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妖魔鬼怪”有点多,分享一个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的娃。
其实我想分享的是在这个诊断过程中,我是怎么想的,当时因为一念之差,我差点错过这个诊断。
这是个7岁女娃,真的是我从小抱大的,从出生开始,一路体检和护送,就像家庭医生似的,我非常了解她的身体情况,和妈妈也是交情甚好。这次看病是因为发烧1天,38-39度左右,不咳嗽,就发烧,也没流感那些头疼难受的症状(她打了流感疫苗,其实就算是流感,可能也不见得有这些症状),眼睛有点不舒服,稍微有一点点红,没有分泌物,颈部淋巴结稍微有一点点大,但也还好,不疼,总之没有特别特异性的体征。按最近这流行趋势,我给查了流感、支原体、腺病毒抗原,都阴性。血常规白细胞稍微有点高,15,中性多一些,C反应蛋白也是稍微有点高,12。说实话,我当时也分辨不出到底是啥感染,像腺病毒?但腺病毒抗原阴性。像川崎?但这才烧1天,离诊断标准还有差距呢。像支原体?证据也不够。既然抗原没查出来啥,我想要不做个核酸吧,查6项,支原体、腺病毒、合胞病毒、甲流、乙流、鼻病毒,1天时间出结果,现在娃状态还行,再等一晚上也没啥。后来我又一想,虽然核酸比抗原更准,但所测的这几项大部分都是涵盖病毒的,没有细菌,而这娃白细胞高一些,我想要不还是做个细菌病毒都涵盖的吧,做198项病原靶向测序,但这种检测要3天才出结果,这就意味着,在等待结果这三天中,是经验性治疗。我跟妈妈说,你等我三天行吗,妈妈说,行,我等着,我真的挺感动,娃发烧,能等三天的家长,其实不多。为了能cover住更多的病原体,这三天我给娃选择了头孢类抗生素。第二天娃退烧了,但开始咳嗽,频繁的痉挛性咳嗽。第三天,检测结果出来了,是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换用阿奇霉素。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不做病原检测,治疗通常都只是经验性、尝试性用药,就像这个娃,发烧1天,疫苗接种齐全,除了上学,也没有啥特殊接触,我真的没有想到她是百日咳细菌感染。而医生的经验从何而来,只能靠不断临床实践、临床验证才能得来,如果自己都不给自己做验证,那真的很难判断经验的可靠性。最后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检验科小伙伴,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这么可靠的支持。
#医笔医话##儿童常见病必备手册##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