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虽崩,秦制仍传两千年,最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

生远谈历史 2023-02-22 10:24:17

“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一并载入史册的,是他以“皇帝”为核心创设的一整套中央君主集权制度。

胡亥二十一岁即位,作为秦代第二个皇帝,他对皇帝的认知和理解一部分来自先皇的经验,一部分来自赵高的建议,如效仿始皇帝东巡、刻石,效仿始皇帝案问臣属,滥用杀刑等。

同时秦二世继承始皇帝的未竟之业,建作阿房宫一一胡亥继承了始皇帝为政时的极欲、急法、专断等政治思想,但却没有始皇帝勤政、御臣等政治能力。

中央君主集权制度,与“皇帝”这一名词,并没有因秦帝国的二世之亡被埋葬,而是经后世王朝传承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余年。

皇帝观念与形象的塑造

秦王统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臣们“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所以他们认为秦王可称泰皇。

秦王并没有否认他们的理由,只是觉得已经出现过的尊号,不足以用在自己的身上,不足以夸耀自身功绩的独一无二,所以他保留了“泰皇”的“皇”字,取“五帝”中的“帝”字,合二字为“皇帝”。

自秦王政自封“皇帝”后,后世皇帝独创尊贵名号的故事屡见不鲜:项羽曾自称“西楚霸王”,虽没有成为皇帝,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入本纪,亦是间接肯定了他的政治地位;

汉哀帝曾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王莽曾自封“摄皇帝”;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武则天独创的汉字“瞾”。这些称谓、字符诞生的政治意义不尽相同,却都反映着“皇帝”具有自我标榜的政治属性。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对皇帝身份的认知和对皇帝形象的塑造,成为后世皇帝们或效仿、或以此为戒的对象。

其一,勤政。史载始皇帝在位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其二,形式。除自封“皇帝”外,始皇帝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

其三,极欲。始皇帝作信宫、甘泉宫、阿房宫、翻山墓等,“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同时,始皇帝数次东巡,令秦军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生民年岁尽耗于徭役。而始皇帝遣人问仙求药之事,经年累月,耗费无计。

其四,君心难度。无论是议定帝号、讨论地方管理办法,还是制定对私学的思想文化政策,始皇帝都没有一开始给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决定,而是先让大臣们各抒己见。

其五,御臣之道。在统一天下前,秦王政逼走母舅魏冉,打压吕不韦,已充分展现了他驾驭臣下的能力。

实际上,在大权独握的皇帝生涯中,始皇帝的殿前议事,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言始皇帝对于皇帝的定位是,皇帝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皇帝在人世间是最尊贵的。

天下的财富、人口、土地都是皇帝的,没有皇帝办不到的事情,没有皇帝不能说的话。同时,作为前无古人的第一位皇帝,他自认为在后世历史中肯定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功业,铭刻自己的事迹,以昭示后人。

皇权的制度与信仰

秦始皇对“皇帝”的创造性解读和对最高权力的行使与运用,形成了此后两千年皇权主义的核心内涵。它包括:

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春秋战国之局已经深刻地表明,分封制不利于王朝的长久稳固统治。

秦始皇曾坦言:“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管理地方的原则终秦一朝不可置论,是始皇帝尽其所欲的绝对保障。

三十四年,淳于越再次批判郡县制,并建议分封亲室子弟,被李斯以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罪名直接驳斥了回去,并最终引致“焚书令”的出炉。

郡县制在后世或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动,然其地方直属中央政府的核心定义始终没有变过,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政府,始终是同时期世界范围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权力机构。

二,“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法律令行禁止,法网严密,生民畏之如虎。也是因为法律条例的完整性和执行体系的彻底性,秦国在东出之业上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稳定。

秦始皇偏好法家,任用李斯等人,自然延续着秦国以法治国的传统。秦始皇数次东巡,刻石记功之时,每每将施行法治、以法为尊的原则书于篇首。

三,皇帝权威不容质疑和批判,即禁言制度。始皇帝在统一之初对百家之说,是有着相当程度地包容和接纳的,不然也不会设七十博士,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会认可学士们的普遍想法,更不会对他们直言犯上的态度无动于衷。

在三十余年的秦王、皇帝生涯中,嬴政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士人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在郑国名为修渠实为弱秦的事情上,嬴政颁布了“逐客令”,不过他最终因李斯的直谏而取消了此令。

时为秦王的嬴政心里清楚,士人在秦对秦国利大于害,所以他选择了正视并及时挽救了错误的做法,但在戡平繆毐之乱、消除仲父势力这两件事情上,秦王政没有丝毫手软,谬毐“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

秦王对士人之流的处置办法,是基于他对局势的认知和对权力的掌控的,称帝前的经验使秦王认为,他对士人学子的任何处理办法都是正确且合适的。

儒生如淳于越等人的劝谏,不过是折损皇帝颜面的无谓之举,始皇帝自然要弃而不用。禁私学、绝非议的后果是,秦始皇对天下大势的认知和治理国家的方略都只能一从己出,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己乱,奸不上闻”。

四、皇帝的身份和权力合理合法,皇帝拥有着对天道人伦的最高解释权。天下初定之时,始皇帝论述关东六国是为非作乱的不臣势力,军事行动是顺天应民之举,秦王平定天下之功,赋予其皇帝身份以法理正统。

秦以五德终始说为其代周立国提供理论支撑,皇帝于此同时具有了解释天命的权力。

中央统领全国政权,以法令为治国之要,禁绝非议和私学,树立皇权正统形象。这些皇权主义的核心内涵,由始皇帝或直接或间接地阐发出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二世对皇权的错识与滥用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令后宫非有子者从始皇帝死;始皇帝下葬后,胡亥又将知事的工匠们封死在陵墓内。

这些都反映出秦二世不是一个心地纯良的人,他和始皇帝一样无情狠辣。秦二世为了向天下宣扬袭位的合法与正统,先是增加始皇帝寝庙供奉,以其庙为祖庙;然后重启东巡,至东海,南下会稽,并为始皇帝刻石记功。

当完成这些象征性的继位程序之后,皇权已经顺利地转移至秦二世身上,始皇帝创设的皇帝“角色”又有了新的“主演”。

为了巩固帝位,赵高向二世建议趁出巡的机会,将郡县守尉中有罪的人杀掉,不能犹豫一一要在群臣反应之前动手。

秦二世“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导致“宗室振恐”“大吏持禄取荣”“黔首振恐”。不同于始皇帝严法治国的手段,秦二世实行的是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皇位暂时巩固的同时,他也失去了皇位永续的政治和社会根基。

二世效仿始皇帝,穷奢极欲,但始皇帝在位时社会秩序尚属稳定,他没有治乱的经历和经验,只学先帝身为皇帝之表,而未袭其治国维稳之里。

人心向背关系国家的存亡,这也是皇权政治根本的缺陷和矛盾之一:秦代积久为功,十年间统一六合,天下人咸奉其政。

在这样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始皇帝顺利地进行了皇权政体的系列建构;

但皇权因其天然的扩张和无约束性质,最终会损害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民的劳作生息,导致皇权受到由下而上的颠覆性挑战。

秦二世的覆亡,已经明示皇权政治存在着威胁其自身地位的缺陷。

0 阅读:6

生远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