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2013年,一位老头穿5块钱背心工作的照片风靡网络,顿时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拍摄地点位于国防科技大,他名为高伯龙。
或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了解,但你一定知道钱学森,其留下的密码就被此人给破解了。
能力之强可见一斑,作为中国导弹的“点睛人”,他让导弹在威力大的同时更为精准。
从0到1的突破方为全民偶像,不仅在于成就之大,还在于过程实在曲折,技术封锁下,他带领团队冲过层层雾霾……
报国矢志不渝2013年,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下,众人才知道了高伯龙院士,作为平凡的听众,实在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穿5块钱的背心,干十几亿的大事!”
这是诸多网友对他最直白的夸赞,偏偏这位老人一心都在报国上,省吃俭用为了科研。
一颗红心确实赤诚,若非坚定的意志和信仰,想来不会这般无所畏惧,他的过往实在令人好奇。
更令人想要探究的,便是他破解了著名的“钱学森密码”,使得中国导弹长了一双自己的眼睛。
这样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一路探索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1928年,高伯龙出生于广西南宁,后因战乱无奈中断学业,但他从未停止过学习。
由于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他辗转多地入学,跳级成绩优异,但因为年龄被迫家中自修。
除了必读课本,他还很是喜欢历史名著,其中蕴含的道理不断开拓着他的眼界和思维。
但社会是动荡的,能有书读便已然是幸运,他入读高二不过两个月,日军铁蹄就踏进了广西这片土地。
高伯龙无奈从学校离开,16岁的他看不惯日寇袭扰,毅然决然的投笔从戎,志向高远。
战争方歇他便选择了复员,和平时期的知识研究也是一大武器,更何况他的数学和物理能力实在突出。
1947年考入清华物理系,毕业带着优秀的名头吸引了无数人,后起之秀值得关注。
可受制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想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一波三折,还曾被下放到农村改造思想。
偏向于理论物理研究,却落脚于应用物理实验,这其中的转变并非几字之差那么简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斗争,高伯龙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当好一个科学家没错,但当好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实干家更有意义。
对于这一身份的接受,他在后来的官方媒体采访中直言不讳,1975年,他被调入激光陀螺研制任务教研室。
我国对于这片领域的了解几乎空白,除了早年钱学森教授留下的两张纸片,再无其他。
可这纸片上的数字毫无联系,至少在一些人看来很难破译,中国导弹不仅要威力大,还必须要精准打击敌人。
此时,激光陀螺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锁定”作用,可无奈钱学森教授分身乏术,只好留下这些线索。
空有基本原理,没有技术支持,没有理论证实,想要造出来一个从未有过的器物实在是太难。
高伯龙转变思想,对新的岗位适应很快,“钱学森密码”快马加鞭的送至他的手中,全国希冀满满。
研究废寝忘食铸造大国重器实在是不可轻忽,他报效祖国的志向从未改变,自身受到的伤害并未过于计较。
一片赤诚,心思全在攻读科研难题上,对于自己的待遇问题从不在意,甚至经常拿为数不多的工资补贴实验室。
毫无疑问,高伯龙俨然是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
每天工作15个小时都是基本操作,面对密密麻麻的算式和资料,他乐此不疲的点灯熬油。
与旁人不同的是,在实验这方面高伯龙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不是白得的。
多年教学经验令其很有文化自信,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追踪,外国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一样可以有。
这种强大的创造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高伯龙说得出便做得到,没有任何的资料和技术引导,他开始了潜心摸索。
废寝忘食一年多,“钱学森密码”就被其破解了。
这着实是个好消息,但距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高伯龙带着实验室团队就此一钻研就是二十多年。
这些年里,身边同事来来回回,只有他穿着一件5块钱的背心俯首于案前,冬天也是众人多眼熟的一件旧棉袄。
出门在外,谁能知道这是准备为中国导弹“点睛”的人。
1994年11月,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高伯龙和他的团队成员功不可没。
一经问世惊艳国际,中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第四位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唯一一个把“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应用到武器装备上的国家。
对于这一点,高伯龙更是功劳甚大,当时美国将发布的“四频差动”下架,国内许多研究员都不想在此继续浪费时间。
不管是真是假,他都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美国下架是运用知识原理有误,我国未必就不能成功。
事实证明,高伯龙高瞻远瞩,主观创造的能动性很强,这得益于他强大的精神内核。
1995年,67岁的他因为年龄原因从一线岗位上卸任,早年间患有的各种疾病从来不曾远离。
可他并未向组织抱怨过一声委屈,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实验室,但他的身影却没有在国防科技大学消失。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报效祖国的初心想来已经完成了大半,如今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在海上的每一次航行,都离不开激光陀螺的精准定位,高伯龙功在千秋。
退休后的他还在大学带学生、做实验,一身日常穿搭从不变,却无端的令人感到亲切和敬重。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
参考资料:海外网《中国梦实践者——“背心院士”高伯龙: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澎湃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