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十的70后,为什么沦落为底层人

布衣粗食 2024-10-03 13:14:00

诗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小时候以为,自己鹏程万里,成为人中龙凤,如李白一样洒脱。

也想过要当一个侠客,披着斗篷,身怀绝技,威震江湖。

来到五十岁的年纪,忽然明白,大部分的70后,昨天是农民,今天是打工人,明天一声叹息。

当梦想被现实一点一点磨灭之后,再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感觉自己拼尽全力了,还是在社会底层?

命运的齿轮,一直在转,多半是绕了一个大圈,却从未真正走远。

01

不是没有想法,而是父母格局太小。

上学的时候,读到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读完就笑了,鼠目寸光的老鼠,怎么可能走远呢?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丢出一句:“读书啊,行就行,不行就去打工。村里的某人,在东莞混得不错,到时候让他带上你......村里某家的几个女儿,靠打工的钱,都帮父母盖新房了。”

是的,打工一个月,收入三四百。在当年,也是可以买到两头猪的。

顺着父母的话,我们也会憧憬外面的世界。发达的江浙、广东,高楼林立,能够看一看,都觉得开了眼界。

第一次坐火车,非常拥挤,但是很激动。毕竟,这是人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感受火车的“咔哒咔哒”。

到了工厂,坐在流水线上,开始埋头干活。稍微动作慢一点,就会被拉长、组长训斥。

也有一些70后,被父母安排到小镇上学习剪头、做屠夫、修鞋等。

技能是学会了,但是轮到自己开店,却不太赚钱。想来,还是去打工吧,起码没有生意好坏的烦恼,也能够远离父母的唠叨。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也梦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怎么就把梦想丢掉了呢?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是很少关注学习成绩的。每天放学,听到父母在叫“赶鸭子去、放牛去、割草去、喂猪去”。

到了暑假,我们是没有辅导班的,学特长的概念,几乎没有。有的,就是去双抢,把早稻收回来,赶紧插晚稻秧。

但读书成才的概念,慢慢丢掉之后,我们的命运,就开始顺着父母的安排走。而父母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或者大山里,格局是很小的。

父母总是穷,更希望赚快钱。因此,父母安排我们去打工,学一门小手艺,就是赚快钱的方式。

偶尔父母也会来一句:“要发狠读书呀。”但说一说而已,是没有具体行动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发狠”,从什么角度“发狠”。

只有少部分父母,他们想到了如何让儿女读书,去上大学;也会研究学特长,大学专业等,然后逼着儿女真正跳出农门。可惜,你我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

02

不是不怕穷,是无力去改变。

人到中年,我们是怕穷的。

没有钱,成家立业是很困难的。

每一次看到同龄的人,在县城买房定居了,我们都是特别嫉妒的。

把打工的收入,慢慢积累起来,我们也终于有了县城的房子。也可以安排子女,在城里读书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啊。我们都是这样想的。

我们也会逼着儿女努力读书,似乎是让儿女完成我们没有完成的梦。

儿女上了大学,却发现文凭不值钱了。普通的专科生,大概率还是去工厂打工。本科生稍微好一点,但是能够考上本科的儿女,占比不高。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同学、老乡在某地,真正发财了。他们靠办工厂、开酒店、做销售等,发家致富。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学起,我们又不知道。

马云说过一句话:“不怕不读书,就怕不到社会上读书。”

确实,少年时读书少,降低了我们的起点,如可以在社会上读书,那么我们的终点会更远。道理,我们都是知道的,扪心自问,有几个人在社会上,还努力读书?

打工之余,就去打麻将,找老乡喝一杯酒,去应付各种社交。哪怕很闲,也是看手机,盯着垃圾小说和垃圾视频。

时代真好,让我们用上了智能手机。想一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座机的家、有彩电的家都是大户人家。

到底,我们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或者没有靠谱的文凭和职能证书,就无法跳到更好的岗位上去。

改变命运的无力感,从读书太少开始,从在社会上不读书沦为遗憾。

03

不是没有机会,是过分求稳。

到社会上,我们知道了“二八定律”。也就是说一个行业,一个群体,能够成功的,只有20%。剩下的80%就是垫底的。

我们很想变成20%以内的人。也在等待机遇。

还别说,命运总是给了我们几次成为人上人的机会,可惜我们是没有抓住的。究其根本,我们手里有一点点钱,但是怕投出去之后,血本无归。想来,投资失败,房子没有了,家人跟着受苦啊。

“怕这怕那”,变成了我们骨子里的性格。

我的一个同学,在东莞某工厂做会计。后来他跳出去,单独开小作坊。一个订单,就可以给他带来好几万。

同学邀约我入伙,入伙资本是五万。那时候,我手里五千都没有。要入伙,就只能贷款。这负债累累的日子,我是害怕的,因此很委婉地拒绝了同学的好意。

也有一个老乡,买挂车,问我参与吗?我担心货运生意不稳定,摇头了。

做物流的一个亲戚,让我一起来,我觉得自己一窍不通,吃不消。

看到同龄的人是小老板,或者是有了自己的公司,而我却什么都不是。过了五十岁,去工地挑土,估计也没有机会了。

我们以为,“穷且不坠青云之志”。其实“穷”后面还有一个字——困。穷,会逼着一个人追求稳定。或者说,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有小农意识,也延续到了我们的血液里。

农村有句谚语:“田螺稳死窟。”

地里的田螺,一辈子都在一块小水田里。若是遇到特别的事情,马上把身体缩进螺壳里。

假如水田干枯了,那么田螺也就跟着遭殃,要被烈日晒干。我们看田埂上,河流边,有很多的田螺空壳,那就是为死去的见证。

机会一次次来,一次次走,终于不再来了。毕竟,我们五十多岁了,真的没有什么折腾的资本了。

04

小时候,老人们说了一个谜语——生的是一碗,死的是一碗,煮熟的是一碗,不吃是是一碗,吃掉是一碗。

谜底是田螺——经历了多种状态,也经历了多个地方,从田地到餐桌。但是根本的样子,并没有改变。

是的,我们也经历了从乡下到县城,从家乡到异乡,从耕地到打工,从年轻到变老,从单身到成家,而真正改变命运的东西,少之又少。

多少人,就是挪了一个地方,继续起早贪黑;把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没日没夜加班。

当然,人生还在继续,命运的齿轮还在转动,机会也还是有的,但是多数的70后,仍旧是老样子。

一个人沦落到了社会底层,就会抱怨一句“这是什么世道”,然后延续昨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286
评论列表
  • 2024-10-04 05:57

    有多少己经没了。活着真好

  • 2024-10-04 08:34

    没知识,没见识,没胆识,没资源,没背景,纵有机遇,也难逆天改命?!

  • 2024-10-04 16:16

    父母格局框住小,无力改变穷没逃,过分求稳机缘绕,底层循环铁轨道。

  • 2024-10-03 15:48

    作为一名70后,我严重同意作者的观点👍👍👍👍并收藏此文

布衣粗食

简介: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