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台君本期说一个三国里最有意思,或许也是最像主角的人物----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桥段就不必再赘述了,什么空城计、木牛流马的,各位看客老爷肯定耳熟能详了。
我们就说说作为后期蜀汉大权在握,他一个人就能代表蜀汉的人物,为何不反?
要知道,连刘备临死前都曾说过,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也要刘禅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诸葛亮。
要是他的儿子能辅佐了就辅佐一下,要是他们没出息,就让他自己当这蜀汉的主人。
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三国演义》里,这一桥段也不曾或缺。
你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诸葛亮是完全有能力取蜀汉而代之的,那刘备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呢?要知道,一个整日里把匡扶汉室的口号说的震天响的人,必然是对汉室江山很在乎的。
并且前有曹操夺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刘备就真的不怕吗?
这里有两个角度,《三国演义》里刘备确实是不怕的,他就认定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就是德才兼备可以匡扶汉室的不二人选。
这与《三国演义》里将诸葛亮塑造成“忠”的代表有关。书写《三国志》的陈寿也是秉持这一观点。
第二个角度就是历史的评价,清朝康熙皇帝就曾评价“以谲诈相尚,鄙哉”,也就是说这其实就是刘备的帝王心术。当然,这也与康熙的阅历有关,康熙毕竟是经过“顾命大臣”之祸的,自然对托孤打心底的反感。
那不论历史如何评价,诸葛亮为何都不反呢?
台台君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其自身的“忠”的君子操守。
我们现在去看诸葛亮,似乎都喜欢诸葛亮的“智”的一面,特别是什么“锦囊妙计”、“借东风”,他的料事如神几乎在《三国演义》被描述成全知全能。
在信息不发达的三国时期,坐在草庐中就能判断出天下三分,天上掉个星星就知道刘表的儿子要病故了。
不仅能看,还能借,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简直对其他人就是降维打击。
所以遇到聪明的人都要说一声“小诸葛”,而放马后炮的又叫“事后诸葛亮”。
但,这只是现代人,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去看诸葛亮的观点。
在正史评价中,至少士大夫阶层是对诸葛亮的“忠”做出极高的评价的,比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比如杨慎的:“三分扶汉业,万里出师心”。
你看,这样写出《出师表》以及被后世如此评价的人会反吗?可能反吗?
各位看客老爷,您觉得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