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15年即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共计15万兵马杀向两京。
由于当时唐王朝实行的是“外重内轻”,因此就导致长安周边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可以使用,最终长安丢失,玄宗入蜀。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王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自此之后的唐朝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内有宦官干政,外有藩镇割据。
可是事实上,安史之乱虽然长达八年,可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早在公元756年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已死,为何安史之乱还会长达八年之久呢?
首先一点上来说,之所以安史之乱会长达八年之久,是因为河北门阀对于唐朝关陇集团的不满,这虽然并非主因,可是却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其实河北和关陇集团的恩怨早在几百年前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的时候就有了,北魏分裂后强大的北魏王朝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以高欢为首,西魏以贺拔岳为首,贺拔岳死后由宇文泰继承,而这就是关陇贵族的雏形。
经过两方几十年的拉锯战,最终的结果是关陇集团战胜了东魏的山东士族。
在这之后,隋唐的皇帝在巩固政权之后都开始对河北士族进行打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可是往死里征河北的赋税兵丁,李世民建立大唐之后修订了《氏族志》。
本身五姓七望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可是在李世民的打压下都被陇西李氏挤下去了。
而河北之地的人口占唐朝人口数的39%,而赋税比例又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远远高于李唐王朝的根基关陇地区,这块北齐故地也是当时大唐最富庶的区域。
然而,在朝堂之上的比例,河北山东的士族远远低于关陇集团,比如安禄山帐下不少大将都家世不菲。
比如击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的崔乾佑,在这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从他的姓氏来看他应该出自清河崔氏或者博陵崔氏,安史之乱中他的军事素养看的出来还是不错的,可这员判将在安史之乱没有爆发前只能在地方上任职不能进入中央朝廷。
而安史之乱后的最大胜利者田承嗣他也出自雁门田氏,虽然也不算豪门大族,可是也代表河北士族的利益。
所以与其说,是安禄山不满大唐的统治倒不如说是河北地区已经不满关陇集团,所以安禄山死后,叛军也并未散架,而是安庆绪顶安禄山的位置,安情绪死后又是史思明,直到最后双方都无力打下去了,安史之乱也算勉强结束了。
其次安史之乱之所以能打八年,还真得归功于唐玄宗唐肃宗两父子,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才算是“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有很多人劝说唐玄宗要小心提防安禄山,可是唐玄宗呢?
别人越是让他提防安禄山,可他越是反着来,甚至让他担任三镇节度使,这才让他有了起兵资本。
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也并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此时人心还是向着大唐的。
其实唐玄宗当时只需要什么都不做就好了,唐玄宗这个时候哪怕躺平就能挽救唐朝。
可唐玄宗也喜欢微操,不顾叛军兵锋之强大,硬是要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哥舒翰等人出战。
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此时已经看出叛军的劣势了,大唐只要守住潼关天险,那么朔方军和河东军就能够突破叛军老巢,到时候长安洛阳的叛军就是腹背受敌了。
可偏偏唐玄宗谁的话都不信,就信了杨国忠的,先是斩杀封常清高仙芝,最后逼哥舒翰出战,而哥舒翰最终被崔乾佑击败,还丢了潼关,潼关一失守,长安在无险可守。
