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尔洛之前,其实是有“组织型后腰”的。在90年代的时候,曾经涌现出雷东多、瓜迪奥拉、保罗·索萨、阿尔贝蒂尼等出色的后场球员,在他们身上你也能看到组织型后腰的影子。
但是与皮尔洛相比,他们没有出名的原因是在于90年代的足球风格与近代的不太一样。在那个年代,整体推进的速度较为缓慢,球员的身体素质、体能等都远不如当今球员,后场球员在球队里的作用,更多是球队里的“清道夫”或者“助推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组织等功能是交给前场球员来完成的。
即便是巴萨这样具有全攻全守、注重“4号位推进”套路的球队,球队前场也需要有里瓦尔多、斯托伊奇科夫这样的大杀器。
在阿根廷,后场雷东多,前场有马拉多纳,锋芒会被他抢走;阿尔贝蒂尼在意大利,前场也会有巴乔这位逆天巨星,大家会容易忽视意大利的后场会有不错的组织球员。
综合球队战术以及球员配置,组织型后腰在90年代很难展现光芒。
到了皮尔洛这个年代,情况就变了。大概从21世纪初的时候,各支球队的打法套路越来越快,也出现了极具压迫性的打法。而在90年代中后期,萨基推崇的“高位压迫和链式方式”策略,在意大利曾掀起了一股飓风。
这个打法,给予敌方很大压力,同时也造就了前腰、锋线球员的不适应。
一旦控球,就会有3-4名的球员压迫,要是前腰控不住球,像齐达内那样有着出色的控球能力,极有可能导致丢球,同时被对手打反击。AC米兰的诸多进球,都来自于此,抢下球以后,快速推进,然后猝不及防地攻进地方阵地,俨如围剿般让敌人陷入困境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球队采取高压防守策略,以及球风加快,前腰位置上的球员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像哥伦比亚的巴尔德拉马,慢悠悠推进组织的战术已不再适用,球坛上出现这样的球员也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强又硬”的前场核心。
巴拉克、兰帕德这样能攻善守的全能型中场开始逐步涌现,大家在推进的时候更加注重效率与速度,还有身体对抗。在这样的局面下,那些球风柔和、打法从容的球员很难在前场获得一席之地。
安切洛蒂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发现了皮尔洛在AC米兰初期的不适应。一开始他是想让皮尔洛接近中场的,靠近前腰以及前场35米的左边肋部位置,然而实战效果非常不佳,也和鲁伊科斯塔、西多夫等人的作用重叠,极大降低了球队的组织效率。
那么,该怎么办呢?安帅想了个妙招,让皮尔洛后撤,同时配置加图索,安布罗西尼等球风比较硬朗的球员,以中后场为核心来打造球队体系。
这一变,没想到还产生了奇效,球队接二连三的胜利,防守上也不再丢球,阵容上也更加攻守平衡。等到2003年,引进卡卡之后,安切洛蒂又发现了一位绝世天才,出色的球感、快速的推进能力以及盘带,彻底让“组织型后腰”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这时大家发现,组织型后腰搭配拦截型中场,还有“冲击型前腰”是绝佳搭配,能够极大扬长避短、发挥出后场组织的威力,带来了战术上的造诣。从这时开始,组织型后腰开始名震江湖,成为诸多球队效仿的对象。
天时、地利、人和,所有因素凑在一块,造就了皮尔洛的战术革命,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传奇。
至于后来,皮尔洛被评选为改变足球的20人,是一篇杂志里面的文章描绘出来的,里面除了皮尔洛,还有齐达内、贝肯鲍尔、巴乔、马尔蒂尼等人,说到底也有点吹捧的韵味。不知为何,后来翻译传到国内,就成了这个版本,皮尔洛是改变足球历史和战术的20人之一。
这说法没有问题,皮尔洛的位置改变确实引起了战术上的变革,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个变化时,仍需要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位置功能的改变,是跟球员、球队的战术体系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果米兰没有加图索、没有西多夫、安布罗西尼、卡卡、舍甫琴科等球员,皮尔洛的位置后移也没法发挥作用。一支球队的战术体系,一定是由场上的11名球员共同组成的。球员再强,也无法脱离于球队独立存在。
可以这么说,要是皮尔洛还在布雷西亚,在一支弱队效应,让他打组织型后腰,未必会像米兰那样光鲜亮丽,长传过去队员浪费机会或者接不住球,也会极大削弱后场组织的功能。
我始终坚信一个观点,脱离球队战术、整体球员特点,去谈论一名球员的伟大都有点在耍“流氓”,一名球员的伟大,也是球队赋予他展现的过程。
能认识到这一点,再去看待球员的表现,就比较公允了,也能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
世界杯冠军,欧冠冠军,皮尔洛都是绝对核心,后期去尤文,没了加图索,尤文成功复兴,意大利也更新换代,一样杀入欧洲杯决赛,欧冠决赛,只是不敌西班牙巴萨的传控盛世
皮尔洛就是那支米兰和意大利队的绝对大脑,真真全队靠他指挥调度把握节奏。而且全世界都知道他是前腰后撤才真正走向巅峰的,同时期俱乐部和国家队成绩都不错他的作用也突出,那必须是成为传奇人物啊。任何一个球员,换个位置能表现绝对统治力,那就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