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真实案例一枚

一桐看过去 2023-08-31 16:35:00

01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二十一日,宋太宗赵光义收到一个匪夷所思的消息:殿前都指挥使杨信病重不治。

大臣病重没什么奇怪的。

怪的是,杨信哑巴了12年,现在突然开口说话了。

太邪门了。

赵光义第一时间亲赴杨信府中探望。

杨信眼看就要挂了,但他头脑清醒,口齿清晰,不忘提醒赵光义,加强边疆戒备。

赵光义感动坏了,当即赐下一大笔金银财宝表彰。

第二天,杨信病逝。

这事可真怪了,为什么会这样?

事出反常必有妖~

原因出在赵匡胤身上。

02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五日,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

这宝座怎么来的,自己什么出身?

赵匡胤心里门清,靠的是军中那帮好兄弟。

那历史会不会重演?日后兄弟们会不会有样学样?

赵匡胤心里没底。

于是,来了个军中将领大换血。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杯酒释兵权。

就连三弟赵光义,也被卸去殿前都虞候,改任开封尹、同平章事。

事关军权,亲兄弟也得挪窝。

但经过这一系列人事任免,赵匡胤还是不放心,怎么才能一劳永逸,保证军权不会旁落呢?

赵匡胤有招......

03

杯酒释兵权只是前戏,接踵而至的军制改革才是真正的高潮。

后周王朝中央禁军是中央禁军由殿前军和侍卫军组成。

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司)分享军权,互相牵制。

赵匡胤觉得不行,两司牵制还是容易被人钻空子。

于是,建隆三年(962年)九月,赵匡胤下令直接取消侍卫司。

将侍卫司一分为二,再加上殿前司,总称三衙。

三衙(长官称三帅)地位完全平等,各自为政,相互制衡,直接归属皇帝。

但赵匡胤还觉得不够,又在三衙之下设制了“四卫”(殿前司的铁骑军、控鹤军,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步军司的虎捷军),分剥三帅兵权。

再在四卫下面各设四厢都指挥使,进一步剥离四卫兵权。

就这样,看似统领三军的三帅,兵权被一分再分。

但赵匡胤还觉得有危险,还得弄个部门制衡他们。

赵匡胤将唐朝设立的枢密院发扬光大。

枢密院主要由文官担任,负责调兵、发兵。

如此下来,三帅只有“握兵”权,仅仅负责训练、职守、迁补赏罚。

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各自独立,相互制约。

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

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但不能直接掌握军队,实际上只是皇帝的喉舌,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

这就叫“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04

还没完——

赵匡胤在制度上做到了极致,可他还是不放心。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军中将领整天和士兵呆在一起,谁能保证不出事?

赵匡胤来了个更狠的,实行更戍法——

让禁军分驻京师与外地,内外轮换;兵动,将不动,每次调动,将领们带的都是新兵;隔段时间,再让将领换支军队呆呆。

这就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没了可堪信任的兵,将领还能造反?

赵匡胤总该放心了吧?

并没有!

赵匡胤带了一辈兵,以他专业的眼光,他又找到了新的隐患——将军身边的亲兵。

这些亲兵,和将军同生共死,只知将军荣辱,不知朝廷大义,为了将军什么都干得出来。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从唐朝到五代,这帮亲兵不知干了多少捅破天的大事。

长安天子,魏博衙兵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赵匡胤绝不容许大宋有这样的妖孽存在。

怎么办?

严格控制将领的亲兵数量,严禁将领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超过规定数量者,一律处斩!

大宋全军上下严格遵守“阶级之法”,“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从根子上断绝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05

说了这么多,和杨信有什么关系?

因为殿前都虞候张琼很快就被赵匡胤赐死了。

乾德元年(963年)八月,赵匡胤宠臣史珪、石汉卿打了张琼的小报告:

1、诬毁前任赵光义在军中有不法之事;

2,擅乘官马;

3、畜养李筠部曲百余人为奴。

三条都是大罪。

但赵匡胤最在意的还是第三条。

赵匡胤不经有司审讯,直接令石汉卿用铁鞭击打张琼脑袋,打得张琼气息垂绝后,关进御史台大牢。

可结果还没出来呢,赵匡胤就直接赐死了张琼。

张琼死后,赵匡胤才知道,张琼家无余财,只有三个奴仆。

赵匡胤去质问石汉卿:“你说张琼养了一百多个奴仆,人呢?”

石汉卿回答道:

“琼所养者,一敌百耳。”

——张琼养的人以一敌百,三个人等于三百!

有道理,赵匡胤再也没说什么了。

06

张琼死后,禁军人人自危。

当年,赵匡胤攻打寿州,如果不是张琼舍身救主,赵匡胤坟头都长草了。

功高不过救主,却因为小人诬告就落得这么个下场!

自己的功能比张琼大?自己的命能比张琼硬?

当时,杨信就在殿前军领军。

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

于是乎,乾德四年(966年),杨信得了一场重病,嗓子出了问题,不能说话了(喑疾)。

赵匡胤纳闷:好端端的,咋就成哑巴了?

到杨府慰问爱将,果然杨信一句囫囵话都说不出来。

赵匡胤当即赏赐两百万贯钱,不但没有免职,反而继续让他领兵,之后屡屡升迁。

杨信领军军纪严明,善待士卒,军中威望很高。

只要他坐镇军营,一个眼神就能让军中将士服服帖帖,不敢造次。

开宝六年(973年),杨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军一把手。

杨信做事更加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匡胤很多心腹将军纷纷失势。

唯独杨信,赵光义依旧对他器重有加,继续让他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一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杨信得了疡疾,实在无法领军,这才离职回家养病。

病情迅速恶化,药石无医,病逝在即。

于是,一个哑了12年之久的哑巴,忽然开口说话了。

杨信的喑疾真是临终前才好的吗?

这个只有杨信知道,赵光义也心照不宣。

PS:

张琼死后四年,即乾德五年(967年),有人诬告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

赵匡胤也不查证,当场就要格杀这个结拜兄弟。

关键时刻还是赵普为韩重赟求情:

“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

——官家,难道你要自己带兵吗?

韩重赟这个“陈桥兵变”功臣,才侥幸逃过一劫。

这就是赵匡胤,什么救命之恩,什么结拜之义......

老王:

杨信这智慧,看着容易,一般人真做不来!

从古至今,祸从口出的例子还少吗?

1 阅读:25

一桐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