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曹操为何一夜之间变成了“杀人犯”?

苏书书 2024-07-26 15:58:52

董卓掌握大权后,曹操选择辞官并秘密返回家乡,途中借宿于故人吕伯奢家中,这一夜发生了一起悲剧性事件,曹操被指认为凶手。关于这一事件,《三国志》中并未在陈寿的正文中有直接记载,但在裴松之的注解中引述了三种不同的版本,每种版本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1. 《魏书》版

原文: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此版本中,曹操带着随从经过吕伯奢家,但吕伯奢本人不在,其子与宾客试图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出于自卫,亲手杀死了数人。在此叙述中,曹操扮演了一个被迫防卫的角色,吕伯奢之子的行为被视为咎由自取。

2. 《世语》版

原文: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该版本记录曹操访问吕伯奢家时,吕伯奢外出,其五个儿子在家,并对曹操以礼相待。曹操因担心自己背叛董卓的行为被揭露,怀疑吕家有加害之意,便在夜晚杀害了八人后离开。这里,曹操的行动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过度担忧,尽管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对方有害意。

3. 孙盛《杂记》版

原文: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此版本添加了更多细节,包括曹操因听到厨房中的声响(疑似准备武器的声音)而起了戒心,最终决定先发制人。杀人后,曹操流露出悲伤的情绪,感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版本突显了曹操在行动后的复杂心态,虽然决绝,但也透露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对于这些叙述的可靠性,由于陈寿作为蜀汉旧臣,在编写《三国志》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且未提及此事,而裴松之在注释中收集了各种来源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来源各自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主观色彩。《魏书》可能倾向于美化曹操,而《世语》和《杂记》提供了更多批判性的视角,尤其是《杂记》通过增加曹操的内心独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但也更具争议。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进一步加工,将曹操的台词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改动极大地加深了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使得这一事件成为曹操性格特征的标志性体现,尽管这一艺术处理偏离了原始史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曹操在吕伯奢家的事件充满了历史的模糊性和后世的再诠释,确切的真相已难以追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成为了曹操复杂性格和道德争议的焦点。

0 阅读:5

苏书书

简介:紧跟最前沿自媒体技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