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华晚年自辩:我从未反对过陕北红军迎接中央,都是此人造谣

青史楼阁 2024-11-02 17:08:00

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劳山地区与敌军激战正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除了枪炮声,还有一条消息如同星火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军团:中央红军主力已抵达甘肃武山县西南!这对于长期孤军奋战的红十五军团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前方将士们斗志昂扬,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述申等前线指挥员更是激动不已,他们立即致信主持西北工作的朱理治,建议立刻派兵迎接中央红军,并附上了缴获的敌方情报文件作为佐证。

然而,战局瞬息万变,任何决策都必须慎之又慎。收到前线来信后,朱理治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找到了时任红十五军团政委的程子华商议。

程子华当时正卧病在床,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仔细研读了敌方文件,并结合当时的敌我态势,提出了一个与前线将士期望截然不同的建议:暂不迎接中央红军。

程子华的理由并非出于政治考量,而是基于严酷的现实和冷静的战略分析。他指出,这份情报已过期一个多月,时效性存疑。

如果中央红军确实要来陕北,应该早已到达;如果他们去了其他地方,红十五军团贸然出击只会扑空。

况且,红十五军团往返关中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足以让敌人趁虚而入,占领红军根据地永坪镇,对陕北苏区造成致命威胁。

与其冒险长途跋涉迎接中央红军,不如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向南出击,调动西安的敌军北上增援,既可以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又能保卫陕北根据地。

朱理治仔细权衡了程子华的分析,认为他的建议切实可行,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与前方将士产生误解,朱理治决定让程子华亲自前往前线解释后方的决策。

程子华不顾病体,躺在担架上,一路颠簸赶往前线,向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述申等人详细阐述了后方的意见。

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前后方最终达成一致,决定继续执行原定计划,向南出击,调动敌人,以实际行动配合中央红军。

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红十五军团的决策无疑是艰难而充满风险的。他们没有选择看似更“政治正确”的迎接中央红军,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最符合当时利益的战略选择。

这个决策的出发点是纯粹的军事考量,而非政治站队,更谈不上“拒绝迎接中央红军”。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个在当时看来合情合理的决定,却在几年后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了攻击程子华等人的政治武器。

时间来到了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延安召开的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时任西北局书记的高岗突然翻出了1935年的这桩旧事,并将矛头直指朱理治、郭洪涛等人,指责他们“反对迎接中央红军”,甚至暗示他们“想当土皇帝”。

这场突如其来的指控,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困惑。

高岗的指控并非仅仅针对朱理治和郭洪涛,也间接地将程子华牵扯其中。他刻意歪曲了1935年红十五军团的决策过程,将一个纯粹的军事部署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描绘成对中央红军的不敬,甚至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

这种“扣帽子”、“打棍子”的政治斗争手段,在当时的延安并非个例。

高岗在西北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试图通过这次会议巩固自己的地位,清除异己。而朱理治、郭洪涛等人则成为了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利用“迎接中央红军”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将朱理治和郭洪涛打成“反中央”的政治异端,以此来达到打击他们的目的。

面对高岗的指控,朱理治和郭洪涛据理力争,详细解释了1935年的决策过程,并强调他们从未反对迎接中央红军。然而,在高岗掌控的会议上,他们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高岗完全无视他们的解释,一意孤行地将“反对迎接中央红军”的罪名强加于他们。程子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会议,但也受到了牵连,背负了“拒绝迎接中央红军”的莫须有的罪名。

这起事件充分暴露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历史真相往往会被扭曲和利用,成为打击政敌的工具。

程子华等人的遭遇,正是这种政治斗争的悲剧性体现。他们忠诚于革命事业,却因为一个被歪曲的历史事件而蒙受不白之冤,这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人性的扭曲。

1955年春,北京饭店。一场关于西北问题的座谈会正在举行,会议由彭德怀主持,旨在梳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这对于程子华来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一个能够澄清事实,洗刷不白之冤的机会。十三年了,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压得他喘不过气。十三年的沉默,十三年的等待,十三年的委屈,在这一刻,终于可以倾诉。

“我早就想说这个事了……”程子华的声音略带沙哑,却掷地有声。他平静而坚定地向与会者讲述了1935年红十五军团决策的来龙去脉,再次强调了当时的决策是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而非政治立场问题。

他主动承担了决策的责任,“如果说作战方针错误,我负责。因为是我提出来,前后方负责同志们同意的。”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和担当。

郭洪涛也在会上为自己和朱理治辩护,再次驳斥了高岗强加给他们的“反对迎接中央”和“想当土皇帝”的罪名。

他指出,当时他和朱理治完全赞同程子华的建议,红十五军团继续南下,调动敌人北移,是为了保卫陕北根据地,也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北上。

这一部署,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是完全正确的。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主持会议的马明方同志做出了最终结论:1935年的决策完全是一个军事部署问题,根本不存在反对迎接中央红军的问题。

这铿锵有力的结论,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被历史迷雾笼罩的真相,也洗刷了程子华等人背负多年的不白之冤。

这场迟来的正义,不仅还了程子华等人一个清白,也再次证明了历史的公正性。尽管真相可能会被暂时掩盖,但最终总会大白于天下。

0 阅读:253

青史楼阁

简介:大江东去,浪淘尽 古今多少英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