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潮汕人爱潮汕”,让外地人了解潮汕,让潮汕人更懂自己!】
外地人看到“捻麦猴”,可能会满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用麦子做成猴子形状?
说到这里,“潮汕人爱潮汕”突然想到一则笑话:
从前有一个外地媳妇刚嫁到潮汕。家里来客人了,婆婆揉好了麦面去陪人客食茶。于是,她就吩咐这位新媳妇说,你去捻麦猴请人客。一小时后,到吃饭的时间了,婆婆问为还不能吃,媳妇满头大汗,不好意思地说:“我捏到现在,只捏了一只猴……”
麦猴其实不是猴,也不是用麦面做成猴状的。而是用小麦粗粮加水加糖或盐,手工揉和成团,然后捻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水煮成的一种面食。潮汕人为什么称之为“猴”呢?麦子煮后成“糊团”状,糊读音与潮汕话音“猴”相近而俗称“麦猴”(这个来源不太确定,因为网络有这种说法)。
陆丰、汕头、潮安称为面猴,揭阳称为麦猴,潮州称为猫耳。北方人则称为“面疙瘩”,是一种用麦粉揪成疙瘩状的小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时由于大米紧张,口粮要配搭麦粉。很多人家为了省事,常常把麦粉做成“麦猴”汤。
麦猴,是老一辈人创造出来的粗粮食品,麦猴由麦子粉制作而成,经过一系列的搓、揉、撒,发酵成麦色面团,再捻成一小块一小块。
麦猴,或咸或甜的味道,吃起来麦香浓郁,留存着岁月的味道。
捻麦猴的最技术的核心是揉麦面,“麦面要选好的,加水来揉,揉工要够,好不好吃就看这里。”先是把麦粉倒进一个盆子里,加上适量的清水,就动手开始搓麦面。要使劲地搓,用力地揉,好像是要搓出麦面筋的韧性,一直揉搓到麦面不沾手也不沾盆壁,就说可以了。
麦面团搓成后,不能提前捻好麦
面猴,要在汤水沸腾后用手工边捻边丢进汤里。
捻麦猴也是有技巧的,讲求眼明手快,手劲均匀有力。如果捻出来的麦块厚薄相差太大,煮熟了,容易变成糊状,而且汤汁容易混沌一片。
以前吃麦猴主要是因为粮食紧张,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吃麦猴,吃的是一种情怀。尽管现在的人们嘴巴越来越挑剔了,信手拈来的麦猴汤,仍让人感觉味道独特,嚼劲十足,吃得津津有味而无不啧啧赞叹。
究其所以然,其中蕴含着的,不仅仅是一顿新鲜美味,而是一番浓浓的情意,一种有爱有温情的温馨感受。加上现在糖尿病人越来越多,五谷杂粮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捻麦猴也受到潮汕人的喜爱。
——END——
品尝潮汕美食,欣赏潮汕美景,了解潮汕风俗,领略潮汕文化。让潮汕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记录秋日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