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为太子?

狐狸晨曦说历史 2023-02-13 12:14:24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发布《皇明祖训》, 以明皇位传承之宗法: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

在朱元璋看来,他已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从此大明皇位,世世代代都属于最钟爱的长子:太子朱标一脉。

然而,几个重要人物的相继去世,彻底改变了历史。

洪武十一年(1378年), 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在为朱标生下嫡三子朱允熥之后,去世。

同年,太子次妃吕氏,册封太子继妃,她所生的儿子朱允炆,也因此成为朱标的嫡次子。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先太子妃常氏所生的皇嫡长孙,朱雄英去世,年仅8岁,葬仪视同皇子礼,追封虞怀王。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没有了……

好在太子朱标此时才27岁,同时还有朱允炆、朱允熥等其他几个儿子,看似不至于对国嗣有太大影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7岁的皇太子朱标去世,这位担任太子二十五年,得到朱元璋无保留信任,总理军政大权,实际上就是大明王朝首相的皇储的去世。直接引发了皇储危机。

按严格的封建宗法,嫡长子和嫡长孙,是一个家族的默认的第一、第二继承人。如果嫡长子不在了,嫡长孙的继承顺位,是肯定高于嫡次子和其他儿子的。

但是,如果嫡长孙也没了,嫡长子所生的嫡次孙,还敢说继承顺位,也高于嫡次子么?

如果嫡次子不能因为死了嫡长子,就代位而升格成嫡长子;那么嫡次孙凭什么因为死了嫡长孙,就代位而升格成嫡长孙?

真当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现代的英国王室继承顺序是一回事呢?必须要嫡长子的子孙都死绝了,继承权才能轮到其他儿子?怎么可能?——老爷子还在世,儿子们都还没分家,哪来的什么大小宗?

所以,根据《皇明祖训》,原本最天经地义、理直气壮,可以代替朱标的人,从生下来第一天起,原本就注定无可争议要成为【皇太孙】的人:朱雄英的早死夭折,在十年前看似问题不大,因为他年富力强的父亲还是大明储君;在十年后就成为朱标一脉诸子,宗法上的致命弱点。

朱元璋选择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孙,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还是妾室扶正一年为太子继妃后,才让朱允炆从庶子变成了嫡子,又凭长幼之序,压过了太子元妃所生的嫡三子朱允熥。

这样的结果,对于皇次子秦王、皇三子晋王、皇四子燕王、皇五子周王……这些宗室玉牒上记录的嫡长皇子来说,尤其不可能心服口服:

大哥朱标连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他凭什么就成了皇室大宗?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明明是朱雄英,不是朱允熥,更不是朱允炆。

凭什么自己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子,都不能代替死去的长兄,去获得父皇的继承顺位,朱标这个太子的嫡次子,却能代替死去的长兄,获得祖父皇帝的优先顺位?

而且,这个嫡次子还是靠着嫡母去世,生母扶正,才从庶子变嫡的,“含金量”比自己差得远了!

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实在太偏心,连自己此前宣布的嫡庶礼法,都根本不遵守,他既是出于对早逝长子的痛惜,一定要皇位留在朱标一脉;

同时又忌惮朱允熥母家:舅舅开国公常升,舅外祖大将军蓝玉的军中势力;

所以,舍弃了朱允熥这个更名正言顺的嫡孙子,也定要立“由庶改嫡”的朱允炆;并发动“蓝玉案”,滥杀蓝玉、常升与其旧部亲信一万五千多人,踩着这么多将领的鲜血,完成了这次立储。

而朱元璋临终前对朱允熥的补偿,就是朱允炆即皇位后,封他为吴王,这个朱元璋称帝前曾用了四年的王号,封地在杭州这样的江南财赋重地,都根本不是人臣藩王所当得起的,也彰显了朱允熥的特殊地位。

所以,当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四年血战,明明是凭麾下兵将和手中刀剑打下江山,逼死了建文帝朱允炆后,

却非要自称:因为长兄朱标/次兄秦王朱樉/三兄晋王朱棡都去世了,自己这个「孝慈高皇后所生嫡子」 ,当然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在世的最年长嫡子」,是按继承顺序正常接班的,冠冕堂皇登基,成为明太宗 (成祖) 永乐大帝。

所以,朱棣才要奉天靖难,废朱允炆之君位,将包括朱允熥在内的朱标儿孙尽数囚禁。顺便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正是恢复大明正统。

当然,如果代入朱棣的立场,也确实很难对建文帝服气。

——如果朱允炆或者朱允熥,都可以代替死去的朱雄英,成为朱标的新任嫡长子,朱元璋的新任嫡长孙。那么此刻“洪武三十五年”,还在世的朱棣,凭什么就不能代替死去的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 ,成为朱元璋的新任嫡长子?

——所以,他或许当真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就是此刻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最合适没有之一的继承人呢!

0 阅读:6

狐狸晨曦说历史

简介:分享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