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各种原因,曹魏、季汉、东吴都有托孤大臣,但三家托孤大臣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季汉的托孤大臣诸葛武侯名垂宇宙,千古流芳;司马懿留骂名于后世而子孙统一天下。但孙权临终前任命的五位托孤大臣却大多死于非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延熙十五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不到九岁的孙亮继位。因为孙权掌权时间太长和晚年爆发了“南鲁之争”,所以东吴绝大多数元老重臣要么比孙权去世得早,要么孙权无法信任。也就是说,在孙权临终的时候,可以被选为托孤大臣的东吴重臣其实并不多。
经过一番考虑,孙权最终任命了五位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诸葛恪、滕胤、吕据是孙家基本盘东吴南迁士族的二代子弟,孙峻是东吴的旁系宗室,孙弘疑似是东吴旁系宗室并与南方本土士族关系较近。单看出身,孙权算是兼顾了东吴各方的平衡。
然而孙权考虑五位托孤大臣的家族出身更多,却多少忽视了五人的站队。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前太子孙和的太子妃,而孙弘是鲁王孙霸的党羽,两人一直不和。在孙权去世后的第二天,孙弘试图矫诏杀死了诸葛恪。结果诸葛恪联合孙峻杀了孙弘(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
孙弘被杀和孙峻倒戈后,托孤大臣中最后的“鲁王党”吕据也转而支持诸葛恪。延熙十五年(252年)十二月,诸葛恪取得了东兴之战的大胜,再无制约。结果就是诸葛恪性格的缺陷彻底放大,导致东吴在延熙十六年(253年)的“合肥新城之战”中遭遇惨败,东兴大捷化为乌有。
为了掩盖过失和稳固地位,诸葛恪愈治威严,甚至将宫廷宿卫换成了亲信。诸葛恪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特别是负责宫廷宿卫的孙峻。更要命的是,由于诸葛恪是前太子党和前太子孙和尚在,很多人都认为诸葛恪要复立孙和。最关键的是,皇帝孙亮也是这么认为的。
延熙十六年(253年)十一月,孙峻联合孙亮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并夷其三族,东吴大权落入孙峻手中。虽然孙峻的能力、威望和在后世的评价都不高并逼死孙和,但孙峻掌权期间算是东吴内斗的缓和时期。正因如此,孙峻也成为孙权任命的五位托孤大臣中唯一病逝的。
延熙十九年(256年)孙峻死后,东吴大权被孙峻的堂弟孙綝控制。孙綝的能力和威望还不如孙峻,更没有孙权任命的托孤大臣身份。于是在孙峻死后一个月,仅剩的托孤大臣滕胤和吕据联合进攻孙綝。但孙綝击败了滕胤和吕据,滕胤被杀,吕据自尽,两人都被夷灭三族。
综上所述,除了孙峻之外,孙权临终前任命的五位托孤大臣中四位(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全都死于非命。这表明东吴的政局和内部斗争在孙权去世后激烈到何种程度,也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顾命大臣的结局多半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