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生孩子吗?”
一句灵魂拷问,在知乎上吸引了2万人的关注。
而绝大部分人的答案也“出乎意料”:“会结婚,但不想生孩子了。”
在评论区我们看到了不少有孩家庭的缩影。
“有了孩子后,感情急速下降,我们聊天现在只剩下孩子。”
“熬不完的夜,操不完的心,好像只有我的生活被困住了。”
“男人靠不靠得住,还得看有孩子以后。”
都说孩子是婚姻的粘合剂,为什么很多家庭有孩子后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真的是孩子影响了亲密关系吗?
生完孩子以后,
究竟什么变了?
“羡慕你们没孩子的,可以自由自在,养孩子实在是太累了。”
上周末和朋友聚会,朋友小夏听我们聊起最近的生活,一脸羡慕。
7年前毕业,小夏和青梅竹马的老公结婚,顺理成章地怀孕,有了孩子。
还记得第一次探望她时,他们一家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客厅里装满了宝宝的用品,厨房里飘着鸡汤的香味,公婆时不时就要去看看宝宝,对小夏这个儿媳赞不绝口。
而这小两口初为父母,也到处问孩子的朋友寻求育儿之道。
我们问小夏有孩子是什么感觉,小夏哈哈一笑,说“第一次看到宝宝觉得自己太厉害了,竟然生了个小人儿!”
可是渐渐地,乐观开朗的小夏不再爱出来玩了,因为没时间;
朋友圈越来越多的负面心情文案,多发在深夜,清早又删除;
身体和心情也越来越差。
身边的长辈都劝她,孩子再大点就好了,她也是这么期盼的。
没想到熬过了最难熬的喂奶时期,提心吊胆的孩子学走路时期,孩子上了小学后,小夏的疲惫非但没有减少,夫妻关系也逐渐冷淡,岌岌可危,几次都和我们透露和老公正徘徊在离婚边缘。
“说实话这些年能挺过来纯属是熬。
孩子大了,花钱的地方多了,压力大了一倍,最难受的是我越来越发现和我老公三观不合。
过去没孩子的时候我们两个都是月光族,下班了没事吃吃喝喝,我还很喜欢他这种松弛感。
但是有孩子以后不一样了啊,孩子要上托管班,要学才艺,以后还要上学,我干着本职工作还忙兼职。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天天焦虑钱的事,那位可倒好,还是得过且过。
上周公司内部竞聘,他竟然和我说这个岗位太累了,不如多点时间陪陪孩子,气得我大吵一架,婆婆听说这个事也帮腔老公,我在家里好像成了个外人。”
最后,小夏还对我们几位千叮咛万嘱咐:“真的,别以为孩子周岁就好了,上学就好了,结婚就好了,孩子真的太影响感情了!”
朋友小夏的经历,相信不少有孩子的女性朋友感同身受。
一个孩子的长大,需要妈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份压力让我们情绪紧张,时不时还会带来误解和碰撞。
偶尔会让我们有一种感觉:怎么有了孩子后,这个男人说变就变了?这个家怎么不一样了?
这个“不一样了”的背后,更多的还是自己超负荷却不被理解与看见的心酸与无力。
而这背后,更难处理的,其实是家庭角色转变能力的巨大考验。
当我们从孩子升级成父母,父母的角色升级为爷爷奶奶,家庭系统将迎来巨大的冲击,所有爱的形式和流动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如果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我们很容易像小夏一样,陷在婚姻的困局里。
家庭系统重组,孩子被三角化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彼此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当新成员(即孩子)加入这个系统时,整个系统会经历一次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被不自觉地卷入夫妻关系的复杂动态中,被迫“三角化”。
有的孩子会成为夫妻之间权力斗争的载体。
比如:爸爸希望孩子学习钢琴,妈妈想让孩子学足球。
看似他们为了孩子学什么而争吵,而真正在争执的却是:“这个家到底谁说了算?”
当争执无法达成一致时,父母会把难题扔给孩子:“你自己选吧,要学哪个?”
