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大将,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兴,自幼家境贫寒,却立有救国救民的大志。1925加入共产党,1926年弃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参与领导了永兴年关暴动,跟随朱德、陈毅踏上井冈山。在抗日、解放战争中有着赫赫战功,是东北西满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黄克诚的不朽功劳,授予他大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先后担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黄可诚充满传奇的人生中,最为人敬佩的地方,不仅是其赫赫战功,还有他铁面无私心直口快的作风。毛主席曾评价他:“黄是最爱提意见的人,上至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因此1978年,中央派中央纪委第三书记胡耀邦找到了黄克诚,请他出来主持大局,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负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党风党纪等重大问题。国家有需要,作为元老功勋自然义不容辞。但出乎意料的是,黄克诚竟然三次表示拒绝。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又有何秘辛?
三拒中纪委书记,却被陈云一语说服1978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重建,开始整顿党风党纪,陈云、邓颖超、胡耀邦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由于责任重大,还需一位资历深、威望高、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常务书记,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中央研究后一致认为,黄克诚大将符合所有条件,而且他行事铁面无私、心直口快,这个职位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胡耀邦
于是某一天,胡耀邦借探望之名登门拜访在北京南池子的家休养的黄克诚。一番寒暄之后,胡耀邦将话题一转,道: “黄老,您对我们党的党风党纪有何看法?”黄克诚道:“党风党纪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好好抓一抓。”
见黄老对这个问题有关心,胡耀邦赶忙顺势道:“中央纪委重建了,中央考虑到您对党忠诚、刚正廉洁、铁面无私,想让您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您看如何?”按往常情况,国家但有需要,开国功勋们都不会拒绝。因此胡耀邦也胸有成竹,认为黄克诚会答应。
但没想到,黄克诚却拒绝了,道:“抓党风是头等大事,我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恐怕不能胜任这么重的工作任务,依我看,不如让年轻点的同志来干。”当时黄克诚已经76岁,身患多种疾病,又有严重的白内障,确实是充分的理由。因此第一次劝说,胡耀邦只能铩羽而归。
胡耀邦回去后,将情况向邓小平和陈云做了汇报,邓小平有大智慧,一下就看穿了黄克诚的心思。什么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托辞而已,像他们这样的老功臣,为国奉献的信念是刻在骨子中的!之所以推辞,是因为有些心灰意冷了。
邓小平
邓小平嘱咐:“有这种心思的老同志不在少数,越是如此,中央越应该以诚服人!”胡耀邦也深以为然,于是在几天后,再次登门拜访,对黄克诚道:“中央纪委最近正在为老干部平反,任务非常繁重艰难,急需一个有威望的人坐镇。您是最合适的人选,希望您再考虑考虑。”
黄克诚闻言沉吟半晌,这才道:“平反是大事,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党的声望。这工作太重要了,还是要选真正年富力强的人来干,我身体不好,眼睛都看不见了,一介老朽,还能干什么呢?不要因为我耽误纪委工作。”
黄克诚再次拒绝,胡耀邦也不意外,因为他这次是有备而来。胡耀邦又道:“您的情况我和中央反映了,也都体谅您的情况。中央也已经同意,您可以不去办公室工作,只要有您的名字坐镇,具体工作可以让第一副书记王鹤寿同志代为处理。”
胡耀邦以为黄克诚不好推辞了,黄克诚却又摆手拒绝:“那更不行了,常务书记就是要常常管理事务,不去办公室怎么主持工作?让我挂名却不去上班?这不是我的作风!”
见黄克诚这么说,胡耀邦只能再次告辞。不过他并不失望,因为这也是中央的一个小“激将法”,并不是真的想让黄克诚挂名担任虚职,而是借此考察黄克诚是否还有工作意愿。很显然,黄克诚还是很愿意为国出力的。
青年黄克诚
又过几天,胡耀邦“三顾茅庐”,再次旧事重提。
黄克诚对中央的诚意非常感动,但思考再三,还是叹气道:“我离开工作岗位18年了,对现在许多情况不了解,身体又不好,不好展开工作,还是找年轻人吧,多培养年轻人,有利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
胡耀邦第三次拜访又以失败告终了。不过黄老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也确实如邓小平所料,黄老在这被打倒的18年中有些心灰意冷了。但他还是有工作欲望的,不然不会担忧自己身体不好不了解情况而耽误工作。
于是胡耀邦计划第四次登门。但没想到没过多久,黄老竟然亲自登门了。原来黄老拒绝了中央三次邀请,心里也有些过意不去,这才登门亲自解释一番,并顺带辞去军委给他的顾问一职。
当时在办公室的是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黄老进入办公室时,陈云正带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批阅文件。陈云只比黄克诚小3岁,头发花白,却仍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这一幕让黄老内心起了一丝波澜。
陈云
寒暄之后,陈云笑道:“耀邦三顾茅庐,都没能把你请出山,你比诸葛亮还厉害。但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风格,说实话,是不是已经心灰意冷了?”黄克诚闻言顿了顿,还是叹气道:“我现在是上看不见天,下看不见地,中看不见人,面对面我都看不清你的脸啦,怎么工作?还是交给年轻人干吧。”
黄克诚语气坚决,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但陈云却继续劝说:“年轻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嘛,现在的年轻人经验缺乏,不正需要我们这些老家伙带一带吗?”
