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短短28个字,气势十足,让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息!

古城青衣 2024-02-07 21:23:30

烟云散时,人们终究只记得一些简单的标签——英雄?奸臣?

然而,历史从不会善待任何人。

当我们抛开这些称号审视时,才发现每一个过客的世界都是立体的、包含光明与黑暗的。

王安石,改革家,因变法风波而名声褒贬不一。

然而他那精妙绝伦的词赋,却成为千古绝唱。

他那道不尽的怀才不遇、奋励图治的真情流露,也打动了后人。

纵观他的一生,除去功过判断,更多的是人生百态。

他那异常灿烂的文采,流光溢彩;

他那坎坷命运的变幻,亦令人唏嘘。

重读王安石的文字,才能窥见一个天资过人、怀抱宏愿的卓尔不群的灵魂。

王安石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

他有着过目成诵的惊人记忆,又对文字有着敏锐的感悟能力。儿时他就能吟诗作对,字字见神,让家人非常惊叹。

父亲手把手教他书法,他运笔如风,气韵飞扬。

当时社会,读书人若不通过科举获官,终究难逃贫困潦倒的命运。

王安石明白,唯有十年磨枪,方能一雪中式的声名。

于是他选择了读书,一心苦读备考。

十年寒窗,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关在屋里。

早晨天未亮,夜深人静之时,总能见他案前灯火通明。

那些精心教授的典籍,被他反复品味。

那些考中式策问,被他屡屡推敲。

春风秋雨,十载如一日。

终于,王安石如愿通过进士科考。

一花独放的王书生,亦是通过勤学苦读,跋山涉水,最终挣得一个体面的出路。

那些年少轻狂的文思,终究在漫漫时光中,酝酿成参透人生的深沉与内涵。

神宗登基之初,王安石便禀命求见。

朝见之日,王安石绝尘而来,沉稳中透着年少锐气。

他行云流水般上奏国事,神宗十分赞叹。

次年便提拔他入阁参政。

一时间,三司嗟服,说他是天之骄子。

彼时,三十岁的他,沉着稳重,眼蕴深邃。

已然褪去几分英年早逝的锋芒,更多了建树成就的深沉与内敛。

这年,正是他仕途顺遂,抱负膨胀之时。

这首《登飞来峰》,正是王安石写于登峰造极之时。

乘时膨胀的抱负,驱使他登上飞来峰,放眼天下。

登高远眺,江山在目。

他要驰骋这人世几许风雨,要驾驭这乾坤万里如掌。

正是这般膨胀的内心,驱使他登峰向西眺望,想象着遥远的境界;

正是这般的壮怀,促使他放歌高吟,余音绕梁。

这首气势恢弘的山水诗篇,承载的正是王右丞相那要开创伟业,铸就功名的远大抱负与壮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晨曦裹挟着薄雾,笼罩着飞来峰顶。

王安石缓步登上,飞来峰巅那千寻高塔。

迎面清风拂面,只见云海迤逦,苍松翠柏环绕。

微风吹过,耳畔几声悠扬鸟鸣,从山谷深处传来,回荡而上,清亮悦耳。

远处地平线上,太阳缓缓升起。

金黄的阳光透过云海洒向大地,山峰之巅第一时间沐浴在暖阳里。

站在千寻塔上远眺,林海和缥缈云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层峦叠嶂间,飘渺的云海若隐若现。

任何语言描写都难以表述这意境,这美景的震撼与震慑。

站在高塔之巅远眺,历史的魅力油然而生。

王安石心灵受到深深震动,久久无法平静。

这片灵秀山河,这千寻高塔,见证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忧国忧民和抱负豪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站在飞来峰巅,王安石长袖飘飘,远眺天地间山河。

颠簸人生,早已磨砺出登高造极的气度。

他不再是一个仰人鼻息的读书人,而是要驾驭乾坤的拥有远大抱负的相国。

浮云飘荡,有时许遮蔽视野。

但真正的高人,总有通透一切迷雾烟云的慧眼。

飞来终究不是极高峰,他的眼光远超此间。

他要乘风而上,于天地间建立不朽功业。他已将那些阻挠成长的障碍抛下,只剩智慧与抱负。

这般气势与胸中豪情,正是来源于他早已超越凡人视野的高度。

他不畏浮云,因为置身云表之上;

他由衷相信,生而高明者定当担大任,绝不会被世俗所束缚。

远处天际,他的国士梦在号角声中徐徐展开......

这首气势恢弘的山水诗篇,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王安石那要改革山河,要驰骋人世的壮志。

他那睥睨天下的气势,源自登高造极的视野开阔。

他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扬名。

他早已抛却了俗世的恣睢荡漾,这份超然的心境,使他得以作出足迹千古的伟业决断。

这样融思想境界与豪情壮语,于一体的诗篇。

当真令人读后热血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0 阅读: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