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兹达克运动:一场四十年的“邪教”暴乱为什么让波斯再次伟大?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6-19 22:24:48
前言

萨珊王朝中期,经历了连年征伐,国库进一步耗尽;统治阶级又忙于争权夺利,使得政局一直不稳;到了卡瓦德国王在位时,萨珊境内持续遭遇干旱,统治阶级并没有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人民肩上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祭司马兹达克从宗教伦理出发,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以及“公产”和“公妻”的理念,得到了广大贫苦百姓的响应,公元488年,一场影响深刻的马兹达克运动爆发了。

马兹达克运动持续近40年,它强化了王权,极大削弱世俗贵族和教会势力,为库思老一世深化改革扫清了障碍,造就王朝的再兴。

培植新贵族势力,重建王国基础

马兹达克运动对库思老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库思老一世成功镇压了马兹达克运动,由此获得了进行改革的大好机会。

这是因为这场运动极大地削弱了大贵族和琐罗亚斯德教高级祭司的权力,降低了库思老大刀阔斧改革的阻力。

改革取得成功的库思老一世也成为继阿尔达希尔一世、沙普尔一世之后,萨珊王朝史上的最有权势的国王。

凡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体现在库思老的文治武功上。

马兹达克运动极大地削弱了旧有贵族阶层和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但也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而王朝又离不开服兵役的贵族阶层在政治上的服务,所以库思老认为有必要建立新的统治基础。

库思老国王上台后,并没有对旧有贵族阶层的势力加以复原,反而趁大贵族与高级祭司势力的削弱,采取一些措施笼络人心,以加强统治。

他对于在马兹达克运动中被赶尽杀绝的贵族家庭,则宣布自己是这些死了的领主的土地的拥有者,并将这些土地赏赐给效忠于他的军事贵族,从而为自己培植了一大批可靠的势力。

如果那些贵族家庭尚存有未成年子女,就由国家负责收养,女子由国王置办妆出嫁男性留在宫中接受教育,以备日后担任要职。

这也造就了一个完全听命于国王的新贵族阶层,王国的基础得以重建。对于那些被夺占的财产重新归还原主,把被夺占的妇女归还给原先的所有者。

关于被夺占的妇女,分不同的情况处理:

假使该妇女在夺占以前未婚,而夺占者和她属于同一等级,那就应该合法地娶她为正式妻子,或者根据另一说法,依女方愿意而决定去留。不管怎样,都要支付女家一笔彩礼或加倍的彩礼。

假使女方的原来丈夫尚在,便应归还给本夫,夺占者应付女方一笔彩礼,与其本夫所曾付的数额相当。子女的生身父亲不能确定者,即留在现时所在之家,享有继承权。

库思老一世回归到传统的信仰上来,修补因马兹达克运动造成的对原有秩序的冲击--恢复严格的等级制度,传统的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但库思老国王也部分满足了下层百姓要求改变不利的现实状况的愿望。帝国的形势趋向稳定后,为了进一步在经济和政治上加强王权,库思老深化了改革。

库思老统治时期,吸取前朝爆发的马兹达克运动的教训,制定的赋税制度考虑到农民阶层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如库思老一世取消了农民拖欠多年的税款,减少了应缴税额的数量,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让农民自主决定种植作物的种类。

库思老国王统治下的萨珊王朝,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被统治阶级遭受的剥削有所减轻,因此,他获得了“公正”的称号。

“公正”的阿努希尔宛在王位上向其朝臣发表一次演说,指示他们仁慈地对待“神的子民”,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要欺负弱者,要尊重弱者和关怀善人。国王威胁说要惩罚那些无视这些训诫的人。

针对马兹达克运动给予军事贵族的冲击,造成萨珊军队实力的下降,库思老一世重新组织了军队。他的军事改革是以铁甲骑兵与农民补充的步兵而建立正规军的一种尝试。

在此之前,萨珊军队控制权掌握在贵族阶层手中。其军队的构成是不论等级高低,所有的贵族都有义务无偿地装备他们自己及其随从去服兵役,所有的贵族组成骑兵部队。

骑兵队伍的辅助力量是由必须服兵役的农民阶层组成的步兵队伍,但这些步兵并不具有很强战斗力,只是一群没有武器,随军从事掘毁城墙、处理尸体、侍候军事贵族的后勤人员。

此外,还有一些像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等被征服民族,他们效忠王朝,他们也组成辅助部队。