看着对自己怒目而视的父母,孩子很惶恐,很紧张,因为他内心知道,与其说,这是在让他选择兴趣班,倒不如说,这是在让他选择“谁才是家里的霸主。”
父母双方都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彰显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恰恰进一步加剧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其次,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传话筒”。
你肯定在三人家庭里见到过这样的场景:
妈妈对孩子说:“告诉你爸爸,今晚我不回家吃饭了。”
或者爸爸对孩子说:“问你妈妈,我的那件衬衫放在哪里了?”
夫妻之间为了回避沟通,把孩子当作他们之间的传话筒,将他们对彼此的愤怒情绪,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看似解决了冲突的问题,实则把冲突埋藏在了孩子的心中,让孩子承受了父母双方的压力。
还有一种情况,是夫妻中的一方对孩子过于亲近,却对伴侣造成了疏忽。
比如,有的母亲会对孩子说:“你别理爸爸,以后和妈妈是统一战线,我们不喜欢爸爸。”
一方面,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远离爸爸;
另一方面,丈夫会对妻子的梳理而感到委屈。
当夫妻中的一方将大部分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与伴侣的情感联系时,被疏远的一方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这种情感上的不平衡同样导致夫妻之间的沟通减少,亲密度降低,甚至引发争吵和冲突。
在孩子出生以前,夫妻是最亲近的伴侣。
而越是亲近的人,对彼此的反应越敏感。
在亲密关系里,伴侣通常是固定的两方,如果两人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关系里的矛盾,时间长了,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大。
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利用孩子,来缓解他们关系的张力。
这样就既营造了一种“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觉,又不用去直面彼此之间的矛盾。
可是,越是将孩子“三角化”,就越是无法直面孩子出生以后带来的改变。
这种改变会持续拉扯夫妻之间的矛盾,并不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回归平衡。
所以,只有将家庭里的角色,都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家庭的系统才能正常流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出生以后,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让家庭关系重回和谐?
首先,我们需要让家庭角色流动起来。
在家庭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固定的角色和相处模式,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还加剧了家庭矛盾。
想象一下,当妈妈一味指责爸爸不负责任、不做家务、不关心妻子时。
她以为自己实在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她愤怒的表情,冲动的肢体语言,在爸爸和孩子的眼里,她甚至变成了强迫性的“施害者”。
她一直指责,就一直在扮演“施害者”。
而爸爸一直保持沉默,就一直在扮演“受害者”。
这种固定角色让每个人都感到受限,感觉到压抑,难以看到问题的多面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尝试不同角色,家庭氛围就会变得活泼起来。
比如,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吐槽爸爸的“笨拙”和“直男”;
但是在爸爸梳理威严,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就和爸爸坚定地站在一起;
偶尔,妈妈和老公一起“嘲笑”孩子,但有时候,又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教育”爸爸。
这样做的好处是,家庭成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理解家庭成员彼此复杂的情绪,从而灵活地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
其次,必须明确夫妻关系永远是家庭的核心。
夫妻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家庭中最深厚、最直接的关系。
这种情感联系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基础,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归属和依托。
在多数家庭中,夫妻二人共同承担着家庭的主要决策责任。
无论是关于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经济管理,还是其他重大事务,夫妻之间的共识和协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因此,为了巩固夫妻关系,夫妻之间需要做出一些努力。
比如,可以定期进行深度的情感沟通,分享内心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以及彼此对未来的期望。
要注意不要再把孩子当作“传声筒”,远离孩子,真正看着伴侣的眼睛。
另外,夫妻还可以共同制定家庭的长远规划和目标,确保两人在重要事务上有一致的看法和行动。
还可以在固定的时间,一起回顾、梳理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也有助于加固夫妻关系的核心地位。
最终,我们会发现,家庭是一个生命体,它不断地生长、变化,需要我们持续地投入关注与努力。
孩子的到来,确实是家庭中的一次巨大变革,但这场变革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新的可能性。
当阳光斜照进窗户,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感受那小小手心传来的温暖,我们会明白,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家庭的和谐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孩子,为了他们能够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德芬空间的“家庭心理学”公益课,则能帮助你了解家庭如何良好协作。
杨力虹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功力,教会你如何在整体的视角去支持家庭,支持孩子的成长,从而绽放出独特的生命。
让我们拥抱这种变革,用爱和理解去浇灌这个家庭花园。
终有一天,我们会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和谐。
那时,再回望今日的努力与坚持,一切都会显得如此美好与值得。
*本文由珂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