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渊子崖村民血拼1000多日寇,毛主席评价:中华抗日第一村

璟言看历史 2024-05-26 07:51:5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山东临沂的革命纪念馆里,有一门已经锈迹斑斑的老式铸铁炮。就是这一门长度不到一米的小土炮,却是渊子崖百姓抗击一千多名日寇战斗的“参与者”,同样也是“中华抗日第一村”的见证者。

在八十多年前的渊子崖,这门堪称“简陋”的土炮,曾经带着中国老百姓的愤怒,向全副武装的鬼子兵发出过怒吼。

渊子崖

渊子崖,并不是一个山崖,而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这个村子现在归属于山东省莒南县下属的板泉镇管辖,距离莒南县县城大约15公里。

村子虽然并不是很大,但它是连接周围彭岭村、刘家官庄、楼里村、大韩岭等村庄的必经之地,现在已经有莒阿公路从村前路过。

这里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但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机构考察结果显示,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原始人生活的痕迹,并且还在这里发现过远古时期的石器和生活气息浓厚的陶器制品。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定,这里也和当时的许多农村一样经常遭到土匪骚扰。

为了防止土匪袭扰,村里两百多名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原本并不大的村庄外面修建了一座“城墙”

这座城墙有1米多厚、5米多高,用青砖和土坯把全村都围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城镇”。

在这座“围城”的城墙上面,还有十余座能够向四周放枪的“炮楼”和射击孔,并且人们还能在城墙上猫着腰来回跑动、相互支援。

因为有了这一座“围城”,周围的土匪、山贼都不敢轻易靠近渊子崖,日本鬼子占领山东之后,伪军们也没有把这里怎么样,村里的百姓也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好日子。

1940年,渊子崖村外面来了一群“当兵的”,村里负责放哨的人马上就发出了警报并且关上了“城门”。

不过,拎着菜刀、铁叉等“武器”趴在城头上的村民,很快就发现了这群当兵的和他们所见到的国民党兵“白狗子”和伪军“黄狗子”都不一样。

这些当兵的虽然扛着枪,但是军装上都打着补丁,站在那里也不像伪军那样歪歪斜斜的,而且他们还称呼村民为“老乡”。

原来,这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独立营的部队,到这里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的抗日武装。渊子崖的村民们见到是八路军之后高兴地打开了城门,迎接这群百姓的队伍进了城。

渊子崖的百姓们有人认识八路军吗?为什么他们敢把这群扛着枪的部队让进城呢?

其实,早在1932年时板泉镇的小学教员刘谐和就已经开始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莒南地区就已经有了党的支部机构,渊子崖的村民很早就已经开始接触地下党的共产主义教育。

正是因为我党在这里早就有了群众基础,所以当八路军进驻之后很快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不仅成立了妇救会、儿童团,而且还有很多百姓入伍参加了八路军,仅渊子崖村武工队就有300多人。

可以说,当八路军进驻到渊子崖村时,这里就已经成为了抗日的前线。

五子炮

1941年,沂蒙山地区的抗日热情高涨,对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丧心病狂的日寇为了切断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开始了所谓的“铁壁合围”,也就是开始搜刮老百姓的食品物资,企图通过用这种方式来切断八路军的“后勤补给线”。

当年10月末,在附近鬼子据点的伪军给渊子崖村送来了一张“条子”,上面写明了鬼子向村里索要的米、面、鸡相关数量,还要村里“按时送达”。

当时这种“送条子”的情况其实很常见,通常都是伪军按照鬼子的要求向各个村庄“摊派任务”,村里得按时送到鬼子兵营去“缴粮”,只不过那些伪军对有城墙的渊子崖并没有发过这种“条子”,而这一次伪军送来的条子之后也是“石沉大海”,因为那张纸条早就被民兵撕成了碎片。

伪军没有能够按时得到“缴粮”自然不甘心,再加上鬼子这一次还有命令要“剿灭八路”,所以这一次这群伪军只能壮着胆子到渊子崖村去“催缴”。

让这群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伪军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渊子崖的“城门”没有像以往一样禁闭,当他们正因为有机可乘摸进村子时,突然见到了城头上伸出的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

