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刀书生王阳明:荡寇擒贼惊为神!

鸣坚白 2023-12-18 15:27:21

记得以前逛书摊,有三位老同志“屡见不鲜 ”。

他们就是成功学的代言人,书摊的常驻客:鬼谷子、王阳明、曾国藩。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王阳明就热起来了,他的心学也是各路人等追捧的对象,仿佛是一学就可以万法皆通的神功秘笈。

当然,咱不随大流,不聊成功学,只说说王阳明打仗的那些事儿。

一、剿匪寇

王阳明是明朝弘治十二年的进士,但同时也是个军事发烧友,读书之余平时也会练习骑射、研习兵法。

早期仕宦生涯中,王阳明与军事作战交集不多,只是在兵部曾任过主事一职,此后就因触怒权宦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也是在龙场驿,后来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件大事——龙场悟道。

王阳明开始展露军事锋芒是在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

其时,江西盗贼蜂起,明军损兵折将,竟是不敌。兵部尚书王琼大概是早先和王阳明共事过,知晓他的才华,便推举王阳明巡抚江西、主持剿匪。

王阳明到任后,发现左右有许多贼匪的耳目,他就逮了一个加以审问,结果还没怎么动刑对方就全都撂了,王阳明就赦免了他们的罪并反手把他们插到匪寇内部,从此,盗贼的行动对王阳明就是透明的了。

看,这就叫知己知彼。

一番筹备后,第二年王阳明开始动真格的了,交战中,他亲率精锐,佯装退兵,后出其不意攻敌,“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此役毕,他总结经验,对兵制进行了改革:

“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

看,这个就叫专业。

此后,王阳明一路智计百出,顺利平寇。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朝廷认为贼寇势强,要征发湖广的军队参与合剿。王阳明上疏说不用啦,我自己就搞得定,但并没来得及阻止湖广出兵。结果就是湖广军队到达战场时,王阳明已经打完收工了。

史书上评价:“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守仁就是王阳明。

看,这个就叫带刀书生。

二、平宁王

正德十四年六月,王阳明受命调查福建叛军情况,走到半路听说宁王朱宸濠造反了,而宁王的封地恰在江西南昌。

得,又来了一单大活。

王阳明赶紧回到吉安,征调兵粮,准备器械舟楫,并第一时间给各地发帖子,谕以实情,让各地率军勤王。

宁王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拿下南京,这也是王阳明最担心的,如果宁王率军顺流而东,突袭南京,那么这个前首都必遭沦陷,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太祖当年就是据南京以与天下诸豪争雄。

为阻止或者尽量迟缓宁王东进南京,王阳明做了如下安排。

首先,虚张声势:他派谍报人员,四处散播假情报,说几十万大军将水陆并进直捣南昌,一方面扰乱宁王军心,另一方面也震慑一些骑墙派。

其次,离间对手:他给宁王的心腹写信,信中夸他们是国家的忠臣,让他们尽快发兵南京,然后又故意将信件泄漏出去。宁王与这些心腹谋划的时候,这些心腹本来是正常劝他尽快东进南京称帝,结果反而激起了宁王的疑心。

等宁王醒悟过来,十几天的造反黄金期已经错过不再。

宁王估计大腿都拍肿了,但造反这行当没有回头路,只得兵发南京。

宁王军过九江,迫近安庆。

有人建言要救安庆,王阳明认为如果出兵救安庆,那么九江在后,宁王在前,会腹背受敌,殊为不智。倒不如趁南昌空虚,攻取南昌,宁王必回救,这样就掌握了战略的主动,还可以以逸待劳。

南昌的精锐都跟随宁王出征,所以明军轻松拿下南昌。过程中有些军士杀掠无度,王阳明斩杀了十余犯令者,从而安抚了士民,稳定了人心。

宁王听闻被偷家,果然带兵回救,战争完全进入王阳明预设的节奏。

王阳明在宁王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后在鄱阳湖中像赤壁之战一样火烧宁王连舟,大败叛军,生擒宁王朱宸濠。

宁王之叛,三十五日而平。一场兵祸被控制在了有限范围内。

后来,王阳明客死舟中,“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三、王阳明的军事成就与心学

王阳明用兵,战法灵活,善用智谋,极擅长整合己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尽力瓦解分化对方实力,此涨彼消之后,往往还没开打,胜利天平已倾斜得不成样子了。

王阳明最为人称道的其实还是他在儒学上的成就,军事倒在其次,故而有很多人把他在军事上的作为归因到他的心学。

我认为不然,我觉得没必要把王阳明在世俗中的成功强行附会为心学造诣的产物。

如果精通心学就能成为常胜将军,那阳明先生的弟子岂不是个个都要封将拜侯?东南沿海又怎么会遭受倭寇袭扰?后来崇祯又何至于自挂煤山?再借清军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入关啊!

我们现代人学习心学对修心修德是有助益的,但切不可被那些成功学家们忽悠了,以为里面有什么能让你一步登天的法门。

老子说过:“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推崇和学习心学都没有错,但妄图从中找到终南捷径恐怕是要走歪。

说回王阳明,即使没有心学加持,他也必然是第一流的人物。

从家世上来说,他出身余姚王氏,是中国古代最顶级的豪门琅玡王氏的后代,其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也就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从个人心智上来说,他十五岁时,“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且善射。”对照我自己,十五岁的我还在读初中,见到小混混打架会吓得哆嗦,有时间就去网吧打游戏,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他十七时就外出求学,拜谒上饶娄谅,与之论朱熹格物之学。

第一等的家学底蕴,第一等的天资禀赋,第一等的心志见识,大概率是会造就第一等的人物。

2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