库思老的军事改革重点是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并且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改革主要针对由贵族组成的骑兵,对步兵的状况并没有有很大的改观。

库思老向较贫穷的贵族发放装备,付薪金让他们服兵役。在库思老的统治之下,军队的指挥系统也改变了。

他撤销了统帅全国军队的大将军之职,帝国被划分为四个军区,在每个军区各任命一名军事首领负责统领兵马其中东西两大区最重要,东区呼罗珊防御中亚游牧部落,西区伊拉克防御拜占廷帝国。

服役的条件颇为严酷,士兵们每年都要受一次检阅,以防他们逃避责任,同时保养他们的装备,学习并熟悉一系列军事指令。

军事改革消除一个人控制全军的危险,组建了一支由小贵族阶层构成,由国家供给粮饷,配备马匹和武器的骑兵队伍,于是有了一个直接听命于国王的军事阶层国王建立起自己掌控的军队,使得拥有私家军队的大贵族的权势大大降低。

为了保障边界地区的稳定,库思老还化害为利,把一些好战的部落安置在帝国的边疆,组成防御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

总之,这些改革措施增加了国库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改革毫无疑问也强化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帝国实力。萨珊王朝的国力又进入一段强盛时期,有能力对外发动战争了。

重新对西方拜占庭帝国和东方噘哒汗庭确立优势

与萨珊王朝短暂的和平时期里(公元532-539年),拜占庭帝国在新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公元526-565 年在位)的治理下很快进入了“黄金时代”。

拜占庭帝国力图恢复罗马帝国时代的光荣,也积极向外用兵,恢复版图。拜占庭的突起,亦引起老对手萨珊王朝的警惕。

库思老国王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积极寻找借口与拜占庭帝国重启战争,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张领土,而是希望通过战争掠夺金钱和财物,以及彰显国威。

公元 540年,库思老一世借口西边境领土争端问题,撕毁和平协议,亲率大军,从都城泰西封出发,沿着幼发拉底河西岸推进。

萨珊军队的入侵行动进展十分顺利,每到一城,只要是拜占庭军队消极抵抗的,就直接勒索钱财,然后将之付之一炬。

遇到拜占庭守军顽强抵抗的,又攻城不顺,库思老就派使节去议和,索要一定的数量的黄金,然后撤退;如果攻城顺畅,就报复性地加以屠城。

战争之所以如此一边倒,除了拜占庭帝国战略中心在西线,忽视东线,皇帝宁愿用金钱收买、满足萨珊国王,也不想从西线撤军来缓解东线的压力。

另外跟萨珊王朝的充分准备有关,特别是跟库思老的军事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库思老的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培植了一大批对他忠心耿耿的军官,这批军官乐于为他效力。

将帅一心,加之天时地利,战争能取得预期胜利,也就不足为奇。

库思老在与西方的拜占庭帝国血战不已时候,一直与东方的哒汗庭保持和平来往关系。可是公元六世纪中叶以后,东方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萨珊王朝军队屡胜拜占庭军队,迫使拜占庭帝国长期处于守势,库思老能够移其注意力于东方。更重要的,此时中亚的政治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

公元552年,突厥部落灭掉以前居于他们之上的柔然帝国,成为中亚新的主人,并开始与哒人发生纷争。

公元 565年左右,萨珊王朝与突厥部落结盟,双方南北夹击哒汗庭,彻底灭了噘哒部落。之后双方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哒旧地。萨珊得阿姆河以南广大领土,突厥获阿姆河以北之地。

突厥人通过自己的征服,控制了通向西方的大部分商路,渐渐地又与萨珊王朝在贸易上产生了冲突。

公元567年,萨珊与突厥因丝绸贸易起争端,于是突厥寻求与拜占庭结盟,共同对付萨珊王朝。然而突厥数次入侵萨珊均被萨珊王朝军队打败,突厥的企图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南方,库思老还派兵帮助南阿拉伯的也门人赶走埃塞俄比亚人,使得也门成为了萨珊王朝的一个边缘省份,并控制着海上丝绸之路,断绝了拜占庭从海路直接获取东方丝绸的可能。

0 阅读:0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