没错,渊子崖村民们是有“大炮”的。随着一阵阵炮声,这群伪军顿时被打得晕头转向,连具体是什么“重武器”都没有弄明白就鬼哭狼嚎地带着满身的伤跑回了据点。

村民们使用的“大炮”,并不是当时部队所使用的“山炮”,而是一种叫做“五子炮”的“土炮”。

这是一种用我国传统的造炮方式,也就是用铁水铸造成的“铁炮管”,开炮之前需要清理膛内的残留物,然后再用原始的方法装火药、填弹丸。

因为这种炮的长度不到一米,工艺也十分原始,所以射程短、精度差,而且装填速度慢,只能通过预先装填好弹药、瞄准好角度,等着敌人到火力覆盖的射程之内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打击。

另外,这种炮的打击方式也“相当粗犷”,普通的锄头、铁锹甚至钉子等铁器融化后制作成的“弹丸”,被点燃的火药推射出膛之后,是以一种“散射”的方式“喷”向目标,所以这种“土炮”也被叫做“铁扫帚”。

这种“土炮”的打击能力其实并不是很大,大多数只是皮肉伤,极少数会当场毙命,但是响声极大,所以那些伪军才会被吓得惊慌失措,而且还向鬼子汇报说“渊子崖村里面有大炮”。

鬼子来了

据点中的鬼子听到“黄狗子”伪军的报告之后,起初并不相信渊子崖村里面会有这么强大的武装力量,那些带头的伪军还因此被狠狠教训了一顿。

不过教训归教训,没有收上来粮并且还遭到了反抗,这是这些日寇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于是,在两天之后,日军纠集了附近几个据点的1000多名日寇以及那些打着绷带的伪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渊子崖那座5米高的城墙赶了过去。

打跑了伪军之后,渊子崖村的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日本人不会这么善罢甘休,村长林凡义一面让人赶快给八路军的大部队送信,另一面组织村里的武工队、民兵甚至儿童团,开始在村里村外忙着做好“迎接”日寇的准备。

12月20日凌晨,一千多名日寇开始了向渊子崖的进攻,好在村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五子炮”发出怒吼的带动下,几十支土枪还有标枪、弓箭都向城外的日军发出进攻。

很显然,日军并没有把这个“小小的”村庄放在眼里,并没有采用分散突击的队形,而是采用正常的密集行进队形,这正好给了“五子炮”发威的机会。

随着城头上村民自制的土炮发出阵阵嘶吼,前排的日军一片片地倒了下去。

到这时候,自大的日寇才不得不承认那些伪军说得对,这里的确有“炮”。

不过,日军毕竟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正规部队,又有着先进的武器,接连几次冲锋之后,日军就凭借机枪的远程射击优势压得城头上的“五子炮”哑了火,在顶着城头的土枪的袭击下,用山炮将城墙炸塌了一个角突破了城墙的防御,攻进了村里。

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在城头上被打“哑火”的“五子炮”在村里突然再次“发火”,再次有大批日寇纷纷倒下。

原来,村民们操作“五子炮”非常有一套,当他们看到日寇撤到射程以外时,这些村民就扛着六十多斤的大炮跑回了村里,在这里再次设了一道封锁线。

日寇在村子里所面对的不仅有撤回来的土炮,而且还有村中民兵的反抗,妇女、儿童甚至满头白发的老人们也都用手中能够找到的石头、柴刀投向、劈向这些侵略者们。

然而,村民们所面对的是有着精良武器的日寇,尽管村民们顽强抵抗,但同样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战斗一直进行了一整天,傍晚时八路军的大部队赶到,日军担心被包围,从而抛下了满地的尸体匆匆逃离了渊子崖。

根据《莒南县志》记载,当天渊子崖的男女老少用大刀、长矛、土炮和土枪和日寇进行战斗,其中村民林九兰用铡刀接连砍倒了7个鬼子兵,还有其他数十名经常习武的村民一直和鬼子拼到同归于尽。

这一次战斗,渊子崖全村百姓用生命和鬼子1000多人进行了战斗,在付出牺牲147人,伤400多人的代价同时,也让日寇付出了伤亡150多人的代价仓皇逃走。

毛主席在延安得知渊子崖百姓的壮举之后,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称渊子崖村是“中华抗日第一村”,还在《解放日报》上评价是“村民抗日自卫战的典范”。

结语

如今,距离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八十余年,但渊子崖的抗日精神却并没有消散,那里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初给日寇造成巨大伤亡的“五子炮”,也已经静静躺在革命历史的革命纪念馆中,用身上斑驳的锈迹继续向参观者们述说着渊子崖村民为抗日所作出的壮举。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7

璟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