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格局正在加快重塑,资本市场对于新兴理念的关注日益加深。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战略层面的规划,已纳入市场、社会与公众等多重因素的考量范畴,成为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023年是行业刷新重启的重要一年,对于营销人来说,ESG是给客户提供一种可持续与长期主义发展的营销价值的体现。
“这不仅是一个新能力,也是一个新的营销点。从更长远的格局上来看,它是全球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企业运营和未来趋势的综合性考量。”蓝色光标副总裁王薇表示。
01
ESG是早晚需要面对的课题
据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发布的《中国ESG发展白皮书》数据,截至2021年底,A股年内已成立的ESG主题基金达200支,总规模合计超2578.4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布局ESG,并发布相关报告,不少问题也随之暴露。
正如王薇所说,目前部分公司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将ESG狭隘地归结成一个好人好事榜。但实际上,ESG的概念是一个涉及企业自身发展、社会形象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等方方面面的盛大命题。
那么,ESG对企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是一个新的价值理念和评估体系,将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和公司的治理放在财务指标上面,去评估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王薇表示,“在当前的形势下,ESG的推进更加应该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今,传统企业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革,除了对于核心能力的升级,还需要完成生产设备和工艺的优化,以此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而ESG正是企业当下数字化基建中的重要部分,借助新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存活;也能在更长远的角度,帮助公司赢得持续性增长。
在经营端,ESG作为企业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影响力度更大,覆盖范围也更广。“一方面,ESG可以帮助我们做未来战略上的升级;另一方面,基于ESG的利好因素,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经济层面上的回馈。”
“在投资和资本领域,我们会看到很多金融、银行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信贷的相关标准。如果一旦成为 ESG 领域领先的企业,提升企业的绿色信用评级,就有机会获得银行推出的针对绿色信用级别较好企业的1.75低息贷款,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更大的经济回报。”谈到ESG对于企业的长期利好,王薇举例分析。
从全球层面来看,ESG是中国与全球企业在技术和优质产业布局上的一种竞争与赛跑,也是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做好本地化发展的一个抓手。换句话说,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ESG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并且有助于长期主义落地,“因此,对于企业来说,ESG是早晚要面对的共同话题。”
02
走一条本土化的ESG之路
据经济学人报道,自2020年以来,中国一直与欧盟合作,制定一套共同基础分类法(Common Ground Taxonomy),分清两个金融市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绿色金融合作提供便利。这一分类方法的制定,除了为使中国的ESG方法向海外看齐,也能确保中国企业制定更具本土化、更适合自身的ESG目标。
“国际方面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借鉴。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与欧美国家处在ESG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的人口、产业布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全球标准,走一条中国化的ESG道路,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王薇表示。
在国内ESG的推广层面,王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既然不少企业同样看重欧洲和北美市场,就需根据当地的ESG评估标准,评估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首先,企业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的ESG情况;其次,放眼全球的标准,评估全球其他地区ESG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比如环境治理、减排原材料等因素评价打分的权重表,通过审视与对比,反思自己的企业还欠缺些什么。
具体到治理企业的部分,从股权结构,到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之前那些曾被企业忽略掉的因素,都可以加以审视与重新梳理。
这一点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倾向于选择ESG评级标准较高、社会信誉度更高、形象更加正面的企业;相反,那些ESG评级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厌恶。
03
ESG之路道阻且长,但趋势利好
尽管发布ESG报告的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有明显增加,但按照全球标准,中国企业的数量仍显不足。
据王薇观察,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很多知名的全球企业,已经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率先走出了第一步。“我想举一个苹果的例子,2020年苹果在全球的公司运营已实现了‘碳中和’。苹果计划每一件 Apple 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将碳排放量减少75%,剩余25%开发碳去除项目。”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企业,包括互联网零售、金融、服务业等,他们已经率先做出企业级别ESG发展年限的承诺。包括国内的企业,像百度等,都在‘碳中和’的年目标上提出了具体的兑现数字。另外,除了ESG报告相关标准的制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资源减排的行列中。”王薇表示。
“当市场化商业企业、个人以及资本都介入到 ESG 发展的时候,我们的ESG 就会向一个良性、趋近于全球化评价标准的阶段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经历的时间将是30年,而同样的事欧盟用了71年,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急需探索一条自己的特色道路。”在王薇看来,虽然这条路困难重重,但趋势仍向好。“由政府主导推进,到整个市场中的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再具体到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完成‘双碳’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