见黄克诚意有所动,陈云趁热打铁道:“现在中央纪委的工作都很重要,年轻人没有经验,如果干不好,不光影响自己,更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不能马虎啊!现在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你真能安稳坐在家中,不闻不问吗?”
陈云真诚的话语,顿时打破了黄克诚内心的顾忌,值此重要关头,黄克诚也不愿再因为个人原因而推辞,他当即斩钉截铁道:“既然如此,我服从中央安排,我这把老骨头就再拼一把,就是烧成灰也无妨!”
就这样,黄克诚走马上任了,并且迅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要不就不干,既然干,那就要排除万难要干好。这是黄老的规矩,也是很多开国元勋的共识。在7年的纪委工作中,黄老将他铁面无私的品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最为人津津乐道地,就是调查主席华国锋一事。
华国锋遭举报,黄克诚要追查到底1980年10月某天,黄克诚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央纪委的办公室,在秘书李振墀的协助下对文件进行批示。但批着批着,李振墀就不说话了,黄克诚疑惑道:“怎么了?”李振墀吃惊道:“这有三封匿名举报信,是举报华国锋主席的。”
黄克诚也是一惊,忙问: “举报什么事?”李振墀立马将三封举报信朗读出来。第一封是举报华国锋主席在江苏视察时,在路上搞戒严,影响了群众出行。第二封举报华国锋主席在党校做报告,他坐过的椅子竟然被送到了博物馆展览。第三封举报华国锋的老家山西交城,正在给他修私宅。
黄克诚听罢,有些不满道:“这不是搞新的个人崇拜吗?而且也明显违反了刚颁布不久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应该好好查。”
这话把秘书李振墀吓了一跳,华国锋可不是一般人,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地位身份很敏感。李振墀急忙提醒:“黄老,您再考虑考虑,这可是中央主席,中央纪委真的要查吗?”
黄克诚闻言不悦:“中纪委就是查党风党纪的,只要违反了,谁都要追查到底,不然的话,我们中央纪委岂不是形同虚设!”
黄克诚的语气坚定无比,一方面是因为中纪委的责任在身,一方面也是对华国锋很熟悉,知道他绝不是这样的人。调查,不是一件坏事,可以查明真相,还人清白。如果一昧逃避,传出去谣言愈演愈烈,得不偿失。
在黄克诚的安排下,中纪委一面向华国锋主席下达通知,让他对举报信自辩,一面派人前往举报信提及的三个地方详细调查。几天后,中央纪委收到了华国锋主席带有歉意的信件。
华国锋
信中华国锋先是反醒了自己的失察之过,然后表示,已经向江苏省委了解了当时的情况,警告他们以后不得再搞出行戒严等行为,并带头向受影响的当地群众表达了歉意。华国锋还给党校打了电话,让他们将椅子从博物馆取回,并予以警告。
最后,华国锋也解释了家长故居的事,他本人在家乡并没有房产,是哥哥在修缮自家房子,在他的要求下,也已经停工。
不久后前往调查的人也回来了,查明实情与华国锋所言确实一致,黄克诚这才放下心。不过黄克诚也没有轻易了结,而是把华国锋的信刊登在《党风与党纪》杂志上。
秘书李振墀得知后大惊,劝道:“这三件事不是没什么吗,把华主席的信刊登出去,对他的形象会有影响吧。”黄克诚不以为然:“不仅没有影响,这件事恰恰反映了华国锋主席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领导人风范,用来警示全党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个事件中,黄克诚大将铁面无私,华国锋主席知错能改,展现了我国领导人认真谨慎豁达等多个优异品格,也正是有这样的领导人,我国才能迅速走出动乱的阴影,走上了中华复兴的快车道……
黄克诚大将的最后岁月1985年,黄克诚从中央纪委退了下来,一是因为中央纪委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没有他在也能很好的运转了,二是因为他的身体遭受多达14种疾病无情侵袭,已经愈发虚弱。他的每天大多时间,只能在医院度过。
但黄老依旧一直关心国事民事,中央台的早晚新闻每日必听,看不见字,便请工作人员给他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每天外出散步,他都让警卫员将他带到农田旁,摸摸庄稼,和农民聊天,倾听他们的难处。
有时下雨了,黄老就让人在院子中放一个脸盆,用来测量降水量。有时雨水少,黄老就叹息道:“雨水太少,粮食要减产,农民要受罪了。”有时雨水多,黄老就非常高兴道:“太好了,久旱逢甘霖,庄稼有救了。”
黄老对农民如此关心,对自己却毫不在意,他经常对医务人员说:“人都有天命,活到如今已经不错了,有好药给别人用吧。”黄老迟暮之年的无私、博爱,令人动容……
黄克诚与夫人唐棣华
1986年12月28日11时15分,黄克诚走完了人生道路的最后一程,溘然长逝,享年84岁。中央在北京为他举行追悼会,称赞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深陷险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
后面悼词上原本有一句“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黄老夫人唐棣华看后,将“突出”两个字删掉了。人们问其原因,唐棣华道:““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在此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大将黄克诚致敬!
黄克诚与夫人唐棣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