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体味晋韵——“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文博行侧记

太原日报 2024-05-31 08:11:37

什么最太原?是晋祠圣母殿外飞龙盘柱的千年坚守;是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终归故土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的最美微笑;是3000年前,鸟尊发出凤鸣晋地的回响;还是北齐东安王娄叡墓壁画里,顾盼生姿的马中“蒙娜丽莎”……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曾经是当下。

5月30日,参加“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的学子分头前往晋祠、天龙山、山西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地,近距离触碰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文脉,展开一场深邃对话和精神碰撞。

■ 一眼“穿越”千年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见证和讲述着历史,更在于它为未来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全国首座建于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深受艺术和历史专业学子的青睐。“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太原之行我最期待的一站。”就读于泰国艺术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博士赵敏婷按捺不住兴奋,早就听说这里的展陈运用了不少声光电技术,攻读相关专业的她正好来取取经。

独属北齐的“显眼包”——娄叡墓壁画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好像在直视你的马中“蒙娜丽莎”;徐显秀墓壁画中,无实物表演吹笛子的侍女;九原岗墓《升天图》里穿着红色丁字裤奔跑的风伯……“在外求学10多年,我深深感觉到家乡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富矿’,需要更多人懂她、爱她。”赵敏婷说。

在前来参观的数百名博士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梁彦轲显得格外沉静。主攻美学研究的他,因研读过相关史料,能更好地理解北朝的艺术成就,出发前还特意看了陈丹青先生的纪录片《线条的盛宴》,所以一到馆里就开启了沉浸式体验。“再多的描述都不如现场看一眼带来的震撼强烈。”梁彦轲告诉记者,此次太原之行,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无论是主办方精心的接待,还是企业调研和文博行,都刷新了他对太原的认知。

同样沉醉在探宝之旅中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司志晓。晋侯鸟尊、侯马盟书……走进山西博物院,他的眼睛有些忙不过来。晋侯鸟尊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头盖内和腹底所铸铭文中的“晋”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金文“晋”字;侯马盟书同样是镇馆之宝,晋国人用文字真迹记录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风云起伏的跌宕历史……

一边欣赏观看,一边拍照记录,大家直呼“看不完,根本看不完,要是时间再长一点就好了”。

■ 解锁全新“玩法”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祭祀园林。

踏入晋祠胜境,时光倏忽而过,年逾3000多岁的周柏、隋朝的槐以及圣母殿内仿佛犹在窃窃私语的宋侍女……导游的讲解声中,大家仿佛穿越了时空,一点一滴感受着历史的浸润。“都说晋祠有‘三绝三宝’,我对晋祠的印象是‘三古’,古风、古韵、古雅。”中央财经大学的马燕来博士感叹。

在这里,学子们还“解锁”了一种新“玩法”,寻找童年记忆,还原86版《西游记》同款镜头。“二郎神变身的那个小庙的原型原来是这个‘水镜台’。”“鱼沼飞梁竟然也在剧中出现过。”……充满奇趣的探索中,大家惊呼声不断,即便是理工专业的学子也体会到了“开盲盒”的乐趣。

一路盘旋而上,满眼翠绿青葱,车辆行驶在“天龙山公路”上,起点与终点落差高达350米,从高空俯瞰,整条公路犹如一条飞龙盘旋在群山峻岭间,大家纷纷用手机记录这难得的景致。

漫步于山间小径,眼前一尊尊佛教造像,无声触及心灵。一行人驻足参观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展,凝视着那历经沧桑终于含笑归来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伤疤,提醒着我们曾经的痛楚。”西安交通大学的张旭东来自甘肃,石窟中残缺破碎的造像,让他想到了家乡敦煌莫高窟中被盗窃分割的壁画。“佛首含笑而归昭示着祖国复兴,这是起点而非终点,激励着我们这一代,要为中华崛起贡献智慧与力量。”

■ 一群有爱的人

此次文博行,更让人动容的是一群有爱的人。

一大早,刘卓韬、吴建新、刘文蕊等志愿者就穿上红马甲,等候在北齐壁画博物馆门口。作为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他们在社交平台上都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不担心讲不好,就怕讲解时间不够,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尽兴。”刘卓韬说。

灼灼日光下,永祚寺的凌霄双塔格外巍峨。“太原之行,不虚此行!”两位来自吉林大学的女生特意在双塔前拍了一段视频,留下这样的评价。她们的服务专员,是主办方特意安排的同校学姐。一个多月的线上沟通和几天来的朝夕相处,几人已经成为好友。从沈阳赶来的博士王淋涵特意为自己的协调专员和两天来的“舍友”,送上辽宁省博物馆的纪念品做礼物,她带来的沈阳特色文创冰箱贴也成了结识陌生朋友的“通关密码”。

短短两天时间,复旦大学的博士小闫已经成为所在小分队公认的“闫博”。“咱们太原真给力!”他告诉记者,刚下火车时,接站的志愿者递给他一瓶“烈石寒泉”矿泉水,学历史专业的他立刻就想到这是出自汾河出山口的“第一口水”。“用太原最好的水来迎接大家。这是多好的宣传点啊!欣赏山西的文物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能提前给大家备一些小册子,相信推广效果会更好。” 热心的“闫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短暂的相聚后,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海,也终有人会跨越山海,结缘并州。

记者 魏 薇 贾尚志

见习记者 常文斐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