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历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代表作有《雁荡山花》《铁石帆运图》《小龙湫一角》《小龙湫一截》《雨霁》《朝霞图》《雄视图》《晴霞陶》《记写雁荡山花图》《光华旦旦图卷》《暮色劲松图》《松石梅月图》《梅月图》等。
墨笔花图 1931年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八哥图 年代不详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农家清品图 1958年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凌霄图 年代不详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研究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春兰新放图 年代不详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 。
——《论画残稿》
梧桐甲虫图 年代不详
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之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
——《听天阁画谈随笔》
白描水仙图 年代不详
画者,画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笔为骨,墨与彩色为血肉,气息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态,能具此,活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芭蕉蜘蛛图 年代不详
画能随意着笔,而能得特殊意趣于笔墨之外者,为妙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荷叶蜻蜓图 年代不详
中国画要讲诗情画意,讲境界、格调,要表现高尚的情操,这也就是思想性,将中国画看成玩弄笔墨是不对的。在思想上无所追求,无所寄托,不讲精神境界,画格总是提不高的。
——1963年夏,对学生谈创作
蘑菇图 年代不详
凡人笔意各出天性,或出清秀,或出浑厚,各如其人。但出情趣,均成佳品,倘俗而不韵,虽雕龙镂凤亦不足观。
——对学生语
葫芦菊花图 年代不详
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故曰:画事在有法无法间。
——《听天阁画谈随笔》
蜻蜓荷石图 年代不详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5月,致学生信
甬江口炮台图 1932年
虚从实而来,白从黑而来。老子有言:“知白守黑”。即知道白,黑才能守牢。一般人布局只知道布实,而忘却了布虚,在布实的时候,就要布虚。
——对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语
霜天暮钟图 1931年
画中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在气接。气接,即在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须在不让而让,让而不让,古人书法中,尝有担夫争道之喻,可以体会。
——《听天阁画谈随笔》
柏园高士图 20世纪30年代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钩花兰石图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发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雁山观瀑图 年代不详
山水画之布置,极重虚实。即世所谓虚能走马,密不透风也。然黄宾虹云:“虚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须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即虚中须注意有实,实中须注意有虚也。实中之虚,重要在于大虚,亦难于大虚也。虚中之实,重要在于大实,亦难于大实也。而虚中之实,尤难于实中之虚也。盖虚中之实,每在布置之意境。
——《听天阁画谈随笔》
行书 登龙山 年代不详
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另有别致,逸品也;有刀锋旁若锯齿末若燕尾者,拙工也;肥若墨猪,硬若铁线者,庸工也。
——1945年《治印丛谈》稿
隶书 临丙午神钩铭文 年代不详
作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一入画字,辄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机。故张爱宾云:“运思挥毫,意不在乎画,故得于画矣。”
——《论画残稿》
潘天寿 指墨《红荷》
绘画上可见之处易“偷”,不可见处难学。
画面出现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浑化。能不能浑化,关键在于用笔蘸墨、汲水、调色以及笔头着纸的方法是否准确。对于大块墨色处,尤当着意研究。
潘天寿 访荷浪踏翻
照着对象写生往往得不到艺术处理,因为自然界没有交代艺术手法。然而历代留存的遗产,积累了非常多的艺术处理手法,应该接受他们的经验。但是光是临摹只能在老本子中搬,这是“四王”一路的缺点。我们接受自然的真气,其中主要的目的,是以作者的感受来判断,再以艺术手法来表现作者所感受到的印象。
潘天寿 江南蛙声图卷
对于构图的形式,有时可以作为一个画家的特有形式存在于世上。这个特有形式,对于这个画家来说是个创新,可是对后来模仿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常套或老套。
潘天寿 微雨蔷薇
作画不可落套,这是对某一个层次上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初学者,倒要落到套子中去,而且要注意落到几种套子里去。只有熟悉掌握几种套子,方能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而别出心裁。只学一种套子是不够的,而且以后也难以从其中跳出来。
潘天寿 猫石芭蕉图 上世纪50年代设色、指墨 237.5×120cm
一个人的客观条件会起很大作用,有些人则在“穷而后工”的情况下得到了发展。石涛、八大若非失路王孙,恐亦不过膏粱文绣,金鞍游荡而已。纵使会画几笔,亦决不会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潘天寿 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画,从具体技法上讲很不错,而整个格调大不类也。因为格调只能体察于象外,临去秋波,出于纯洁,露于自然,无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顾,或扮鬼脸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艺丐”之讥,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讲格调二字,于此可晓一二矣。
潘天寿 红菊熏风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这股力量确实是很大的,搞书画的人在笔头上,也常会有某种习惯,使你不知不觉被它牵着走。如果是好的习惯,可以成为优势,如果是不好的习惯,那就糟了,以后想要加以克服就较困难,所以学习者当慎其初也。
潘天寿 松鹰 1948年作
画大写意之水墨画,如书家之写大字,执笔宜稍高,运笔须悬腕,利用全身之体力、臂力、腕力,才能得写意之气势与物体之神态。做工细绘画之执笔、运笔与小正楷同。
潘天寿 花鸟
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由点扩大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苦瓜和尚云:“画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也,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然而点却系最原始之一笔,因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得也。故点为一画一面之母。
潘天寿 墨竹图 水墨纸本 镜心
画事起于一点,虽体积细小,须慎重考虑,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得,乃佳。作点作线,大笔要圆浑沉着,细笔要纯实轻快,故大笔笔头宜于短胖,如羊毫之“玉荀”是也,细笔笔头宜于尖瘦,如兔毫中之“衣纹”、“叶筋”笔是也。
潘天寿 秋意
苦瓜和尚极善用点。有风雪晴雨四时得宜点,有正反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无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以及没天没地当头阳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一点,详矣。然尚有点上积点法,未曾道及,恐系遗漏耳。点上积点之法,可约为三种: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潘天寿 战地黄花分外香
吾国绘画,每以笔线为骨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之气也。以此为表达对象内心生气动力之基础。故爱宾云: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于用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老鹫 潘天寿纪念馆藏品
执笔以拨镫法为量妥,指实掌虚,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运于笔锋,则全身之力,可由笔锋而达于纸矣。运笔要点与点相连,画与画(划)相连。点与点连得密些。即为积点成线,积点成面之理。点与点连得疏些,整整斜斜,缤纷历乱,远近相应,疏密相顾,而求一气。
潘天寿 水禽图
线与线连得密些。即成为线上相接之长线或线线相碰之密线。线与线离得疏些,如下棋落子,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完成整体。使画面上之点点线线,一气呵成,全面之气势节奏无不在其中矣。气势节奏在其中,而气韵也自然成矣。画中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在气接,换言之即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须在让而不让,不让而让,古人书法中常有担夫争道之喻,可以休会。
潘天寿 花鸟画
用笔须在凝练中求畅快,畅快中求凝练,此可与书法中屋漏痕、折钗股,二语互相参证。
湿笔取韵,枯笔取势,然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笔有误笔,墨有误墨,其至趣不在天才工力间。作线最忌信笔,信笔者即随笔滑去之笔也。既无所谓落笔,亦无所谓收笔,自然不会理解,无垂不缩,无往不复之意趣。与之言:“入木三分”,“积点求线之理,可谓对痴之说梦矣。以颤笔作书画。虽非郑重纯实之语,然胜于信笔多矣。执笔须平直,笔锋须圆尖,以圆锋直下,着于纸面上,所成之线与点,即是圆笔中锋矣。
致敬伟大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百年巨匠一潘天寿!!![点赞][点赞][点赞][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