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你想很好地了解一下中国历朝历代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史,那么有一个历史地理名词是无论如何也应该掌握的,那就是“戈壁”。
不了解“戈壁”是怎么回事,那么很多历史事实你就会搞不清楚。什么叫漠南漠北,什么叫封狼居胥,都会让你感到迷惑。比如封狼居胥或者勒石燕然这样举动,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值得自豪,你会搞不懂的。
所谓“戈壁”是蒙古语,指的是横亘在今天蒙古国与中国边界处的一大片荒漠。中国的史书上管这里一般就叫“漠”,或者“大漠”。
这一大片区域南抵中国的阴山山脉,北达蒙古的杭爱山,面积达到了130万平方公里。是一大片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带。严格地说这里还不能叫沙漠,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碎石头,并没有多少沙子。
这一大片荒漠戈壁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就是因为这里地处内陆,基本不下雨,所以植物无法生长。这里原本是石山,由于没有植被覆盖,所以在风化作用下,石山慢慢地就四分五裂,变成了一堆碎石头。同时,由于这里经常刮大风,大风把细小的沙土都卷走了,送到北京河北一带变成了沙尘暴。较大的石头风力带不走,留在了原地,所以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砾石荒漠。
即便是今天,这里也是人烟稀少,很少有人在这里居住。在古代的条件下,这里既不能种地,也不能放牧,所以就更是一块无人问津的死寂之地了。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这片巨大的戈壁荒漠的存在,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历代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和战历史就是围绕着这片荒漠来演变的。
(二)
戈壁荒漠的存在,天然地把游牧民族的家园分裂成了漠南与漠北两大块互不相联的区域。
有人说还有东西两面呢。东面是今天的东三省,森林沼泽密布,并不适合放牧;西面是新疆,距离内地过于遥远。所以,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最好的地方还是漠南和漠北两地。
这其中,漠南是游牧民族最理想的家园。漠南包括河西走廊、贺兰山、河套平原等地。这里水丰草美,气候也不算太冷,非常利于放牧。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里离着汉人居住的中原近在咫尺,游牧民族要南下抢掠,十分的方便。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游牧民族匈奴,就是在漠南这里发展起来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原王朝强大起来后,就一定要控制漠南这片区域,不能让游牧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
汉武帝时期,集中了全国之力,北伐匈奴。最终将匈奴打得大败,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现象,也就是匈奴人在戈壁大漠以南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匈奴人悲伤地吟唱着一首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歌里唱的,就是对丧失漠南的悲伤。
(三)
匈奴人在漠南无法生存了,就只好跑到漠北去。漠北就是今天蒙古的色楞格河流域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和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区。这里虽然也是水草丰美,但是气候要冷得多,而且距离中原远了,南下抢掠也不方便。所以,匈奴人就总是想着有一天要杀回漠南去。
而汉朝方面本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发动了对漠北的进攻。对与漠北的进攻,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必须穿越浩瀚的戈壁荒漠。戈壁滩的南北宽度最窄的地方也有将近五百公里,汉朝的大军在毫无补给的情况下,要靠着自身携带的粮食和饮水千里跃进,想一想也知道有多艰难。
但是,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还是做到了。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大军、十四万匹战马,勇敢地穿越瀚海戈壁,直捣匈奴老巢。最终,汉军获得大捷,匈奴就此一蹶不振。霍去病打到了狼居胥山,据说就是今天蒙古的杭爱山。于是,便有了“封狼居胥”的壮举。
匈奴在漠北也不能生存的情况下,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投降汉朝,另一条是向西迁徙。后来,匈奴分裂,有的投降了汉朝;有的则在汉朝的一再打击下,被迫西去,最终跑到欧洲去了。
(四)
漠南与漠北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游牧民族分别占据漠南与漠北的现象。而漠北的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战斗力往往更强,经常会打得漠南的游牧民族狼狈不堪。
比如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控制着漠南,但是在漠北,崛起了柔然民族。柔然人非常落后,连数数儿都不会,要用羊粪蛋来计数。但是,他们战斗力极为强悍,一度把北魏打得很狼狈。
辽代契丹人占据了漠南,但是漠北有鞑靼人多次南下侵扰,搞得契丹人十分苦恼。后来,女真人取代了契丹,可是鞑靼人还是不断侵袭,以至于女真人不得不建立漫长的壕障来防御他们。
到了十三世纪,在漠北草原终于崛起了终极杀手蒙古人。蒙古人横扫天下,最终建立了元朝。
在明清时期,蒙古人逐渐分裂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彼此互不相属。因此,明朝和清朝都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有打有拉地对付蒙古人。漠西蒙古中准噶尔部战斗力最强,所以,清朝方面一直集中力量打击准噶尔,而对于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部落则极力拉拢。同时利用藏传佛教对蒙古进行控制,使得蒙古人最终驯服。这是后话,在这里就不再多加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