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为何最后会失败?

雪柳谈过去 2024-05-29 22:01:3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95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领导反清广州起义,筹谋良久,却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年农历九月,由孙中山和杨衢云等革命人士领导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针对满清统治的暴动。包括这第一次武装起义在内,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斗争大多未曾取得过完全的成功。

革命党人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民国时期的革命尝试大多失败?

1895年,中国经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来自社会各界的进步人士意识到,带着妥协性质的改革或者变法,都无法拯救中国之危,唯有革命到底,才能救国救民。

革命派代表孙中山和杨衢云等人,早已经秘密创建革命组织“兴中会”。

两人分头合作,一个偷偷潜入广州,掩藏身份,结交政界和商界重量级人物,并且竭尽全力为兴中会发展更多成员;另一人则留在香港后方,一边稳定管理组织,一边筹措钱粮类资源,为革命斗争的持久化做准备。

革命应当成为中国的一股新浪潮,只是,总要有人打响第一枪。孙中山、杨衢云,以及兴中会中的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义不容辞。

众人经过反复酝酿和思考,决定把起义时间暂定于1895年的重阳节。

他们的计划是趁着节日人流量增大之时,在广州当地起义。待到香港和广州两地人马会师后,他们马上发起暴动,直至占领整个广东省城,引发全国连锁反应。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孙中山一直以恃才放旷的外在表现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即便有知情人士告密,两广总督谭钟麟仍然不屑一顾,不相信一个疯子能掀起风浪。

如果行动能够按计划顺利推进,等到杨衢云带人赶到广州,谭钟麟确实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很遗憾,在香港方面发起行动之前,密探就察觉到了他们的异动,并且及时将情报传递给了总督。

身在广州的孙中山明锐察觉到情况有变,根据他的回忆,他当即给杨衢云发去电报,通知计划取消,组织革命党人紧急撤离。

到这一步,孙中山的反应非常及时,所以革命人士并未遭到多大损失。

可要命的是,香港的先遣部队并没有取消行动,他们在九月十一抵达广州时,正好被守株待兔的政府抓了个彻底。

许多革命人士阴差阳错之下被谭钟麟抓获,其中,陆皓东遭到刑讯逼供,仍然咬紧牙关,不肯屈服,最后英勇就义。

他的死让孙中山悲痛不已,每每回忆起他,孙中山总说,这是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一场原本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沟通及时的革命武装起义,还没来得及对满清政府的统治做出破坏,就中途折戟沉沙。

第一场反清武装起义失败,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谁该为此负主要责任?这些问题,学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各方意见来分析,孙中山与杨衢云作为这场起义的主要领导,各自都有一定的疏漏。

另外,起义中一些对应不上的时间线,以及一些令人不解的行为,也是导致它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兴中会成立后不久,其内部就有了拥护孙中山和杨衢云的两个派别。虽然大家有共同的革命目标,但工作中,总还是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龃龉。

拥护孙中山的人认为,杨衢云就是起义失败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是他私心太重、缺乏担当,兴中会本来不用承受那么大的损失。

根据同为兴中会成员的陈少白回忆,后来在日本横滨时,孙中山先生还曾方面质问过杨衢云,看起来非常愤怒和痛心。

在筹备起义的过程中,杨衢云此人到底有哪些过失行为?

1895年,革命党人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失败,孙中山痛心疾首。

谁该为失败的结果买单?

陈少白和邓慕韩等人认为,杨衢云立场不公,偏心太过严重,引发兴中会内部矛盾,这是导致起义时间发生延迟的主要原因。

时间一延迟,自然夜长梦多。如果香港的队伍能在约定好的九月初八晚上抵达广州,不给谭钟麟反应的机会,说不定他们的起义还有胜算。

聪明的领导只会把偏心做得不显山不露水,但很明显,杨衢云并不是太有智慧。他对总统卫队的偏爱,已经明显到触发众怒。

在发放军饷武器时,卫队成员可以优先领到军饷。而且他们每人还能配备一只手表,以及一支性能较为优越的手枪。

相比之下,其他人领到的手枪良莠不齐,手表完全没有。至于军饷,他也经常延后发放。

他的偏爱让卫队趾高气昂,眼高于顶,同时也让其他人产生了反抗的想法。

在临近起义时间时,有领队提出,如果杨衢云不能为他们及时更换枪支,提供保障,那他们就不会带着士兵登船出发。

本来应该在后方主持大局的杨衢云,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局势混乱,并且完全无法及时恢复秩序。所以九月初八,他只能给孙中山发电报,告知起义准备尚未完成,行动不能如期开展。

而这些情况,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当时并不了解。否则,事情也许还能有转机。

他还有一个受人谴责的点在于,明明已经接到了孙中山停止行动的电报,他却还是派人登船,直接导致珍贵的革命力量尽数崩溃。

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在察觉到情况有变之后,他就立即给香港方面发去通知。按照时间来推算,这个时候的香港先遣队伍应该还未行动,兴中会完全可以保存力量,避免损失。

