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但我希望印度来做这个项目”。
一句话将讽刺意味拉满,明明中方进度更快,孟加拉国总理为何要选择印度?
提斯塔河项目的竞标提斯塔河,作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重要支流,全长约400公里,起源自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蜿蜒穿越印度平原,最终汇入孟加拉国的水系。
这条河流的流向决定了其上游和下游国家的命运,印度占据了提斯塔河83%的集水区,而孟加拉国只拥有剩余的17%,这意味着印度实际上掌握了对下游国家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控制权。
印度在提斯塔河上游建设的水坝,无疑加深了这种不对等的水资源分配问题。
这座水坝不仅能够调节水量,还能在关键时刻控制放水,直接影响下游孟加拉国的农业灌溉和生态平衡。
每当干旱季节来临,印度若减少放水,孟加拉国的农田便会遭受干旱侵袭,反之,在雨季时大量放水,则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新时代报》曾详细报道过,印度的这种不定时放水和泄洪行为,导致孟加拉国的多个地区在旱季面临河流干涸,在雨季则饱受洪水之苦,如戈伊班达、古里格拉姆、拉尔莫尼哈德等地。
面对印度的这种水资源操控,孟加拉国虽有怨言,却因实力悬殊而无力改变现状。
水资源作为生命之基,被他人掌握无疑是一种国家安全上的隐患。
孟加拉国渴望与印度平等协商,共同管理提斯塔河,但鉴于两国实力差距,印度显然不愿轻易分享控制权。
在这种背景下,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提出了一个策略性想法——引入第三方力量,尤其是中国,来平衡与印度的关系,并争取在提斯塔河项目上的更多发言权。
中国作为提斯塔河的发源地所在国,虽然直接干预的可能性较小,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与孟加拉国的良好关系,为解决提斯塔河争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态度转变然而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在结束访华行程归国后,关于提斯塔河项目的立场似乎出现了转折。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她明确表示,在该项目上将“优先考虑”印度的合作提议,尽管中国方面已经完成了详尽的准备工作,而印度甚至连基本的可行性研究都尚未落实。
这一表态与她不久前访华期间所展现的加强中孟合作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孟加拉国在提斯塔河项目上倾向于选择印度呢?
哈西娜总理的这一动作,究其根本,她的选择倾向印度,很大程度上是地理现实使然。
提斯塔河的83%水源位于印度领土之内,而孟加拉国只能依赖剩余的小部分,这样的水源分布格局,使得与印度合作几乎成了孟加拉国的必然选择,目的是为了确保本国的用水安全,防止“水龙头”被随意关闭。
然而,哈西娜总理的表态并未彻底关闭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大门,她巧妙地保留了灵活性,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
这一步棋,可谓“两头讨巧”,既向印度表达了合作诚意,也未完全排除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的可能性,为未来留下回旋余地。
提斯塔河对孟加拉国而言,不仅是地理上的生命线,更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印度在提斯塔河上游构筑的水坝,对下游孟加拉国逾10万公顷的农田灌溉造成了直接冲击,致使戈伊班达、古里格拉姆等地的农户陷入旱季缺水、雨季洪涝的两难境地,农业生产深受其害。
这种境遇,形象地比喻为楼上楼下邻居的关系,楼上的人可以随意控制水流,而楼下的人只能被动承受,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哈西娜总理近期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印度展现出的一种战术性亲善姿态,她意在通过表达对印度优先考量的意愿,来促成印度在水资源管理和分配问题上的协作与承诺,以此确保孟加拉国的用水安全与稳定。
这一举动,既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寻求最有利于本国发展路径的务实之举。
通过与印度的谈判,孟加拉国希望能为本国争取到更为稳定和公平的水资源分配,以缓解长期以来因水资源问题而带来的民生困扰。
印度的霸权思维尽管从专业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角度考量,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斯塔河项目上的方案明显优于印度,但鉴于印度对提斯塔河上游的掌控及其对孟加拉国的深远影响力,孟加拉国最终偏向印度的选择并非不可预见。
事实上,孟加拉国或许最初与中国接触,部分意图在于增加与印度谈判桌上的筹码,以期获取更为有利的条件。
即便中孟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印度也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干扰项目进展,以此维护其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西藏墨脱地区规划水电站项目时,印度曾强烈抗议,声称担忧其对下游水量的影响。
然而,这一担忧显得多余,中国一贯秉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从未将水资源作为外交施压的工具。
历史上,中国在跨界河流上建设水电设施,并未造成印度所谓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印度为了巩固其在地区内的支配地位,甚至不惜损害包括孟加拉国在内的邻国人民的利益。
倘若遵循印度的行事逻辑,上游国家便可以无视下游国家的合理诉求。依此推理,中国作为印度某些水源的上游国家,在推进水电站建设时,理论上也应拥有忽略印度抗议的权利。
实际上,印度的这种区域霸权倾向并非仅限于对孟加拉国的政策,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马尔代夫等南亚邻国均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了印度施加的相似影响力。
然而,印度既缺乏建立区域霸权的硬实力,其做法又背离了全球多极化趋势。在各国普遍追求多元外交的当下,印度逆流而动,企图构建地区霸权,注定难以赢得广泛支持。
随着多极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平等与合作,印度的单边主义行为终将受到限制,其在南亚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将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