而唐肃宗李亨的骚操作比之唐玄宗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人心尽失,唐肃宗这个时候也感觉继续跟着自己的父皇作用不大了。
因此在这之后就依照谋士的建议率部北上灵武,在郭子仪等人的拥护下,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并遥封唐玄宗为太上皇。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大唐各地的勤王军也相继集结,这也让唐肃宗有了和叛军一战的底气,同时为了能够对抗安禄山的曳落河骑兵,唐肃宗又向回纥借了数万精兵。
此时,白衣宰相李泌则向唐肃宗献上良策,即派遣一员良将从河东出兵直扑叛军老巢,河北一失,叛军必定溃败。
李泌的建议和当年哥舒翰等人的想法差不多,然而由于当时唐肃宗李亨登基并未得到唐玄宗的“禅位”,因此他登基属于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让自己的位置坐的更稳一点,他选择先拿下长安,以求自己能够名正言顺从而。
从政治角度上来说,唐肃宗的选择是没错的,可是他攻下两京居然纵容回纥骑兵在洛阳城之内烧杀掳掠,这种行为简直比叛军更叛军。
而之后的“邺城之战”唐肃宗更是让人看不懂,他先是召回了常年在前线和叛军作战的广平王李俶。
他撤回李俶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担心他继续打下去会功高震主,从而威胁太子的地位,另一个也是担心李俶会走上自己的老路。
不单单如此,在撤回李俶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后,他居然连郭子仪的职位也撤了,甚至派一个宦官鱼朝恩去指挥。
就是这么一个瞎操作彻底葬送了唐军的优势,当时叛军只有5万人,而大唐是名义上集结了九大节度使60万大军。
可是由于鱼朝恩不懂指挥,九大节度使之间又没有联系,导致群龙无首。
当史思明率领部队冲出来的时候,九大节度使都以为是朝着自己来的瞬间乱作一团,而史思明则就在后面咔咔乱杀。
最终邺城之战,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之外,其余的节度使均被史思明击溃,而史思明也因为此战在叛军之中名声大振从而接替了安情绪的位置,也因此继安禄山之后,大唐王朝又迎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第三,安史叛军绝对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强的叛军。
其实编者看来,安禄山本人的军事能力不强,战略和战术都不行,能混上那个位置还是他本人会钻营,懂得拍马屁。
甚至他起兵造反能够成功也有一部分运气成分在里面,谁知道晚年的唐玄宗会如此昏聩呢?
可是他不行,架不住他手底下的人厉害啊,安史之乱之所以打八年实在是安史叛军太能打了。
安禄山的三镇起兵本身就地处河北幽州一带,这几万人马常年和契丹、奚交战,战斗力非常强悍。
而当时大唐重用番兵番将,大唐虽然和契丹敌对,可是部队之中也有不少异族士兵。
而安禄山就从中挑选了8000多精壮的勇士组成了曳落河骑兵,这8000曳落河骑兵是安禄山最大的底牌,除了安禄山谁的话都不听。
当时李光弼以及郭子仪率三万士兵猛攻河东,两大名将打了两个月硬是被三千曳落河骑兵挡住了两个月。
而安禄山对这支骑兵也很重视,这8000多人的部队几乎都是重甲骑兵,除了眼睛之外几乎全身都包裹着铁甲,而为了保障马匹战斗力,安禄山给其配置了一人多马,可见安禄山对这支骑兵的重视。
除了士兵骁勇之外,安禄山手下更是名将辈出,若非是叛军,许多判将甚至还能混个武庙。
比如在击败哥舒翰、高仙芝以及封常清的崔乾佑,此人乃是安禄山帐下一大骁将,潼关之战更是采用疑兵计迷惑了唐玄宗、杨国忠离间了唐玄宗和哥舒翰,可见此人的计谋。
除了崔乾佑之外,安守忠也是安禄山集团的核心成员,他是安禄山的养子,安禄山对他极为看重,他和当时所有的大唐将领全都交过手,清渠之战以一万人击败郭子仪四万人,是郭子仪输得最惨的一场仗,在安禄山集团之中处于统帅地位。
而安史之一的史思明更是碾压其余唐军将领,在他的时代只有李光弼才是他的克星。
除了这几人之外,李归仁、蔡希德、尹子奇等都是良将,而安史之乱的最大赢家田承嗣更是玩弄人心的高手。
他虽然军事上没有这几位出众,可是他玩政治实在是厉害,安史之乱后虽然朝廷罢免了李怀仙、李宝臣以及田承嗣三人的大罪,可是另外两人却在割据之后不久就死于部下作乱,唯有魏博田承嗣数次判唐最后仍旧能够安然无事,活到了七老八十,最后开启了魏博的世袭。
最终历经八年战乱,安史之乱被平息了,可是平定之后的大唐再也不负盛唐,大唐人口锐减,财政入不敷出。
而大唐皇帝在这之后又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极端不信任武将,导致中唐之后的诸多良将诸如李晟、马燧等大多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