可事实上,香港方面却还是自投罗网。有人死在了封建势力的手下,而杨衢云这个领导者却逃出了生天。

乍一看,杨衢云的确是亲手把自己的战友送上死路的人。可仔细想来,里面却有很多无法说通的疑点。

他毕竟是个思想进步的革命人士,就算无法摆脱本能的劣根性,在日常工作中会有私心,也会产生一些争权夺利的想法,但至少在大问题和大方向上,他的立场没有偏颇。

他不是个蠢人,大概也不会在看到那么明确的提醒电报之后,还非得自寻死路。

所以那封由广州发往香港的电报是否存在,这就成了个关键问题。

有人猜测,虽然在孙中山先生的记忆里,他是完成了电报发送动作的,可实际上,他却没有确认这个完成发送的结果。

满清政府的追捕很快就会到来,武装队伍急需疏散,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他很有可能无法顾及周全,甚至并没有及时与杨衢云沟通,这才导致杨衢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派出革命成员。

也有可能,他当时的确有过发电报的举动,可慌乱之下没有完成,却自以为完成,于是有了广州和香港两边的信息差。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那么杨衢云确实没有收到电报。他纵然有各种过失,也不该为派人出发的行动负责,因为那是他们早就确定的计划。

也有人猜测,孙中山先生把电报发了出去,可杨衢云却没有看到情报。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而易见的断裂。

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借助通讯设备进行的信息传输都有可能出现中断和偏差,更别提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晚清。

电报在传输途中可能出现了其他人不知道的意外,杨衢云在拿到电报之后也可能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仔细阅读广州传来的字字句句。

他并非主观犯错,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酿成了恶果。

反省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的原因时,孙中山先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西南,东北,两军中途被阻。”

他认为,在香港有所行动之前,起义就已经取消,也算是失败。杨衢云造成的问题,只是在于加重了损失而已。

一项完整的起义计划就像一台机器,每一个零部件和结构都不能出现纰漏。否则,机器只能罢工。

跳出微观的具体事件,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起义失败还有哪些原因?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起义走向失败,原因复杂深刻。

其实,不只是第一次广州起义,孙中山先生在晚清和民国时领导过很多次失败的武装斗争,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先生直接或间接地领导过惠州起义、潮州黄冈起义、安庆起义等许多次武装斗争。其中,惠州起义还被誉为20世纪反清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的走向与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辛亥革命之后,他也曾领导过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

纵观他漫长的革命生涯,在一个社会基调相对沉郁的环境中,失败成为常态,而成功则是惊喜。资产阶级的革命,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

造成许多次武装起义或革命斗争失败的宏观原因,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有占比。

从客观的社会环境来看,新兴的革命阶层面临的敌人非常强大,而且相比他们来说根基深厚,所以可以战胜,但难度很高。

就拿第一次广州起义来说,兴中会面对谭钟麟的围捕,几乎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只能仓皇选择撤离。

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地主阶级还没有灭亡,根基也相当深厚。在这种条件下起义,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后来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党人需要面对的是买办阶级、军阀集团,同样势力庞大,极难对付。

虽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手过于强大,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像在找借口,但这并非借口,而是真实的困境。

另外,从资产阶级革命本身的局限性来看,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

孙中山先生后来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时,从主观层面上找了很多原因。

他认为,要打败反革命,必须要让自己强大起来,要获得胜利,必须拥有具备革命精神的政党和军队。

革命政党与此前的革命组织相比,一定是思想信仰更加先进,规章制度更加完善的集体。

比如同盟会之于兴中会,前者属于政党,拥有明文规定的一系列制度,党内各位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受到约束。但兴中会不同,它只是一个松散的革命组织,并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因此内部凝聚力明显不足。

正是因为兴中会缺乏政党的领导性,杨衢云才会犯错,其他成员也才会用破坏起义计划的方式来威胁他,以至于耽误大局。

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那党组织将被自由所裹挟。党的意识无法统一,行动方向无法保持一致,自然也不利于革命斗争的推进。

忽视思想文化教育,也有可能导致武装斗争的失败。

在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之前,即使孙中山再强大,也无法发动社会有生力量反抗反革命集团。只有改变人们的观念,扭转人们的思想,以信仰为驱动,才能团结渴望进步的力量。

第一次广州起义同样是个反面教材,参加起义的一部分成员,甚至并不明白革命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们受经济利益的诱惑,选择加入起义队伍,所以当自身安危受到威胁时,必然会改变立场。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都知道,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的基础,所以才会有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到了革命年代,道理同样如此。只要把握思想方向,才能调动革命积极性。

从一系列失败经验中,孙中山先生还总结出了心得,那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他看到了工农阶级的重要性,也愿意从底层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只可惜,蒋介石背叛了这条正确的道路,给中国带来了无数灾难。幸而我党力挽狂澜,这才有今日之中国。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雪柳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