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魏延死于汉末三国一大怪:这二人最突出的优点救不了命,诸葛亮刘备也无奈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8-08 19:40:16

魏延有“小关羽”之称,小说中的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不但面色跟关羽相同,对刘备的忠诚也是百分之百。

魏延不但相貌跟关羽有些相似,就连结局也差不多:孙刘联盟在夷陵之战后恢复,东吴肯定会送还他们留着没用的张飞首级,而关羽和魏延却是身首异处——关羽好歹还有曹操雕刻的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而魏延的首级,则被小人杨仪当球踢了。

关羽魏延是三国一流名将,他们之所以结局悲惨,还真跟刘备诸葛亮无关,要是换个时代,他们即使战败也未必会被擒斩:他们实际是死于汉末战场一大怪——大将战败没人埋。

汉末战场一大怪的成因和后果,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关羽魏延死于汉末三国一大怪——这二人最突出的优点救不了命,诸葛亮刘备也无奈。

关羽为蜀汉五虎大将之首,魏延是五虎大将之下第一人,曹操被关羽吓得差点迁都,魏延直接射掉了曹操两颗门牙——在《三国演义》原著中,箭射曹操的事魏延而不是黄忠,曹操一生最后一次生命危险,就是出现在魏延刀下:“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

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几乎与关羽持平:刘备称帝后只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却没有任命大将军、大司马,那两个位置,显然是原本应该属于关羽;刘备拿下汉中,张飞认为那块地盘应该由自己管理,却没想到刘备给了魏延。

刘备鼎盛时期有三块根据地,那就是荆州、益州和汉中,按照常理,应该刘关张三兄弟一人一块,魏延能成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张飞赵云黄忠都没有表示不满,说明魏延当时已经仅次于关羽,成了刘备驾前一流大将。

刘备活着的时候,关羽是蜀汉第一大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是蜀汉第一大将,魏延的官职也很有意思:“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的南郑侯是从都亭侯晋升而来,那必然就是乡侯,跟此前的张飞马超爵位相当,“前军师”一职,说明魏延并非单纯的一勇之夫,而是有勇有谋,可以运筹帷幄之中,也可以决战疆场之上。

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演义》硬要把魏延写成一个诸葛亮一见面就厌恶的“反骨仔”,现在喜欢看正史的读者越来越多,所以笔者才敢这样说:魏延没有反骨只有忠心,诸葛亮对魏延是十分器重甚至有些溺爱的。

魏延并没有杀长沙太守韩玄,黄忠也没有跟关羽战长沙,刘备收取荆州南四郡兵不血刃,韩玄和赵范都是望风归降,魏延也不是长沙旧将,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刘备“部曲”。

东汉末年的“部曲”跟此前此后的“部下”不太一样,当时军阀割据,大小军阀都养了不少不少私兵家丁,这些私兵家丁就是附属于“主公”的“部曲”,不用纳税,好像也不可以随意离开。

作为刘备的“部曲”,魏延像关羽、张飞、赵云一样深受刘备信任,比如汉中太守一职,只有张飞魏延两个可能的人选,黄忠和赵云想都没想。

黄忠跟随韩玄投降曹操,受封“假行裨将军”,这件事刘备肯定记着呢,黄忠斩杀夏侯渊又“得罪”了张飞,在受封后将军关内侯的第二年就死了,没熬到刘备称帝,也没有参加伐吴之战。

魏延从入川之战脱颖而出,先是接替赵云成为“牙门将军”,后来又成为刘备两个封疆大吏之一,诸葛亮对魏延也是十分包容,即使魏延吵架的时候拿着刀子在相府大秘(长史)杨仪的脸上比比划划,诸葛亮也不急眼:“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前,“君权”和“相权”就是一对矛盾,汉朝比较典型的权相就是王莽和曹操,诸葛亮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但也要避瓜田李下之嫌,所以他对刘备的铁杆粉丝魏延也要重用,这是给“先帝”和“今上”面子,也表明自己大公无私,这一点他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刘备是仁君英主,诸葛亮是千古良相,说他们“借刀杀关羽”和“遗计除魏延”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蜀汉原本就人才匮乏,像关羽和魏延那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本来就不多,损失一个都伤筋动骨,再加上荆州也算是刘备的“半壁江山”,绝不可能为了打压关羽而弃之不顾。

关羽和魏延都比较骄傲,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名将都有傲骨,悍将基本都是暴脾气,刘备和诸葛亮能容忍关羽和魏延的骄傲,而且也能掌控甚至利用他们的骄傲,这是他们的自信,所以关羽魏延之死,跟刘备诸葛亮没有直接关系,遗憾的是关羽和魏延的突出优点,没有能在最后救这两位大将的性命,我们探究其深层原因,在心寒的同时,还会想到更多。

关羽和魏延的骄傲如何评价暂且不说,但是《三国志》卷三十六和卷四十对关羽和魏延优点的记载,却不可忽视:“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关羽“善待卒伍”,魏延“善养士卒”。这样的将帅,在古代一定很受爱戴,按理说手下将士应该与他们同生共死才对,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关羽魏延之死,不是死于战场上和朝堂中的敌人之手,而是手下的背叛:“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

关羽魏延对士卒都很好,但是关键时刻,士卒抛下关羽魏延四散而去,这岂不是咄咄怪事?朝堂上还在争论,那些士卒怎么就能“深明大义”判定魏延有错?

如果那些深受关羽呵护的士卒不逃跑,潘璋和马忠在临沮小路设下的伏击圈就可能被突破,如果魏延善养的士卒一直跟随,马岱又怎能杀掉勇猛过人的魏延?

关羽被擒斩,刘备失去了“半壁江山”和一条臂膀,魏延死于党争,蜀汉失去了最后一员悍将,姜维九伐中原徒劳无功,如果魏延尚在,一出祁山、一出子午谷,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一些?

越是善待士卒,最后越是会成为光杆司令,而那些心狠手辣的阴谋家,手下却有数百甚至数千在刑场上也不肯背叛主公的“死士”,这事儿是不是奇怪得难以解释?

古人说小人畏威而不怀德,孔子那句名言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笔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要求三国时期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卒对“主公”忠贞不渝,显然是强人所难,他们能否分清谁是官军谁是叛军都是个问题,他们当兵的唯一目的就是吃粮饷,打仗是工作,为了工作而舍弃性命,那种事情小人物是不会干的。

曹操是“大汉丞相”,刘备是“汉室宗亲”,他们的“基业”,为什么要小兵和平头百姓拿命去填?关羽魏延死于汉末三国“一大怪”,读者诸君细想起来,是不是就见怪不怪了?

1 阅读:122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