句通顺让别人读懂即可。
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出在,没有一个强大的素材库。
素材库就好比仓库,如果平时存储得当,就能在需要时随取随用。
写作也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素材平时做好储备,才不会在用时出现下笔难的情况。
而这是每个写作者,日常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
我从投稿开始到现在已经写作几年了,也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分享一下心得和踩过的坑。
01.
最早开始搭建素材库时,我使用的方法非常简单,只有两步:
第一步,把觉得不错的文章或素材复制到word文档上。
第二步,把复制过的文档放到某个大类下的文件夹。
比如,我会把关于恋爱、婚姻相关的素材都放在婚恋这个文件夹下。
当我正好需要用到婚恋方面的素材时,想起自己存放的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素材非常合适。
接着就会把恋爱、婚姻文件夹下的word文档一一打开查看并进行查看。
这个方法最大的漏洞是,需要用到某个相关素材时,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鉴于这个缺点,我决定把搭建素材库的方式进行升级。
放弃了word文档和文件夹,把工具换成了电子笔记本,使用的是印象笔记。
使用电子笔记本存储素材的方法依然很简单,还是只有两步:
第一步,把看到的好文章、好句子、好例子复制到印象笔记中的一条笔记中。
第二步,用关键字的方式把这条笔记打上标签,通常几个字就行。
改变工具和方法后,提取素材非常方便,只需要搜索标签即可,完美解决了调取素材费时费力的问题。
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依然有漏洞,存在素材路径不统一,查找起来仍不方便的问题,什么意思?
身为一个写作者,灵感来源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会局限于某种固定的途径。
这个阶段我搜集素材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时除了在公众号、知乎、小红书、头条号等平台收集素材。
还会通过以下途径搜集素材:
①写日记
我会把一天中特别有感触的事情和相应的思考记录下来,工具是纸质笔记本。
这种素材通常是自己及身边人的,比较真实且接地气。
②记录灵感
灵感这东西,都是忽然闪现出来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很快消失。
所以,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灵感,我都是有了灵感后马上记到纸质笔记上。
③写读书笔记
读写不分家,没有输入就很难保证输出,我读的大部分都是电子书,在读书过程中,会把有所感触的地方划出来。
然后把所有划线的地方复制到一个word文档中,以插入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触动点的思考。
02.
也就是说,这3种方式中有另外两种存放素材的形式:纸质形式和word文档形式。
如果我不把这两种存放素材的形式,统一更换为电子笔记本形式。
就会出现不同路径素材分散的情况,进而导致查找素材效率低的问题。
同时,我又把搭建素材的方法稍微升级了一下,在存储素材时把电子笔记本的标签升级为二级标签。
比如,看到一句不错的句子,我会先添加一级标签“金句”,再添加多个二级标签“成长”“认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找素材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如果你也想要搭建写素材库,但不知道从哪入手,我有以下4个建议:
1. 搭建素材库不用纠结形式
实际上,这个圈子的很多博主到现在为止仍然是用Excle表格存储素材的,而不是电子笔记本。
他们会把类别分的比较细,在需要调用素材时用关键字筛选出来。
我认为其实哪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需要用时,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
如果你不知道该用哪种形式,可以两种形式都试试,找到最顺手的那种即可。
2.挖掘素材不用拘泥于形式
想要达到一气呵成的写作状态,就要养成平时积累素材的习惯。
素材不是现写现找,而是靠平时多看多积累,把生活当成是一个大的素材库去挖掘。
无论是追综艺、刷视频、出去吃饭、和别人聊天,都当成挖掘素材的途径。
把看到的想到的,立即存储到自己的素材库,写东西时会发现素材多到根本用不完。
3.打标签或关键字时不用刻意
无论是打标签、进行分类或保存关键字,不用刻意参照别人的,用自己印象最深的即可。
这样才能保证,调取素材时快速找出来。
4. 定期翻看,才能对素材更加熟悉
实际上,无论用什么形式搭建素材库,最终都需要用关键字搜索才能找到相应的素材。
也就是说,每个素材在我们的大脑中保存时,只需要很少的几个关键字即可。
可是我们的大脑最不擅长的就是记忆,时间一长,那些用的频率少的素材,基本上就被大脑遗忘了。
因此,素材需要经常翻看,才能让我们的大脑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边翻看素材还能冒出许多新的灵感,简直是一举两得。
写在最后:
无论是写作新手,还是写作大V,只要想长期写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保持不断更新。
因为长期写作,靠的从来不是灵光一现,而是细水长流。
毕竟,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